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wǎng)所屬分類:建筑設計時間:瀏覽:次
摘要:根據(jù)地形條件及實際情況,干管沿山脊布置,支管垂直于等高線布置,此時支管水力計算應滿足支管上各毛管進口的工作水頭要求,因此,支管的水頭損失應根據(jù)地面高差和支管進口工作水頭大小確定,并根據(jù)確定支管管徑。
關鍵詞:果園 微噴灌 規(guī)劃 設計
1 基本情況
微噴灌是通過低壓管道系統(tǒng),以小的流量將水噴灑到土壤表面進行局部灌溉,微噴灌的特點是灌水流量小,一次灌水延續(xù)時間較長,灌溉周期短,需要的工作壓力較低,能夠較精確地控制灌水量,能把水和養(yǎng)分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去。
果園位于廣東省電白縣大衙鎮(zhèn),種植荔枝,樹齡在3~7年左右。規(guī)劃13.3 hm2的微灌工程,于1996年10月建成。果園最高處高程為94.91 m,坡面比較均勻,高差在8~21 m之間,土壤為砂壤土,含有機質少,透水性較大,保水保肥能力較差。水源利用1996年初打的一口深25 m的水井,流量為25 m3/h,可連續(xù)抽水4~6 h,果場已有380V動力線,變壓器容量為10 kVA。
2 規(guī)劃設計方案
荔枝基本沿等高線種植,每行樹布置一條毛管,毛管沿等高線布置,毛管間距等于果樹行距,即6.0 m。沿毛管在每兩棵樹中間布置一個微噴頭,微噴頭間距與荔枝樹株距相等,即4.5 m,微噴頭用Φ4 mm微管與毛管連接,微管長1.0 m,用插桿固定在地面上。
根據(jù)地形條件,干管沿山丘的脊線布置,由首部樞紐A點起沿山脊向北布置APS干管和向南布置AFL干管,支管沿山坡垂直于等高線布置,并盡量向兩側毛管供水,毛管平行等高線布置,見圖1。
圖1 微灌工程規(guī)劃圖
規(guī)劃設計參數(shù)為:南方果樹的濕潤比P≥0.35,設計灌水均勻度Cu=95%,灌水有效利用系數(shù)η=0.9,設計日耗水強度Ea=2.71 mm/d。
3 微噴灌溉制度設計計算
3.1 一次灌水量計算
微噴灌設計一次灌水量用(1)式計算
M=0.1 rh(Wd-Wo)P (1)
式中 M──灌水定額,mm;
r──土壤容量,砂質壤土r=1.37 g/cm3;
h──灌水濕潤深度,取h=0.5 m;
Wd──土壤田間最大持水量,Wd=22%;
Wo──設計含水量下限,Wo=0.6 Wd=13.2%;
P──土壤溫潤比,P=2×5/(4.5×6)=0.37。
M=0.1×1.37×50×(22-13.2)×0.37
=22.3 (mm)
3.2 設計灌水周期
T=M/Ea
22.3/2.71=8.23 (d)
取T=8d
3.3 一次灌水延續(xù)時間
t=MStSr/(η水nqd)
(2)
式中 t──一次灌水延續(xù)時間,h;
St──果樹株距,m;
η水──灌水有效利用率,取η水=0.9;
qd──微噴頭流量,qd=60 L/h;
n──灌水器數(shù)量,n=1個/株。
t=22.3×4.5×6/0.9×1×60)=11.15 (h)
取t=11(h)
3.4 輪灌組數(shù)目
每天工作時間取C=8 h,則輪灌組數(shù)目
N=CT/t=8×8/11=5.8 (組)
取N=6 (組)
為了使每個輪灌組灌水時水泵出水量基本相等,壓力比較均勻,縮小管徑,降低工程投資,根據(jù)實際支管情況,將各輪灌組的分組情況劃分見表1。
表1 輪灌分組表 單位:m3/h
組
支管
流量
合計
組
支管
流量
合計
1
支1
支2
支14
支22
12.36
7.2
8.58
11.4
39.54
4
支7
支8
支18
9.24
6.0
16.38
31.62
2
支3
支4
支16
支20
9.1
10.62
6.54
12.24
38.58
5
支10
支11
支19
14.52
13.14
9.6
37.26
3
支5
支6
支15
支17
6.24
9.66
9.96
11.16
37.02
6
支9
支12
支13
支21
7.86
11.40
4.74
14.46
38.46
4 微灌系統(tǒng)管網(wǎng)水力計算
4.1 毛管水力計算
4.1.1 毛管水力計算參數(shù)
本工程采用全圓折射式微噴頭,已知灌水器流態(tài)指數(shù)X=0.5,微灌系統(tǒng)設計流量偏差qv=0.2,灌水器設計工作水頭hd=0.1 MPa,設計流量q=60 L/h。
4.1.2 灌水器設計允許工作水頭偏差率
4.1.3 毛管最大出水孔數(shù)
取Nm=10(孔)
4.1.4 毛管設計最大長度
Lmax=NmS+S0
=10×4.5+4.5/2
=47.25(m)
根據(jù)實際地形和管道布置情況,實際最大毛管長度L=42.5 m
4.1.5 毛管進口壓力h0計算
毛管沿樹行平行于等高線布置,灌水器最大工作壓力水頭在毛管進口處第一個出水口處。
h0=h1+ka(Nqd)mSo-JSo
h1=(1+0.62×0.2)1/5×10+8.4×10-4
×601.696×2+1.34×10-5×602
=14.43 (m)
α=1.006×10-5×1.2-(0.123Lg1.2+4.88)
=4.1×10-6
m=1.753(D/2.5)0.018
=1.753(1.2/2.5)0.018
=1.73
K=1.1
h0=14.43+1.1×4.1×10-6×(10×60)1.73
×2-0×4.5/2
=15.01(m)
4.2 干管、支管水力計算
4.2.1 干管ASW水力計算
根據(jù)地形條件和管網(wǎng)布置情況,第一輪灌組離首部樞紐二級加壓泵最遠,流量Q12=11.4 m3/h,W點地面高程為94 m,如果支管進口水頭等于毛管進口設計水頭,那么只要在W點管道內有滿足毛管進口水頭ho的工作水頭,其他毛管的進口水頭均能滿足要求。干管ASW沿程水頭損失按勃拉休斯公式計算。
hfAW=8.4×104×Q1.74L/D4.75
=8.4×104×[(19.981.75×84+11.41.75×
64)/504.75+11.41.75×192/654.75
=17.36 (m)
4.2.2 干管AFL水力計算
在第一輪灌組中,向支1、支2兩條支管同時供水,其流量為Q=19.56 m3/h,干管AFL全長La1=205 m,A點與L點地面高程差為97.7-83.1=14.6 m。
干管AFL管徑為
DAL=(KQ1.75L/ΔH地)-4.75
=(8.4×104×19.561.75
×205/14.6)-4.75
=56.7(mm)
由于干管ASW和干管AFL所需要的工作水頭有差別,而且兩條干管在A處平衡,所以A點處提供的工作水頭遠遠超過干管AFL的沿程水頭損失,所以選用干管AFL的管徑D=50 mm,滿足要求。
hfAL=8.4×104D1.75L/Q4.75
=8.4×104×19.561.75×205/504.75
=26.7(m)
4.2.3 首部二級加壓泵揚程計算
首部地面高程ZA=97.7 m,W點地面高程Zw=94.0 m,干管ASW沿程水頭損失hfAW=17.36 m,毛管進口水頭ho=15.0 m,考慮首部樞紐中各種管道、管件和過濾器水頭損失Σhj=8.0 m,首部樞紐水泵揚程為
HAW=ho+Σhj+hfAW-ΔZ
=15+8+17.36(97.7-94)
=36.66 (m)
干管AL沿程水頭損失hfAL=26.7 m,L點地面高程為Z=83.1 m,首部樞紐水泵揚程為
HAL=ho+Σhj+hfAL-ΔZ
=15+8+26.7-(97.7-83.1)
=35.1(m)
可見,第一組最大揚程為36.66 m,就能滿足要求,其他各輪灌組所需的揚程和流量經(jīng)過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各輪灌組設計揚程計算結果表
輪灌組
1
2
3
4
5
6
流量(m3/h)
39.54
38.58
37.02
31.62
37.26
38.46
揚程(m)
36.66
37.08
32.85
32.64
26.60
30.55
從表2計算結果中可知,最大流量為第1輪灌組,最大揚程為第2輪灌組,因此滿足第1輪灌組的流量和第2輪灌組的壓力,即可滿足其他輪灌組的要求。
4.2.4 首部樞紐水泵電機選擇
根據(jù)輪灌組最大流量Q=39.54 m3/h,揚程H=37.08 m,選擇型號為IS80-65-160型節(jié)能單級單吸清水離心泵,H=32~45 m,Q=50~25 m3/h,由安微寧國工業(yè)泵廠生產。
電機為三相異步電動機,型號為Y132-2″,功率N=7.5 kW,由西安電機廠生產。
4.2.5 支管進口工作水頭計算
由于輪灌時各組的流量大小不相同,水泵揚程也不同,各支管的進口工作水頭需按水泵揚程進行復核計算,確定是否需要在支管進口設置調壓裝置。
首部樞紐出水口A點工作水頭確定:
蓄水池平均設計水位為97 m,水泵軸線安裝高程為98 m,首部樞紐地面高程為97.7 m,輪灌組的流量在31.62~39.54 m3/h之間,由水泵性能曲線可知,水泵的揚程在39~42.5 m之間變化,現(xiàn)以39 m為各次輪灌時水泵的計算揚程。
A點處的水頭為
HA=H揚-Δh首-ΔZ
=39-8-(98-97)
=30 (m)
灌水時各支管進口工作水頭計算:
輪灌時各支管進口的工作水頭與輪灌組的輸水流量、管道沿程水頭損失及地面高程有差別,關系較大,現(xiàn)均以A點為計算起點,各支管進口的工作水頭為
H支=HA-ΣΔH±ΔH地
ΔH=hf+hf
取hj=0.1 hf
現(xiàn)計算第1輪灌組,干管AL同時向支1、支2供水。
管段水頭損失
HfkL=8.4×104×7.21.75×5/504.75
=0.1(m)
ΔHkL=1.1 hfkL
=1.1×0.1
=0.1(m)
支管2進口處的工作水頭為
H支2=HA-ΣΔH+ΔH地
=39-(29.32+0.1)+(98-82.5)
=25.08(m)
其他支管進口工作水頭計算方法相同,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支管進口工作水頭計算結果 (單位:m)
管段
AK
KL
AP
PW
AI
IJ
AR
RU
AG
GH
AQ
工作水頭(H支)
24.58
25.08
41.82
24.46
25.72
27.77
32.03
23.34
37.04
36.84
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