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淺析城市道路無障礙建設的發展和設計運用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建筑設計時間:瀏覽:

0、前言
無障礙設計是城市道路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城市道路交通功能主要服務于人的出行,目前殘疾人和行動不便者在人群出行中占有相當的比例,由于道路設計者對之不夠重視以及無障礙使用人群的變化,未能體現“人人平等”的思想理念,導致城市道路無障礙通行環境較差。如何在城市道路設計中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把握好無障礙設計原則,需要設計者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并加強綜合設計運用能力。
本文結合城市道路設計經驗,對城市道路無障礙設計的原則和要素進行分析探討,以促進城市道路無障礙建設。
1、城市道路無障礙建設趨勢和設計理念
1)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70年代以前,無障礙設計的服務對象僅限定于殘障人士,特別是肢體殘障者,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向,拓展了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服務人群,不僅包括生理殘障人士,老年人、兒童、孕婦、病人和外國人也加入到無障礙設施的使用者行列。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人人平等”的思想得到進一步關注和貫徹,無障礙設計從設施設計上升到環境設計,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內容也不斷豐富。設計的綜合性和全方位特點不斷加強,既包括硬件建設(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設施、建筑、信息等),又包括軟件建設(無形的制度、行為習慣、社會意識、公眾心理)。
2)無障礙設計理念的發展
隨著無障礙設計服務對象的改變,以及特殊需求人士具體的需求起點和標準也發生了變化,無障礙設計的理念和原則也相應發展和豐富。
①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
無障礙設計為特殊需求人士創造了容易接近和獨立生活的環境,卻造成了與社會中其他人群的潛在差異甚至沖突,其局限性和缺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產生社會問題:殘疾人專用的無障礙設施將他們與“正常人”標識進行了區別并且分離開來;在一些場所還妨礙了其他人對非無障礙設施的使用。2)缺乏市場價值,適用對象太少,經濟回報率低。3)給殘障人士帶來了另外的麻煩,使用設施需要付出時間,距離等其它代價。4)缺乏美學考慮。
“通用設計”的提出,主要針對上述問題,考慮環境設計的無障礙性、實用性和美學需求,可以同時滿足殘障人士和非殘障人士的需求,是對傳統無障礙設計的繼續、彌補和延伸,是實現無障礙環境惠及大多數人的設計方法。
  • 從滿足標準化規范到注重結合實際需求
規范和標準是建設和設計行為的法規性依據,然而,這樣的設計方法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會走進刻板、教條的誤區,同時,也不排除某些業主和設計人員為了自身利益或其它原因,在建設或設計時達到規范要求,卻沒有考慮具體要求,有時給使用者帶來意外的麻煩。
現代無障礙設計更加注重使用人的實際需求,在達到規范前提下,通過調查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在達到規范前提下,通過調查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利用科技手段,對環境設施的實際效用進行換位評價和考量,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真正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進行無障礙環境的設計。
2、城市道路無障礙規劃設計的內容和要素
城市道路無障礙設計中目前存在主要問題是比較片面,缺乏系統考慮,設計者只注重了其中的幾項主要因素,因此,設計前期應該做好無障礙規劃,以規劃為指導,用設計去完善,以建設來實現。
  1. 城市無障礙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
城市無障礙設計實施的范圍應包括:人行道、人行橫道、城市廣場、人行天
橋、人行地道、跨河橋梁、人行隧道、立體交叉、公交站臺等。
實施要求:
  • 緣石坡道: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單位和廣場出入口、人行橫道、橋隧和立交等路口應設置緣石坡道;
  • 坡道和梯道:在人行天橋、地道,宜設置輪椅坡道和安全通道,坡道和梯道兩側應設扶手。城市中心地區的人行天橋可設置垂直升降電梯取代輪椅坡道。
③盲道:城市中心區道路、廣場、步行街、主要商業街的人行道應設盲道;人行天橋、地道、人行橫道及主要公交站臺應設提示盲道;大型公共建筑的出入口應設提示盲道。
④人行橫道的安全島應能使輪椅通行
⑤行人二次過街處應設坡道
⑥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殘疾人集中的場所的人行橫道宜設過街音響裝置。
2)城市道路無障礙設計的運用
 ①人行道寬度
道路橫斷面布置中要綜合考慮自行車和行人的通行空間需求,人行帶最小寬度為0.75米,輪椅通行空間不應小于1.2米,扣除行道樹及桿線設施寬度后,人行道的凈寬一般不應小于2米。
②道路縱坡坡度
道路縱坡設計要考慮自行車坡度及坡長要求,縱坡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時要按《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7-90)要求限制坡長,大于5%時輪椅通行就比較困難,因此道路縱坡原則應不大于5%。
③緣石坡道
城市道路中常見的緣石坡道根據樣式及適用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幾種:
單面坡緣石坡道(圖1);三面坡緣石坡道(圖2);扇面緣石坡道(圖3);
平行式緣石坡道(圖5);組合式緣石坡道:(圖6);轉角處三面坡緣石坡道(圖7);轉角處扇面式緣石坡道(圖8);

 
緣石坡道的技術要求:圖中標示了坡度及寬度要求,筆者以為目前城市道路設計規范中要求坡道下口應高出地面為不大于2厘米,綜合施工控制因素及輪椅使用要求,設計控制時坡道下口應高出地面不得大于1厘米。
設計運用中還應注意要具體分析緣石坡道的運用形式,設計中要綜合考慮優化,設計形式不宜種類繁多,通過總體把控后力求統一,做到實用、美觀、施工方便;另外由于人行道寬度及路緣石外露高度不等,有時坡道坡度要滿足小于1:12或1:20有一定實際困難,西客站坡道設計時采用提前降低路緣石外露高度以滿足縱坡要求。降坡的長度控制要力求舒適且總體美觀(圖9、圖10)。

另外為防止機動車通過坡道進入人行道,設計往往設置擋車柱,應按坡道寬度要求設置柱距,擋車柱凈距以1.5米為宜。
④盲道
盲道按使用功能可分為行進盲道和提示盲道兩類。
行進盲道呈條形狀,每條高出地面0.5cm,可使盲杖和腳底產生感覺,便于指引視力殘疾者安全地向前直線行走,見圖11;
提示盲道呈圓點形,每個圓點高出地面0.5cm,可使盲杖和腳底產生感覺,可告知視力殘疾者前方路線的空間環境將出現變化,見圖12。
 
盲道的設計要求應符合以下規定:
a.盲道鋪設應連續,應避開樹木、電線桿、拉線、樹穴、窨井蓋等障礙物,其他設施不得占用盲道;
b.行進盲道應設在距人行道外側圍墻、花臺、綠地帶25~60cm處;
c.行進盲道宜設在距人行道內側樹穴25~60處,道上如無樹穴,行進盲道距路緣石不應小于50cm;如人行道較寬,應留出非機動車停放的位置后設置盲道;
d.行進盲道在轉角處應設提示盲道,其長度應大于行進盲道的寬度;
e.盲道的顏色應與相鄰的人行道鋪面的顏色形成對比,并與周圍景觀相協調,宜采用中黃色;
f.沿人行道和分隔帶的公交車站應設提示盲道,其寬度應為30~60cm,距路緣石邊宜為25~50cm。
根據上述盲道設置要求,西客站片區市政道路盲道布置大樣見圖13、14、15。
盲道在道路人行道中的位置要綜合管線布置實際,從總體中控制好,避免頻繁繞開障礙物,確保其通暢性。另外,筆者以為,根據通用性原則,對于人行道寬度小于3米的道路,并不一定要全線設置行進盲道,可重點考慮在路口及緣石坡道位置設置盲道,從使用者真正需求角度出發,因地制宜,進行盲道布置。

⑤交通標志
    無障礙標志可分為國際通用無障礙標志、用于指示的無障礙設施標志和用于指示方向的無障礙設施標志三種。
城市道路應盡可能提供多種標志(包括標志文字種類)和信息源,以適應各類服務人群的不同要求,引導其行動路線和到達目的,使人們最大范圍地感知其所處環境的空間狀況,縮小各種潛在的、心里的不安因素。對于實施無障礙的道路應設置無障礙標志。
⑥公交車站
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區附近的公交車站,應設提示盲道和盲文站牌。
設在車道之間分隔帶處的公交車站,應在候車站牌一側設提示盲道,其長度為400~600cm,人行道中的行進盲道應與公交車站的提示盲道相連接。
公交車站盲文站牌設置的位置、高度、形式和內容,應方便視力殘障者使用。
⑦城市廣場
城市廣場無障礙設施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a.城市廣場入口應設緣石坡道;
b.城市廣場的人行道應設盲道;
c.城市廣場的停車場宜設無障礙停車位;
d.市級城市廣場入口宜設盲文地圖;
e.城市廣場的無障礙設施處宜設無障礙標志。
⑧信息技術
信息無障礙是指任何人(無論健全人還是殘疾人,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無障礙地獲取信息、利用信息。
城市道路中常見的信息無障礙設施有:
a.字幕解說、手語解說等信息提供顯示屏;
b.各種場所觸摸式盲文地圖,警報信息系統、電子監控系統隨時發現并幫助求助人士;
c.交叉口行人過街音響信號裝置,要求要與交通信號裝置同步,并控制開啟時段,以避免影響周邊居民。
d.低位公用電話,設施前應設有輪椅回轉空間及盲文銘牌。
目前信息無障礙建設越來越被世界所關注,已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信息無障礙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和規范。
⑨人行天橋、人行地道
    城市的中心區、商業區、居住區及主要公共建筑,是人們經常涉足的生活地段,因此該地段設有的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應設坡道和提示盲道,并與人行道上的行進盲道銜接,以方便全社會各種人士的通行;當設置坡道有困難時可設垂直升降梯。
在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設置的坡道,首先要符合乘輪椅者的通行要求,設置的臺階和扶手則需要適合拄拐杖的殘疾人和老年人的通行使用。為了告誡視殘者人行天橋、人行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在行走時感到安全方便,需要在上、下口鋪設提示盲道和扶手(扶手水平段安裝盲文標志牌)。
人行地道的坡道入口平臺與人行道地面有高差時,應采用坡道連接。
人行天橋下面的三角空間區對視殘者是個危險區,容易發上碰撞,應在2m高度以下安裝防護柵欄,并應在結構邊緣外設寬0.3~0.6m的提示盲道。
⑩城市橋隧、立體交叉
    城市內設有人行道的跨河橋梁、人行隧道和市中心區的立體交叉應進行無障礙設計。
橋梁和隧道(包括有人行道的涵洞)是道路和交通的連續部分,也是保證全線無障礙設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重點是橋梁和隧道中的人行道應同道路的人行道順接,以及在橋隧中鋪設盲道。
立體交叉形式各異,立體交叉中的人行系統也復雜,尤其對視力殘疾人行走在迂回復雜的立交中最容易迷失方向,只有盲道才能幫助他們。立體交叉的無障礙設計關鍵是無障礙總體設計。立體交叉人行道的緣石坡道、人行橫道和盲道的位置應相互對應、銜接。
3、結束語
無障礙環境設計在城市道路設計中日益受到重視,無障礙環境設計的成敗關系到城市和諧交通的實現,設計者要貫徹“人人平等”的設計理念,不斷強化素質和提高社會責任感,促進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作為城市道路設計者,還應更多的采用切實有效的新技術、新做法,從實際出發,細致入微的考慮特殊需求人士的要求,運用現有的技術手段創造性地消除橫亙在特殊需求人士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障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云林县| 台南市| 堆龙德庆县| 安达市| 灵台县| 抚州市| 花莲县| 类乌齐县| 龙海市| 舒兰市| 仙居县| 昌平区| 长兴县| 华亭县| 盐边县| 平阴县| 阿拉尔市| 锦州市| 五峰| 泰来县| 阿拉尔市| 舒兰市| 深圳市| 宝鸡市| 石柱| 石景山区| 长治县| 阿拉善盟| 南通市| 泰和县| 保康县| 洛阳市| 台安县| 凌海市| 崇州市| 乌拉特后旗| 乐业县| 新安县| 自贡市| 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