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以信息通訊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對傳統商業銀行主導的金融模式產生了巨大變革,互聯網金融既不同于傳統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又不同于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業,融資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一)互聯網金融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對傳統的金融行業開始逐步滲透,涌現出眾多的互聯網金融方式,如以阿里貸款為代表的電商金融、美國Lending Club推出的P-2-P、以及Kick starter的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參與的范圍之廣、影響之大,對傳統的金融體系產生了深刻的變革和巨大的沖擊。
互聯網金融產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用戶人數在不斷提高。2012年網民數為5.64億人 ,比2002年的5 910萬人增長了89.5%。互聯網普及率也從2002年的4.6%上升至2012年的42.1%。截止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4.1%。二是隨著金融深度和廣度的提高,人們對金融需求也產生多元化的特征,特別是借助互聯網平臺的消費人群正在急劇增加而傳統的金融體系卻難以滿足這個方面的需求。
(二)互聯網金融主要涉及領域及特征
1.第三方支付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發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相關內容,從廣義上講,第三方支付是指相對于傳統銀行作為收款方和付款方的支付第三方所提供的網上交易、銀行卡、收單以及央行確定的其他網上在線支付等服務。其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完全獨立于電商平臺的第三方支付,只是提供便捷支付功能。比如快錢、易寶支付等。而另一種是具有擔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它在提供便捷支付功能的同時提供擔保,進而保證交易交易的安全性。其中支付寶和財付通最具代表。與傳統的商業銀行在線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電子科技論壇推薦:《互聯網天地》主辦: 中國互聯網協會;人民郵電出版社,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語種: 中文,開本: 16開,國際刊號:ISSN1672-5077,國內刊號:CN11-5055/TN,郵發代號: 80-139,創刊時間:2004
內容涵蓋互聯網、IT、電信業中面對基層用戶的各方面業務,主要特點是集中整合互聯網消費信息、互聯網應用情況、網絡技術動態(特別是新技術推出后能開展的新業務等衍生內容)、各類產品業務開發應用及其運營特點、信息化(包括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國外同業動態等,定期推出重大專題。文章內容注重專業性、權威性、可讀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專題強調深入、客觀、專業,具有建設性。
(1)操作更加便捷
傳統的網上銀行進行支付功能時往往需要安裝復雜證書及各項保證操作,而第三方支付的安全保證措施多是建立在支付之前,如實名注冊、手機捆綁、郵箱捆綁、數字證書等,多將銀行卡與第三方支付賬號進行捆綁,在進行支付時手續簡單、方便快捷。
(2)價格優惠,降低風險
銀行卡在進行異地支付與異卡轉賬時需要一定手續費,而大多數第三方支付平臺是處于免費狀態。第三方支付具有延遲支付功能,在進行網上購物時可以在收到貨物進行驗證以后確認收貨進行支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風險,買家不用擔心付款以后賣家不發貨,賣家也不用擔心發貨以后買家不付款的情況的發生。
(3)減少欺詐行為
本質上說,金融市場是個信息市場,也是一個虛擬市場,通過信息處理可以降低這種虛擬市場存在的欺詐風險。根據博弈理論:(1)假設在一次交易過程中僅存在A、B雙方,且雙方均存在誠信和欺詐兩種行為,若A,B均誠信雙方都可以獲得利潤p;若A方存在欺騙,則A獲得利潤為(p+q),B方損失為(p+q)。若B方存在欺騙,則B獲得利潤為(p+q),A方損失(p+q);若雙方均存在欺騙,則A,B方獲得利潤均為0。(2)假設第三方支付參與網上支付(注:此處為提供擔保第三方支付),交易雙方均誠信則獲得利潤為P,若存在欺詐行為則處罰s,且s>p+q,且誠信方獲得第三方支付賠償m,m
表1 是否有第三方的網上交易博弈模型
客戶
無第三方介入的網上交易雙方博弈第三方介入的網上交易雙方博弈
誠信欺騙誠信欺騙
誠信 p,p-(p+q),p+qp,pm,(p+q)-s
欺騙p+q,-(p+q) 0,0(p+q)-s,ms,s
(4)支付用戶主要以年輕、高學歷人群為主
根據2012年互聯網用戶情況的分析,68.1%的中國互聯網支付用戶集中在18-35歲之間,40歲以上的互聯網支付用戶僅占16.2%;同時,超過81.3%的用戶是具有大學專科和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
2.互聯網融資
互聯網融資主要是指借款方和貸款方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網絡信貸。其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P2P(peer to peer )網貸模式,即個人向個人借款;另一種是“小貸公司+電商平臺”的模式,即具有小額貸款資格的公司通過電商平臺向電商用戶提供貸款,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阿里信貸。互聯網融資具有以下特征:
(1)業務流程更簡便
中小企業在傳統商業銀行不僅貸款門檻高,而且貸款申請程序十分復雜,互聯網融資通過互聯網數據,對借款人進行貸前調查,進而減少了貸款過程中的業務流程,大大提高了效率。
(2)降低信息不對稱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雙方可以相互溝通,更多地了解雙方信息,使信息更加透明,傳統商業銀行借貸往往是通過重擔保來防范風險,而互聯網金融通過網絡論壇和社區的力量,強調人人參與,使小額貸款在現實中成為可能。并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使資金流置于監控控制下,有效地降低借貸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互聯網金融對銀行資產業務的影響
其中互聯網金融對資產業務中的信貸業務沖擊最為明顯。互聯網金融在服務中小微企業及個人貸款業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貸款流程的簡化,貸款時間的縮短以及貸款種類的多樣性。以阿里信貸為例,從2010年成立至今,目前已累計給超過13萬家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融資服務,貸款總額達280億,僅2013年一季度,阿里小貸就發放貸款超過100萬筆,放貸金額120億元,平均每筆放款款金額約1.1萬元,不良貸款率僅為0.72%。除了阿里信貸,目前還出現了紅頂創投、齊放網、宜信網、拍拍貸等信貸公司。2014年兩會召開期間,央行公布了五家民營銀行的試點名單,其中阿里、騰訊榜上有名。這意味著這些企業將不僅達到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而且還能大幅減少交易成本,在不久的將來將進一步撼動銀行業的資產業務。
(二)互聯網金融對銀行負債業務的影響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臺對商業銀行的存款具有分流的作用。以阿里巴巴為例,2013年6月阿里開通余額寶,并與天弘基金合作,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里,余額寶轉入資金規模就已超過百億,2014年1月中旬,余額寶用戶量超過4 900萬,總規模超過2 500億元。之后僅僅過了一個多月,余額寶的注冊使用賬戶就猛增超過了8 000萬,增加了60%以上。自余額寶上線以來,增利寶的日年化收益率超過4%,遠遠超過銀行的活期存款率,也遠高于商業銀行的周期理財產品。
(三)互聯網金融對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進行,存貸款利差不斷縮小,這必將導致中間業務在未來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中間業務產生巨大的擠占效應和替代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網購支付結算、代理收費等直接搶占銀行傳統結算、支付業務。與傳統銀行相比,第三方支付價格更加優惠,絕大部分普通會員都是免費使用。并且支付具有延遲功能,更被大多消費者所接收和喜愛。二是通過代理基金、保險等業務與銀行傳統代理、理財業務進行競爭。截止2013年10月,總共有十家第三方支付獲取代理基金銷售業務。其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如匯付天下,其基金申購費用僅為銀行申購渠道的40%左右。
三、商業銀行的對策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強勢競爭,傳統商業銀行如何博弈,不僅關系到這塊蛋糕如何劃分,更關系到商業銀行未來的生存與發展,首先進行SWOT分析(見表2)。
表2 SWOT分析
優勢(strength)分析:
1.實力雄厚,誠信度高。
2.網點覆蓋面廣,設施完善。
3.抵御風險能力強。劣勢(weakness)分析:
1.準入門檻相對較高,觀念相對傳統。
2.盈利模式單一化,對未來發展趨勢認識不足。
機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府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
2.互聯網金融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威脅(threat)分析:
1.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威脅。
2.民營銀行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威脅。
基于SWOT的分析,對商業銀行未來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提升傳統業務服務質量
傳統銀行在風險控制、誠信度及經濟調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優勢,但是銀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比如銀行柜臺窗口在客戶人數多時,卻沒有服務人員,經常造成客戶長時間等待。所以商業銀行不僅僅要考慮“產品是第一位”,更要考慮“客戶是第一位”的理念,提高服務水平
(二)提高中間業務規模
利率市場化的即將到來必然導致銀行傳統盈利模式的終結,所以銀行必須發展新的利潤增長點。銀行的中間業務與其傳統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相比較有以下不同的作用。一是中間業務不直接構成商業銀行的在其表內的資產和負債,相比風險較小,為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提供了相應的工具和手段。二是為商業銀行提供了低成本的穩定收入來源。三是完善了商業銀行的服務功能。隨著財富的積累、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對個人理財、企業理財、咨詢、外匯買賣、證券買賣等各個方面均存在較大需求。
(三)建立銀行間合作
通過建立古諾模型來分析銀行必要性。假設市場上只有A,B兩家銀行,A產量為q1,B產量為q2,q=q1+q2,πA表示A銀行獲得利潤,πB表示B銀行獲得利潤,它們生產成本為零,共同面臨的市場的需求曲線是線性的,A,B都能準確了解市場的需求曲線,設市場的反需求函數為:
P=a-b(q1+q2)(a,b為參數),
對于A銀行,其利潤等式為:
在此博弈中,(q1*,q2*)的納什均衡充要條件是q1*,q2*的最大值問題
求Max(πA、πB)的最大值得:
求解上面兩個反應函數,得納什均衡解:
,此時,A,B兩家銀行的納什均衡利潤分別為:
在自由競爭市場機制條件下,兩個市場力量相差不遠的競爭體相博弈的結果是對稱的。因此,A,B兩家銀行最終獲得的利潤是相近的,但此時的均衡并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而當兩家銀行合作共同追求利益最大化時,設總利潤,
此時,各自分得一半利潤,
通過模型分析可以看出銀行間合作相比較單個競爭所獲得的利潤是更多的,也是有利的。
商業銀行不只是可以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銀行與銀行之間的合作相比于銀行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更加容易一些,也更加緊密一些。首先,目前商業銀行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及農村信用社,其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由政府牽頭來促進銀行之間的合作更加方便。其次,相對互聯網金融的競爭,銀行間的合作將不僅僅壯大自己的實力,也可以正面與互聯網金融展開交鋒,比如城市商業銀行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消費金融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城市商業銀行小企業貸款余額1.55萬億元,占其企業貸款的比重達47.8%。
(四)加強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合作
第三方支付對傳統銀行的支付結算業務產生擠出效應已經顯而易見,但是在支付領域,第三方支付與傳統銀行并不只是競爭者的角色,商業銀行可以同時加大與第三方公司的合作。要知道第三方支付最終還是要經過銀行的,其侵蝕的只是銀行的前端市場,部分銀行已經與互聯網企業展開合作。比如,中信銀行、建設銀行等開通網上銀行,并且在微信、微博等的客戶端進行移動支付。
(五)加大網絡銀行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商務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面對電子商務的異軍突起,商業銀行必須大力發展電商平臺,特別是在B2B領域。商業銀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銀行不僅信用度很高,風險比較低,而且有著龐大的企業客戶群。但是商業銀行同時要高度重視對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阿里小貸和余額寶成功的關鍵在于其深度挖掘中小客戶的數據信息,傳統商業銀行必須足夠重視中小企業的商務數據積累,比如建設銀行在2007年曾與阿里巴巴合作共享阿里巴巴的客戶數據信息,但是最終分道揚鑣;同時,建設銀行也充分認識到如果沒有客戶數據的積累,在未來的發展與創新中很難立足,所以建設銀行在2012年推出“善融商務”、緊接著交通銀行也推出了“交博匯”、中國銀行退出了“云購物”等,B2B將會給銀行帶來巨大的利潤空間,尤其是資金沉淀方面。
參考文獻:
[1]李健.金融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