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文分析了現階段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提出自己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初探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issues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 view,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 pre-test;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時代的發展賦予園林設計者更重要的責任,要求我們不斷更新知識,設計出生態和諧、景觀優美、方便活動、功能合理的住宅綠化空間。 住宅區綠化是城市綠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伴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綠地,在城市園林綠地中比例日益增大,水平不斷提高,成為城市綠化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閃光點。隨著住宅建設高速發展和擴大,市民對人居環境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因此,住宅區綠化不再是簡單地種樹植草,現代住宅綠化涵蓋生態營建、景觀塑造、人文關懷、文化精神、活動場所等諸多內容。
1 當前住宅區綠地規劃設計與景觀建設存在的誤區
1.1 規劃設計水平參差不齊
在一些發達的大中城市,聚集科技人才,專門的設計公司和資質較高的園林綠化設計公司較多,園林綠化發展的較快,規劃設計水平高。但在相對欠發達的中小城市,科學技術較薄弱,缺乏專門的設計人才,園林綠化規劃設計相對欠缺,發展極不平衡。本地有多家園林綠化公司,有些園林綠化公司根本就沒有專門設計人員,存在粗制濫造園林綠化工程的現象,園林綠化設計水平參差不齊。
1.2 景觀建設缺乏整體考慮
住宅區開發規劃中,常用的組團模式要求有一個或多個中心公共綠地。中心公共綠地是住宅區的門面,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住宅區住宅的賣點。因此,不少住宅區規劃中對此類共享空間關愛有加,而對其它局部,如房前屋后、道路兩側、住宅區邊緣等關照不足,存在住宅區綠化的死角,結果造成整體不和諧,各個景觀孤立、不連貫,從而顯得住宅區凌亂、荒雜。
1.3 植物的應用不合理
1.3.1 盲目引進外地植物。一方面是植物種植不考慮植物自身的生理習性,盲目地種植一些不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綠化樹種,造成植物生長發育不良甚至死亡,達不到成景的效果,植物本身的枯亡也增加了維護費用。
另一方面存在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搭配不合理,常綠樹種多,一味追求綠量,冬天就顯得陰涼。反之,落葉樹種多,冬天就顯得蕭條,沒有生機。
1.3.2 盲目移植大樹。為達到綠化速成的目的,時下常見的做法便是大樹移植。古人云“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可現在流行的做法是今年種樹,明年就可以乘涼。大樹移植有利有弊,首先拆東墻補西墻,缺乏對大樹古樹的保護,造成對現有生態資源的破壞;其次是大樹移植的成活率很低,一旦不成活,損失將無法挽回;第三是被移植的大樹通常都具有較為優美的樹姿,但為保證其成活率,在移植過程中不得不對其修枝、截干,這種損害加上移植過程中的損傷,使大樹的造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恢復,很難再達到原有的姿態。
1.4 水景成死水
水景粗制濫造,加上疏于管理,使水景成為一潭死水,或池水污濁,或池壁變色,或噴頭銹蝕,觀賞性大打折扣。
2 現代住宅區園林綠化設計理念
當前的景觀設計,呈現的是一種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藝術、裝飾、形式一直備受關注,傳統園林的價值也繼續得到尊重,古典的風格可以被接受,其它學科的介入使其知識領域更為廣闊,技術進步和新材料的出現又使得景觀設計出現更多的可能性。由于學科背景和文化觀念的不同,每個設計各有自己的側重方面,但是一個景觀設計作品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總體上達到了這幾個要素的平衡。一些純粹功能主義的作品雖有良好的社會性,但卻與文化、自然隔絕,同時不具備與時代要求相符的藝術水準,這樣的作品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同樣,盲目的追求文化、藝術性,卻連基本的使用功能都無法滿足的設計,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設計。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及經濟等諸多領域,其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現代景觀正變得富有包容性,社會的發展使景觀的內容不斷發展,對景觀設計概念的理解也應當不斷發展,筆者認為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2.1 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
就是要讓園林綠化的主體舒適和愜意。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應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以人為本,富有人情味。住宅區綠地綠化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上注意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搭配。炎熱的夏天能乘涼,寒冷的冬天能曬太陽,居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讓住戶感到綠地親切、實在。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戶入口,都要進行綠化。
2.2 盡量保留原有植被
盡可能保留場地的原有植被,這是小綠地建設中常常易被忽略的一個問題,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選擇地將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據植物的生長狀況、景觀效果加以評價,當留則留。通常在城市中,經歷了若干年的開發經營,幾乎很難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來,比較常見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這些植物材料與環境間長期的共存,已建立相對穩定的關系,故而一般情況下應盡可能保留。
2.3 盡可能多的選擇鄉土植物、當地的特色樹種
這樣住宅區的園林綠化才顯得更有個性、有特色。當然還可適當選取用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區的植物種植結構。
2.4 協調好植物之間的關系
遵循“互惠共生”原理,不同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蠟與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它植物的生長不利,如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如狗脊和里白則對大多數其它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這些都是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中應當注意的。同時,住宅區綠地規劃設計應模擬自然生態進行布置,講究喬木、灌木、花草的科學搭配,創造“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
2.5 合理定位植物營養空間
園林植物的配植以美觀為目的,植物與植物個體間的相互關系,是設計師應該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氣候、土壤、光照、海拔等影響而有水平及垂直分布現象,深入到某群落內部,喬灌木的分布也是有規律的,不同生長型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營養空間的層次上,通常所說的摹擬自然植物群落就是要求人工栽植計劃合乎自然群落構成規律。小型綠地一般以兩個配植層次為宜,即喬木與小灌木的搭配和喬木層加上地被層,這兩種配植方法的優點是,充實頂層及地面,留出中層之虛空,從而可以保證視線的通透,避免郁閉感和植物對營養空間的需求,減少病蟲害的滋生。
2.6 水景設計動靜合一
人的生活離不開水,自古以來的城鎮都是依水而建的。因此,住宅區綠地規劃設計特別要重視“水景”的設計。水景設計的要點一是水質,二是水形。有水容易做到,難的是成景。“一潭死水”會讓住戶掩鼻而過,叫苦連天。住宅區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溝通,也應以地下暗管溝通,這樣沒有死水斷頭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因此,在“水景”設計的同時,要對水補充、排泄、循環、凈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綜合考慮,真正做到“綠色”、“生態”。以瀑布、涌泉作為動力,創造水位高差,讓水體自然循環流動,產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動態水景觀,增加水體與大氣、沙石的接觸,提高含
氧量。古諺“:流水不腐”,是水景設計的座右銘。因為各種不同緩坡、不同水面寬狹,造就了各處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緩,淺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沖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環。大型水面還要兼顧交通、娛樂、生產的種種需要,并以開挖水渠及緩坡之土方,堆疊地形,高低起伏,即體現自然,又節省費用。在流域附近的綠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態良性循環和雨水的回收利用
。同時在不同的水體環境,布置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如水中的荷蓮,水邊的蘆葦、魚類等,讓人們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在設計中用完美的水系作為景觀主體,串聯起步行空間和綠化空間,并巧妙地運用石、階、欄、廊、亭、橋、樹木、花草等景觀構成元素,以各種形式加以點綴、延續,加大景觀的深度。從疊水涌泉到春色滿園至游泳池,從荻水流瀑至秀水林蔭到水韻輕風,以龍形水系的動感渲染著建筑之神韻,使水的靈性、建筑的韻律、草木的生機在動與靜中相融。
3 結語
住宅區綠化最貼近居民生活,其設計和建設的優劣直接影響人居環境。現代住宅要求與之匹配的園林景觀設計,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和生態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忠民.園林綠化及其施工技術管理研究.黑龍江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