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的:探討血栓抽吸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舒張功能和心率震蕩的影響。方法:119例AMI患者被分為血栓抽吸組(41例)、直接支架組(44例)和常規治療對照組(34例)。對比分析各組治療前后二尖瓣環舒張早期主峰速度(Em)、晚期主峰速度(Am)及其比值Em/Am。同時對比分析各組治療前后竇性心率震蕩的主要指標震蕩初始(TO)和震蕩斜率(TS)。結果:與常規治療對照組相比,術后24h內血栓抽吸組和支架組的TS[(1.52±0.49) ms/RR比(13.57±6.40) ms/RR、(8.78±2.56) ms/RR]及Em[(7.84±1.82) cm/s比(9.97±1.65) cm/s、(8.93±1.94) cm/s]和Em/Am[(0.82±0.23)%比(1.05±0.32)%、(0.93±0.23)%]明顯改善(P<0.05~0.01),并在隨后的6個月中繼續保持這種趨勢。與支架組相比,血栓抽吸組TS和Em/Am進一步獲得更明顯改善(P<0.05)。結論:血栓抽吸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和竇性心率震蕩。
【關鍵詞】 心肌梗塞;血栓形成;抽吸;支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thrombus aspiration (TA) on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and heart rate turbule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A total of 119 AMI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A group (n=41), direct stenting group (n=44) and routin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n=34). Mitral ring early diastolic peak flow velocity (Em), late diastolic peak flow velocity (Am), Em/Am, turbulence onset (TO) and turbulence slope (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mong three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TS [(1.52±0.49) ms/RR vs. (13.57±6.40) ms/RR, (8.78±2.56) ms/RR], Em [(7.84±1.82) cm/s vs. (9.97±1.65) cm/s, (8.93±1.94) cm/s] and Em/Am [(0.82±0.23)% vs. (1.05±0.32)%, (0.93±0.23)%]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A group and stenting group within 24h after operation (P<0.05~0.01),and kept the trend in following six months. Compared with stenting group, TS and Em/A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urther in TA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rombus aspir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inus heart rate turbulence and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rombosis; Suction; Stents
急診經皮冠脈內介入治療(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有效的再灌注方法。但是,介入手術中的慢血流和無復流現象一直是困擾心血管介入醫生的難題。血栓抽吸裝置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1]。本研究采用脈沖多普勒組織成像技術和動態心電圖測量AMI患者血栓抽吸治療前、后左心室舒張功能和心率震蕩的變化情況,旨在從心臟舒張功能和心臟電生理兩個方面探討血栓抽吸治療改善AMI患者近期預后的可能機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院心內科,且發病時間在12 h以內的AMI患者85例。男52例,女33例,年齡39~82,(65±6.2)歲。排除:(1)心房顫動;(2)心房撲動;(3)Ⅱ度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4)無室性早搏;(5)有過度肥胖或肺氣腫等無法進行超聲檢查的患者。85例進行急診PCI的患者被隨機分為血栓抽吸組(41例)和直接支架組(44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90 min內行急診PCI,并置入國產西羅莫司洗脫支架。同期入院未行再灌注治療的34例AMI患者作為常規治療對照組。入選病例診斷和藥物治療均按ACC/AHA指南進行[2]。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組成、梗塞部位、合并癥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表1 急性心肌梗死各組患者的基本資料
1.2 方法
血栓抽吸組和直接支架組術前嚼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所有患者均經橈動脈途徑完成手術。血栓抽吸組患者沿導絲送入ZEEK血栓抽吸裝置至病變部位,連接配套注射器進行負壓抽吸,由近及遠緩慢抽吸4~8次,直到血栓影基本消失,并在負壓下退出抽吸裝置。血栓抽吸組和直接支架組患者術后除給予常規口服藥外,均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6000U,2次/d,5d。
左心室舒張功能測定采用HP SONOS 5500超聲診斷儀。先后選取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二腔切面和心尖長軸切面,將多普勒取樣容積分別置在二尖瓣環的后間隔、側壁、前壁、下壁、前間隔和后壁處,測量二尖瓣環6個節段的舒張早期和舒張晚期運動速度峰值(Em和Am)并計算Em/Am。最后計算二尖瓣環6個節段Em、Am和Em/Am的平均值。竇性心率震蕩參數測定采用美國GE公司的Marqutt動態心電記錄器記錄患者24 h心電信息。應用軟件分析測量并按公式[3]計算出反映心率震蕩的主要指標:震蕩初始(TO)和震蕩斜率(TS)。超聲心動圖檢查和動態心電記錄檢查在發病24 h內、治療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末分別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 果
2.1 臨床資料
血栓抽吸組和直接支架組85例患者被發現冠狀動脈病變累計有96處,共置入Firebird支架105枚,支架平均直徑(3.4±0.5)mm。所有病例均未出現夾層、血管內膜撕裂、殘余狹窄和無血流現象。手術即刻成功率為100%。血栓抽吸組和直接支架組隨訪期間的心絞痛復發率、病死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及再次血運重建率均為0。常規治療對照組3例在出院1個月后心絞痛癥狀再發。
2.2 各組不同時間的TO、TS、Em、Am和Em/Am的指標
見表2。與常規治療對照組相比,血栓抽吸組和支架組的TO、TS,Em和Em/Am在術后24 h內即獲得明顯改善(P<0.05~<0.01),并在隨后的6個月中繼續保持這種趨勢。與支架組相比,血栓抽吸組TS和Em/Am進一步獲得改善(P<0.05)。盡管經過藥物治療3個月后,常規治療對照組TS和Em較入院時有明顯改善(P<0.05),但血栓抽吸組和支架組較常規治療對照組改善更顯著(P<0.05)。見表2。表2 三組患者不同時間左心室舒張功能和心率震蕩指標的對比
3 討 論
對于AMI積極的治療措施是迅速開通梗死相關血管,縮小梗死范圍,挽救瀕死心肌,減輕心肌重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PCI是一種有效的再灌注方法。但是,直接支架置入是通過對血栓的擠壓作用開通病變血管,在開通病變處血管的同時,血栓碎塊流向遠端,刺激血管痙攣,導致無復流和慢血流現象的發生。從而使心肌的組織灌注并未充分獲得改善,而且明顯增加了充血性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風險,最終影響AMI患者的遠期預后。在AMI急診介入治療中,血栓抽吸裝置的應用可以降低無復流的發生,并改善左心室收縮功能。有研究表明,血栓抽吸不增加手術復雜性,不延長手術時間,使直接支架植入的患者比例增加,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本研究采用動態心電圖技術和組織多普勒技術,對比分析血栓抽吸對AMI患者支架植入后各時段的Em、Am、Em/Am、 TO和TS的影響,旨在從左心室舒張功能和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變化方面探討血栓抽吸改善AMI患者預后的可能機制。
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AMI不僅影響左心室的收縮功能,對左心室的舒張功能也有明顯影響,且舒張功能不全的出現早于收縮功能不全。因此,對AMI患者左心室舒張功能的及時評價并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盡管心導管和心室造影是評價左心室舒張功能最直接和可靠的方法。但是,由于其費用高且是有創檢查,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組織多普勒在評價左心室舒張功能方面有很高的臨床價值。本研究中,與常規治療對照組比較,直接支架組與血栓抽吸組左室舒張功能指標Em和Em/Am明顯改善。與直接支架組相比,血栓抽吸組在24 h、1個月末左心舒張指標即獲得改善,并在隨訪的半年中保持這種趨勢。血栓抽吸較直接支架置入能進一步改善左心室舒張功能的機制可能是:血栓抽吸(1)防止血栓碎片對遠端血管的機械阻塞和繼發的血管痙攣,有效改善了遠端心肌缺血,使左心室舒張早期的主動松弛獲得能量保證;(2)可以使室壁節段運動障礙得到糾正,減少由于協調性下降引起的舒張功能障礙;(3)可以抑制心室重構,從而減少心肌順應性下降。
心率震蕩現象是健康心臟對室性早搏的正常反應。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蕩的參數TS異常是僅次于射血分數的強有力的危險因素,TO和TS都是患者病死率的獨立預測因子[4-6]。AMI后心率震蕩減弱或消失的產生機制可能是:心肌壞死或缺血區心臟幾何形狀改變,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傳入沖動遠遠超過正常,持續的激活狀態造成壓力反射的遲鈍,心臟迷走神經功能受損,表現為心率震蕩減弱或消失,最終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度增加[7]。徐晶等研究表明,心率震蕩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有一定的相關性,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后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流3級者心率震蕩參數明顯改善[8]。本研究應用動態心電圖檢測AMI患者發病后不同時期的心率震蕩變化情況,結果顯示,與未行支架置入者相比,AMI患者的心率震蕩在支架植入后立即獲得改善,并在隨后的6個月中保持這種狀態。血栓抽吸后植入支架的AMI患者心率震蕩獲得進一步改善可能的原因是:(1)血栓抽吸后置入支架,血管病變遠端部分因缺血引起的冬眠心肌和頓抑心肌功能得到恢復,從而改善心臟幾何形狀的改變,減少交感神經的激活,自主神經平衡可明顯改善;(2)冠狀動脈血流恢復可減少心肌梗死引起的左心室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的減退,從而減少長期交感神經的激活狀態的存在;(3)血栓抽吸裝置的使用,減少了病變處血栓流向遠端并刺激遠端血管痙攣的發生。本研究提示,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經規范藥物治療3個月后,心率震蕩TS也獲得改善,可能與部分患者梗塞血管再通、側支循環的建立、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β受體阻滯劑調節迷走神經介導的壓力反射機制有關[9]。但是,與血栓抽吸組相比,TS的改善仍較差(P<0.05)。
總而言之,血栓抽吸后支架植入可以進一步改善AMI患者的左心室舒張功能和竇性心率震蕩,最終改善AMI患者的預后。
本研究的局限性:(1)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樣本較小;(2)AMI患者合并心房顫動、房室傳導阻滯者無法進行左心室舒張功能和竇性心率震蕩的測定,限制了本研究的技術在這類患者中的應用;(3)本研究僅檢測了治療后6個月的結果,AMI對遠期預后的影響及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