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高質量發展,在借款企業、金融機構與物流企業三方在合作時,質押物物流活動需要進行有效監管。分析物聯網技術下的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對物聯網技術的概念進行介紹,總結出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模式,分析出物聯網技術改善供應鏈金融物流活動、降低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風險等優勢,分析物聯網技術下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的具體情況,構建供應鏈金融物流監控平臺,有效促進供應鏈金融物流活動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
供應鏈金融屬于新興產業,其理論思想與商業價值為社會帶來較大的收益。金融物流活動與供應鏈管理在我國很多企業中有比較廣泛地參與。需要對供應鏈金融物流進行有效監管,需要確保信息的高效交互,應該對質押物進行監管以實現質押物的價值保障,確保質押物足夠的變現,保障借貸企業的還款基礎,提升物流企業、金融機構的利潤與收益。研究通過對物聯網技術、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的概述分析,針對供應鏈金融物流質押監管設計出物聯網管理平臺,為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提供了新的借鑒思路。
一、物聯網技術的基本概念
物聯網前提是豐富多樣的末端設備的交互使用,涵蓋移動終端、監控系統等,可以在資產上覆蓋射頻識別,借助無線有線裝置進行網絡互聯,實現對目標的安全監測,并可以借助相關設備進行定位、報警等功能,可以對萬物進行一體化管理,實現“萬物互聯”[1]。由上可知,物聯網技術可以看做是互聯網技術的拓展,屬于具體功能的延伸,本質上屬于網絡技術,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內核的全面運用。用戶可以通過設備覆蓋到多種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物聯網技術包括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定位系統等信息設備的應用,根據約定協議對物品進行互聯網連接,并開展信息交換,達到智能化管理與定位、監控的目的。物聯網技術的關鍵性技術為射頻掃描、無線傳感器,前者可以對物體狀態信息進行全方位展示,并借助后者對信息進行采集與傳遞,將其傳至信息系統,對貨物進行自動識別,最終借助計算機網絡實現信息交換與管理。
二、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模式
供應鏈金融物流涉及三方參與,其中金融機構的權利是獲取質押物信息、享受監管服務、獲取放貸利潤,義務是向融資企業放貸、支付物流監管費用。物流企業的權利為獲得監管費用、物流費用、質押物信息等,義務為質押物驗收、監管、信息反饋、協助平倉[2]。借款企業的權利是獲得銀行貸款及物流、監管服務支持,義務為質物產銷,支付貸款費用、擔保費用。
(一)貨量監管
在貨量層面進行劃分,可以分類成單倉監管與多倉聯合監管。顧名思義,單倉監管是以獨立形式進行監管,在質押物放置某一倉庫內,這時進行監管,如果其價值未達到預警值,物流企業需要告知借款企業,這時需要及時補貨或增加保證金。一些規模大的物流公司在各個地區有倉庫,因此質押物放置在不同倉庫,因此對這些倉庫的管理稱之為多倉監管,這種聯動監管情況下,如果全部質押物總額正常,部分倉庫出現低于預警值時不用補貨,監管方需要嚴格管控出入庫情況,加強票據管理工作[3]。
(二)貨值監管
在質押物在預警值之上時對質押物規格、質量進行監管,需要了解貨物價格,又可劃分出靜態、動態質押監管兩種。前者是指在一次質押時,物資倘若轉移到第三方物流企業倉庫中,借款人在歸還貸款前,這些物資不可出庫或替換。后者指在同樣轉移后,出質人按照經營需求,采取合規合同中要求的其他動產進行替換,無需對某一類質押物展開監管,確保質押物總價值便可,可以進行自由替換質押物。
三、物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物流
(一)物聯網技術改善供應鏈金融物流活動
在供應鏈金融活動中,物聯網在實際應用中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載體,通過與各方溝通,在射頻掃描等物聯網技術的運用中,掃描質押物資信息,將其傳到監管平臺,對于異常信息進行及時反饋。通過技術關聯融資信息,在采購階段通過訂單預付款融資,在存儲階段通過原材料等質押得到借款,在分銷環節采取應收賬款融資[4]。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質押物資的強化管控,提升了監管的質量,在應對靜態質押物監管工作時,如果存儲情況出現改變,可以及時進行警告。在出入庫情況下,物聯網技術為批量掃描提供可行性,能夠對貨物的在途情況進行監控,了解其溫度、光度等狀態,并實現加工等環節的自動化,在調撥、揀配中發揮作用。
(二)物聯網技術降低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風險
現階段,在供應鏈金融物流中常出現監管風險,借款企業在金融機構方獲得貸款,需要開展生產流通活動。金融機構通過辦理質押手續,向借款企業提供貸款,物流公司可以對質押物進行監管,需要對供應鏈金融物流活動風險進行控制,物聯網技術降低供應鏈金融物流監管風險。物資質押的主要部分為存貨質押,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中的質押物屬于動產,存在流動性強的特征。質押物變現的能力可以得到保證,質押物可能在市場變化下出現價值波動。在存貨質押融資下的質押物的保管難度比較大。
針對質押物權屬風險,可知質押物獲得具有合法性,處于在押狀態的情況下,可能出現偽造提單的情況,如果出現非法調包的問題,產生投機風險。如果出現操作失誤的情況,或者由于產生道德違約違法的現象,就會出現一定風險。質押借款企業信用問題,或者是經營狀況變化,也會對供應鏈金融物流活動產生風險。對于風險的規避,可以采取電子提單的形式避免手工提單出現問題,在提單流通不同階段審批加密之后才可以進行接下來的環節。按照供應鏈金融物流要素與流程設計倉單,可以降低由于倉單不標準導致的作業風險,能夠減緩道德風險。采取射頻掃描技術,物流企業、借款企業與金融機構可以合作監控質押物狀態信息,在質押物狀態出現變動情況下可以及時進行警報,物流監管方可以對此進行確認[5]。通過供應鏈金融物流信息平臺,可以對各個環節的活動進行信息化轉變,形成信息流程可以防止出現越權行為,避免出現作業失誤等行為。針對質押物權屬合法有效性,需要在入庫、質押前出具物權證明,通過合同對各方權益進行維護。按照行業評級標準,通過質押率、保證金等指標對作業進行規范。可以在質押物載體中安裝射頻掃描器,一旦質押物出現異常情況可以及時發出警報信息,相關監管工作人員可以及時確認并針對警報信息制定相應措施,對異常情況進行記錄與歸檔,并將其處理流程傳導至信息系統。
推薦閱讀: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