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科技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金融時間:瀏覽:

  摘要:基于2009~2018年30個省域面板數據,構建科技金融指標評價體系,并運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面板分位數回歸模型,實證檢驗了科技金融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得出如下結論:以全國樣本來看,科技金融顯著地提高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但這種關系是非線性的,即在經濟水平越高的省份科技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明顯;分地域來看,東部地區科技金融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科技金融能夠顯著推動經濟發展,但在科技金融發展水平低下的中、西部則效果不明顯。

  關鍵詞:科技金融;固定效應;面板分位數回歸;經濟增長

  0 引言

  近十幾年來,中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科技研究與試驗經費投入從2005年的2 449.973億元增長到2019年22 143.6億元,科技人員投入也從2005年的136.5萬人增長到480.1萬人。數據來源于2006~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科技成果、學術論文和著作等方面高速發展,且某些科技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但科技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剖析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現狀,即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但創新能力還未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1];科技核心技術發展和一些發達國家還是有些差距,充滿了不確定性。

  數字經濟作為科技金融的產物,是近些年發展最快的領域,大數據、5G技術、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世界科技領先技術的發展能夠為未來科技金融的大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十九大五中全會提出,要將擴大內需和供給側改革結合起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2],這是由我國新時代國情和特殊經濟市場所決定的,適合當今形式的特色道路。

  科技金融是科技和金融的融合體,科技和金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沒有金融的支持,科技就失去了動力源泉;沒有科技的支撐,金融就失去了實體經濟的載體[3]。只有兩者高度結合,才能推動建立完善、科學的金融體系,從而有利于加快經濟增長。在建立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下、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偉大戰略下、在國內外雙循環的偉大開放格局下,科技金融將發揮更大的支撐作用。國內外已有部分學者從概念、評價體系、政策等角度對科技金融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有益于科技金融未來的發展,然而科技金融具有顯著的先進性和時代性,其學術研究更應當與時俱進,所以探究科技金融對當今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有著一定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文獻綜述

  “科技金融”一詞最早出現在1993年,其產生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是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和金融體系從獨立發展走向相互融合的結果。科技金融其實是金融業的實體產業化,也是科技業的金融虛擬化,兩者相伴而生,兩者互利發展。然而國外并沒有科技金融這一概念,所以國外研究較少,科技金融現有國內文獻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第一,科技金融的定義。趙昌文等[4]在《科技金融》書中提出,科技金融是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等主體,以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等為指南,提供金融、科技資源,最終促進科學技術、專利成果和高新產業發展的創新體系。房漢廷[5]認為科技金融是一種技術-經濟范式、科學技術-資本化和金融資本-同質化的創新活動。胡蘇迪等[6]在前人的基礎上,從政府、企業和科技金融市場三個方面具體探究科技金融的概念。尹振濤等[7]人在結合新時代數字經濟背景下,提出大科技金融就是大型科技公司利用其客戶、資金和技術等優勢開展的各類金融業務。科技金融沒有統一的定義,它是具有時代性的、與時俱進的體系,它會隨著科技和金融體系的改革而變化,但它的本質——創新是永遠不會變的。

  第二,科技金融指標的衡量。學者們從各個角度來衡量科技金融指標,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蘆鋒等[8]把科技金融分為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場科技金融,從政府、資本市場兩種不同主體來分別探究其對區域創新的影響。許汝俊等[9]人運用DEA-Malmquist指數法來衡量科技金融的效率測度。薛曄等[10]利用“差異驅動”原理的熵權法賦權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專利授權量和高技術產業新產品產值三大科技產出指標,得到綜合指標來衡量科技金融指標。張芷若等[11]從科技金融資源、科技金融經費、科技金融融資和科技金融產出四個一級指標來衡量科技金融指標,并利用熵值法將其13個三級指標整合,得到最后的綜合指標。

  第三,科技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隨著不斷深入研究,學者們開始探究在科技金融對各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劉文麗等[12]人基于東、中、西部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實證結果表明科技金融影響經濟增長效果在東、中、西部有著一定的差異。毛茜等[13]則從微觀角度,利用數據圖表和IS-LM模型,分析了科技中小企業下科技金融與經濟增長成正相關。以上都是基于平面微、宏觀角度分析,從Grossman G等[14]真正將空間因素納入內生增長模型中后,許多學者就開始研究空間計量模型,谷慎等[15]、韓軍強[16]、張芷若[11]就分別從時空異質性、空間杜賓模型、空間滯后模型(SLM)和空間誤差模型(SEM)來分析科技金融省際異質性和耦合性。

  綜上,可以發現,現有文獻大部分都集中于探究科技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和區域差異化,但鮮有文章探究在不同經濟水平下兩者之間關系的變化。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構建科技金融指標體系,并運用固定效應和分位數回歸模型探究科技金融和經濟增長的非線性增長關系,以期能為實現科技金融區域協同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實施國內外雙循環政策提供理論參考。

  2 假設的提出和研究設計

  2.1 研究假設

  2.1.1 科技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科技金融有利于人才集聚,提升當地人力資本,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科技金融人才和外商投資都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會從經濟水平低的地區流向經濟水平高且科技發達的地區,從而形成人才集聚、資金集聚。然而擁有大量的人力、財力,就擁有著大量的知識財富,最終轉換為經濟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雄县| 维西| 尼玛县| 东乌珠穆沁旗| 阳东县| 元氏县| 台州市| 合肥市| 德格县| 肃南| 库车县| 长宁区| 侯马市| 马边| 苏州市| 汾阳市| 乐业县| 宣汉县| 泸溪县| 红桥区| 屏东市| 浙江省| 沁水县| 阳信县| 城市| 扎兰屯市| 兴仁县| 麻栗坡县| 肇源县| 孟津县| 虹口区| 霸州市| 万源市| 东台市| 郧西县| 桃江县| 太仆寺旗| 阳山县| 米易县| 城市| 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