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傳統金融特別是商業銀行,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升級和轉型。本文基于互聯網發展的時代背景,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發展面臨的問題,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影響,探討相關的發展優化策略。
一、互聯網金融及傳統金融相關情況
(一)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蓋面廣、風險大的特征。
互聯網金融模式作為一種嶄新的融資模式,既不同于傳統銀行的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間的直接融資,而是多元模式齊頭并進共同發展,其中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等。
(二)傳統金融(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是傳統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存貸業務是銀行最基本、最重要的資產業務,通過收集存款、發放貸款和收回本金和利息,以利差獲得利潤。
隨著互聯網在金融領域中的不斷滲透,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他們以較低的準入門檻、靈活的擔保方式以及簡單的貸款流程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對傳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形成沖擊。所以,在互聯網背景下,商業銀行存貸業務轉型和升級成為時代之需。
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
作為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產業結合而成的全新領域。互聯網金融利用互聯網合作、共享、平等的優勢特點將互聯網網絡運用于金融業務,使傳統的金融行業獲得新的突破。傳統的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金融產業均受到互聯網金融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主要討論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所產生的最大打擊是減少了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貸款業務。存款業務的減少不但會加大經營的費用成本,同時會加劇行業內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不同于傳統金融的高要求、高標準,互聯網金融門檻低,也使得傳統金融處于劣勢;此外,商業銀行金融中介的職能被淡化,其收入來源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傳統的服務經營模式也面臨變革。
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尚無法完全代替傳統銀行,不只是因為互聯網金融自身發展仍存在些許不足,也在于商業銀行是社會信用體系的樞紐,并且在支付結算體系和貨幣創造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三、傳統金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相關理論
1.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是指,當一個行業中引入新的競爭對手后,會刺激行業中原有的一些企業活躍地投入市場中參加競爭,從而進一步激活市場中同行業的其他企業。對于傳統商業銀行來說,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加入,可以敦促銀行進一步拓展新的業務渠道,開發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的新產品,優化資源配置,并對現有產品與業務進行適當改良等。
2.金融脫媒理論及長尾理論
“金融脫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資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輸送給需求方和融資者,完成資金的體外循環。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偏向于選擇融資渠道更方便、融資成本更低廉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資金籌措,進而減少對如傳統商業銀行等受到較強管制并且融資成本比較高的金融企業的依賴。
在互聯網時代,許許多多看似需求量不高、容易被廠商忽略的非主流產品所占的共同市場份額,實際上可以與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當、甚至更大。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配置下,人們只能關注正態曲線的頭部,那些相對重要的人或事,而那些位于曲線尾部,需要投入較多人力、物力才能關注到的事物往往容易被忽略。
例如在辦理貸款時,傳統商業銀行往往只關注那些資信狀況良好,貸款額度較高的大型企業,卻將許多不滿足銀行貸款條件或貸款額度較小的客戶拒之門外。然而正是這看似不起眼的“長尾”給予了眾多互聯網金融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二)主動迎接互聯網的挑戰
商業銀行在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的情況下,要想克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樹立互聯網思維,調整信貸產品結構,優化商業銀行信貸體系,借鑒國內外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先進經驗,主動迎接互聯網的挑戰。
(三)完善互聯網信貸法律體系
針對互聯網網貸法律體系的不足,一方面,國家應該出臺相關的法律政策規范互聯網金融平臺,商業銀行可以聯合央行制定相關的行業法律法規,凈化互聯網金融市場;另一方面,加大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除了執法部門之外,還要聯合公眾輿論的力量,加大信息披露,嚴懲互聯網金融犯罪分子,使互聯網金融平臺走向規范化發展。
(四)構建完善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體系
第一,促進信貸產品多元化發展。針對客戶的需求,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及時、準確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為客戶量身定制信貸產品;第二,完善互聯網平臺體系。增加一些如信貸擔保、征信評價等方面的數據,搭建貸前信用評估、貸中資金流控制、貸后預警等機制,降低信用風險;第三,加強信貸風險控制。首先,要加強與互聯網平臺的合作,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其次,創新風險管理模式,面對金融市場的變化,靈活使用信用、利率、流動性、操作以及市場各方面的風險與金融資產的組合,達到風險的有限管理和控制。
(五)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業務
綠色信貸業務是借助公眾的力量,銀行和政府通過信息披露公開環境和社會影響的信息。在綠色信貸活動中,利用經濟杠桿引導環保,提高銀行控制風險的能力。在互聯網背景下,商業銀行更應該發揮資本市場的信貸推動作用,制定多層次綠色信貸戰略,點面結合,覆蓋全產業鏈,深入發展綠色信貸業務,提升經營效率,實現銀行商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相關應對措施
(一)實現銀行資金流+互聯網企業數據流模式
國有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首先,國有商業銀行具有龐大而穩定的資金流。2018年建行資產總規模達到232226.93億元,而阿里巴巴、騰訊等兩家互聯網企業資產總規模僅相當于一家城商銀行資產水平,資金流無法與建設銀行相比,更無法以自身資金水平滿足全部市場需求。
但是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就在于其具有更為完善的客戶數據。比如,P2P平臺有著許多企業的經營現狀、資金流量情況、盈利情況以及過去信用情況。而電商企業則掌握著商戶們的銷售和交易數據以及商品流向等。但建設銀行僅能依靠客戶的銀行流水等信息對用戶進行評估,擁有的客戶數據量較互聯網企業來說略顯單薄。
如果國有商業銀行能與互聯網金融企業融合,實現國有商業銀行資金流+互聯網金融企業信息流的模式,國有商業銀行在放貸之前就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企業所擁有的信息對客戶的資金狀況、信用風險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根據不同客戶的評估結果,給予差別化的受信額度與借款利率,制定個性化的借貸方案,既彌補了互聯網企業資金流量不足的問題,國有商業也同時擁有了大量真實可靠的客戶信息,更利于為客戶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
如今,雖然互聯網金融企業呈井噴式發展,但是也有大量企業由于經營不善倒閉,但其所擁有的客戶信息仍然具有寶貴的參考性,所以國有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收購剛剛創立或者即將面臨倒閉的互聯網企業,以獲取有用可靠的數據信息,同時大量資金流也將給予企業新的生命。
另外,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下,金融營銷傭金的占比會日益下降,而增值性金融服務盈利的占比將會逐漸上升。在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下,銀行與合作平臺不應當只注重拓展理財產品的營銷渠道,而應當將目光放在對客戶信息、市場偏好以及實際需求等方面進行全面掌控,充分重視數據庫的作用。
(二)加強移動支付能力
雖然商業銀行均已經推出自己的手機銀行APP,但是目前來說用戶使用度不高,滿意度也略有欠缺。商業銀行可以進一步優化手機銀行使用界面,使其包含用戶生活的更多使用場景,也可以進一步將某些柜臺業務轉移到手機APP中,豐富用戶的體驗感,不僅能為柜臺分流客戶,更能為客戶節約更多的等待時間。
鑒于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理財在優勢與劣勢上都有較為明顯的體現,為了能夠促進金融行業發展,要結合各自優勢進行補充,摒棄劣勢與不足。當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理財的結合已經得到了較多實踐,許多銀行、券商已開發線上理財產品,借助互聯網金融環境形成理財新措施,這也給用戶提供了更多新的投資理財途徑,有利于金融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推薦閱讀:金融領域高水平期刊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