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金融專業的管理建設發展有何制度及模式呢?應該如何去加強對金融的應用方向呢?又該怎樣去發展呢?現在的金融條例有哪些呢?本文主要對規范化培養質量考核和優化課程知識體系以及如何調整專業方向設置還有怎樣去提升專業實踐能力等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金融科技時代》,《金融科技時代》曾用名(華南金融電腦;廣東金融電子化;廣東金融電腦)(月刊)創刊于1992年,本刊辦刊宗旨為展示海內外華南、港澳地區金融電子化、信息化最新動態及發展趨勢;反映現代金融科技最新技術和科研成果;推廣計算機和網絡數據通信在華南地區金融系統的應用,堅持面向金融業和IT業,竭誠為廣大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工作者服務,為我國金融電子化、信息化建設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摘要:金融體系在國家經濟結構中,屬于脆弱、敏感而又極其重要的環節,針對西方發達國家而言,其市場經濟的金融體系都較為發達和完善,既包括制定和落實貨幣政策、采取宏觀調控政策的中央銀行,同時也有集聚眾多功能且在金融體系中占主導作用的商業銀行,還有各種非銀行金融單位,它們也有著各自的職責。
關鍵詞:金融體系,金融管理,經濟法論文
一、規范化培養質量考核
作為就業前景好、薪酬高的熱門專業,我國開設金融學專業的院校不斷增加,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金融學人才培養層次。2010年數據顯示,我國分別有341家、112家和28家院校具有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資格。2012年,全國具有培養金融專業碩士有85家。我國金融學人才培養的數量逐年增長,但是結構性矛盾仍然非常嚴峻,各地紛紛將高端金融人才列為緊缺人才。當前,仍然有一些地區將學歷作為衡量高端人才的依據,例如《廣西“十二五”人才開發目錄》提出重點引進本科以上層次的人才。長期以來,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評價標準一直是重視科研水平,論文發表數量是最重要的指標,這一評價標準導致了激勵導向與社會需求嚴重偏離。金融業相對發達地區更加重視人才的從業能力,具有相關從業資格或權威的職業能力水平資質的人才更受青睞。以天津濱海新區為例,國際公認的注冊金融分析師不足10名①。《重慶市金融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將金融分析師、保險精算師、資產評估師、證券分析師等專業人才列為最緊缺人才,預計到2015年需求人數將達到近5000人。
新興服務業雖然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以高技術服務業為例,信息技術服務、研發設計服務、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服務等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行業在發達國家主要依賴直接融資,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科技類企業比重達到17%。我國創業板市場設立目的也是便于新興產業融資需求,但是運作過程出現了過高風險和非理性投資等問題。因此,需要更多具有合格資質金融分析師擔任投資顧問、財務顧問。針對這一需求,我國金融專業碩士培養質量考核需要規范化,實現高層次人才能夠真正適應高層次需求。金融專業碩士培養應該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接軌,按照廣泛公認的評價標準為導向培養人才。國外已經廣泛采用這一模式,英國很多大學金融專業學生需要參加注冊金融分析師考試。黃方亮(2009)研究顯示:美國金融碩士的培養遵循市場原則,執業資格認證對人才培養的實用性提供了一個外在約束。通過專業碩士培養與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對接,可以進一步提升社會認可程度,為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前景。
金融制度的變革與完善完善我國金融法律制度,從本質上看,就應重視更新相關的金融規范及要求。與當前市場經濟發展想適應的金融法,必須是有著健全主體、能實現自由化經營、監管嚴格的與世界發展趨勢相吻合的一項法律制度,該體系中,金融主體法是根本,同時還包括金融信用法、貨幣金融法、貿易金融法等多項法律分支。
二、優化課程知識體系
隨著經濟理論和數學等分析工具的發展,金融學的知識體系不斷更新,為解決金融業創新與風險并存的矛盾不斷提供有力的支持。從金融學理論研究前沿來看,已經融入了物理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知識,行為金融等新理論已經進入主流金融學教材。當前,金融學學術型碩士的課程主要集中于金融理論和金融機構管理,包括了貨幣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證券投資等。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形成了金融機構運作機制與操作的問題的知識儲備,從較為宏觀的層面闡釋了投融資和風險管理原理。在當前知識體系中培養的金融人才,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業務的基本能力,但是金融產品和交易設計、產品定價的教學相對欠缺。周德才(2012)研究顯示:我國金融產品和業務的復雜化提高了人才需求的層次,資產證券化和金融結構化等創新擴大了人才缺口。當前,掌握現代金融技術與方法的人才成為社會緊缺人才,需要針對這一趨勢完善金融專業碩士的知識體系。以《福建省緊缺急需人才引進目錄》為例,產品研發已經超越業務管理成為最急需的人才,金融產品開發、信托、基金、設計都是以掌握先進金融技術和方法為基礎。以文化創業產業為例,缺乏固定資產作為合格抵押品制約了銀行信貸融資,以版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是當前金融創新的重要思路,對此類資產進行評估和產品開發的人才成為緊缺人才。因此,專業碩士課程體系應該增加金融產品設計的內容,增加金融市場和公司金融的知識比重,例如固定收益證券,金融產品定價,金融工程等等,從產品的開發、定價、模擬交易等多個環節提高金融投資工具的應用能力。
重視合規金融文化建設注重構建先進的合規金融文化,讓金融市場中的各種金融活動及行為都能做到有理可循并嚴格走法定程序,要控制和預防金融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合規金融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按相關規定經營、道德滑坡等,這些都是影響金融市場穩健和諧的重要原因,風險管理包括合規與違規兩種情況,它們是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合規即建立相關的運作機制,完善專業、獨立的合規管理機構,并形成集識別、評價、檢測合規風險為一體的管理體系。合規的實施,離不開全員的共同努力、監督等,同時還應堅持合規問責制。合規同時也是金融監管的一種外延,只有監管同內部合規結合起來,方可維護穩定的金融市場秩序。
三、調整專業方向設置
為了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突出辦學特色,我國金融人才培養的方向在不斷調整,向由原來單一貨幣銀行專業方向轉變為金融學、金融工程、投資學、保險學等多個專業。同時,一些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例如北京大學金融學專業已經進行了理論、應用和數理金融的劃分。隨著產業結構不斷的高端化、高新化和高質化,服務業呈現了服務形式多樣化和服務層次精細化的趨勢。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織部分,金融業不但要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行金融工具的創新;還要適應產業鏈組織形式的變化,進行服務模式創新。因此,原有按照銀行、證券、保險和衍生工具等金融業務類型劃分的專業需要進行調整。按照原有劃分標準,一些新興的金融業務類型需要補充,例如融資租賃、理財規劃等等。有報道顯示:2012年前4個月,證券行業從業人員離職人數約為1萬人左右,去向主要是第三方理財等新興金融行業②。同時,理財規劃又是很多新興消費性服務業的重要支撐,教育服務業、社區服務業都與家庭消費和儲蓄計劃密切相關。因此,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增設一些專業或專業方向。同時,原有的劃分標準需要調整。當前,金融業服務外包日趨增多,這一趨勢與金融產業鏈的細分存在密切關系,對人才的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承接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金額達到323.9億美元,占據全球的23.2%。據國際咨詢機構麥肯錫預測,未來5年,中國金融服務外包,尤其是離岸服務外包將面臨34萬合格人才的缺口。造成人才缺口的原因是金融產業鏈細分,而人才培養的專業方面沒有按照產業鏈進行細分,從而無法達到對某一產業環節高度專業化的要求。曹俊杰(2011)研究認為:發達國家的專業碩士學位教育體現了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的特點,專業設置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從而培養了綜合技術素養專業應用人才。因此,有必要與其他相關專業重構新的專業方向。例如,數據處理、支付結算、信用卡業務等與應用統計、市場營銷等學科密切相關。新專業方向設置不但有利于適應產業融合和細分的需求,還有利于結合業務環節整合相關專業教學資源。
四、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現代金融業集高創造、高技術、高風險、知識密集的特點,需要適應市場環境和業務開展多方面能力的人才。金融學屬于應用經濟學下屬的二級學科,實踐能力是對接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為了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需要在人才培養環節重視實踐能力的提升。當前,很多新興服務業都位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階段,市場不確定性非常顯著,更加需要綜合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上海市是新興服務業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對金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視實踐能力。《上海市金融領域緊缺人才開發目錄》將“知識、能力、業績”作為人才評價的導向,具有扎實較強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執行能力和熟練掌握相關政策都是基本要求。以醫療服務業為例,2009年以來,共有24家企業獲得VC/PE融資,累計融資金額將超過14.81億元,平均單家企業融資0.99億元③。風險投資相對信貸融資而言需要更強的實踐能力,不但要有投資機會的項目篩選能力,還要有實現價值的管理能力。因此,需要進一步在金融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提升專業實踐能力。提升實踐能力需要從多方面推動,實現“產學研”多方的銜接、配合。建立實訓基地是當前普遍采用的模式,通過高校與金融機構建立穩定合作機制,提供實際參與金融業務的機會。同時,還應進一步多元化實踐渠道和方式。從國外經驗來看,作為人力資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更多的發揮了主導作用。外資金融機構普遍采取“管理培訓生”的模式培養后備人才,可以將一些培訓項目引入實踐教學,加快與金融機構需求的對接。我國的政府政策導向作用也非常重要。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新增生均撥款優先投入實踐育人工作,新增教學經費優先用于實踐教學。教育投入除了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還應進一步開展“創新、創業項目”資助,鼓勵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新性金融服務,為金融機構發現、篩選有潛力的項目提供廣泛的基礎。綜上所述,金融專業碩士培養需要以科技和金融創新為導向,研究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教學方法,對金融專業碩士的未來發展是前瞻性的理論探索;通過研究,構建“系統、開放和靈活”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人才。有助于改善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有利于更好的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有利于為金融機構有針對性的擴展新業務。
應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將各金融監管主體的職權落實到位,增加監管風險的方式及方法,把內部控制歸結到監管的范疇之中,通過法律條文來建立行業自律機制,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及要求,完善市場退出制度,促使立法水平進一步提高,緩和法律條文之間重疊和矛盾等問題;其次,建立健全外資銀行監管法律制度。要弄清其監管核心,加大監管風險的力度,通過立法來吸引跨國銀行同國際銀行在監管方面展開合作,并制定外資銀行相關的運營制度等;再者,建立監管實名制,實現信息透明化,應嚴格追究金融監管主體的責任,防止威脅和損害投資人權利的問題出現;最后,加強國內與國際立法之間的融合與相互聯系,禁止私人從事金融活動及行為,科學規范民間金融市場,并建立相應的金融規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