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
期刊名稱: |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期刊級別: | 省級 | |
國內統一刊號: | 32-1688/Z | |
國際標準刊號: | 1672-2434 | |
期刊周期: | 雙月刊 | |
主管單位: | 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 |
主辦單位: |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于2002年9月正式創刊,始為季刊,經江蘇省新聞出版局批準,2007年1月正式變更為雙月刊。本刊加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CMK、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原文收錄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的辦刊宗旨是:刊載教學科研成果,探索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對策,研究高等技術應用型、操作型人才培養的規律和方法,為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學報》的辦刊原則是:尊重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學報》的辦刊方略是:為高水平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為學術、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提供最好的服務。獲獎情況:2005年,本刊在首屆全國職業技術院校學報評優活動中榮獲優秀學報、2008年,被江蘇省新聞出版局評為“一級期刊”,并榮獲全國高職高專優秀學報一等獎、2009年,被全國高職院校學報研究會評為“十佳學報”。
重要說明:本站非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社官方網站,雜志之家僅負責學術雜志的在線訂閱,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江蘇常州大學城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郵編:213164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欄目設置
高校教育研究、技術研究與應用、教學改革探索、外語教學園地、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工程、學生工作研究、人文社科論壇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榮譽
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社介紹
1)《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論文內容的排序為:中文標題、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包括部門、所在單位城市及郵政編碼)、中文摘要、中文關鍵詞、英文標題、作者漢語拼音名、工作單位英譯名(包括所在城市漢語拼音和郵政編碼)、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引言、正文(包括圖、表)、結束語、參考文獻、附錄。后附作者簡介。
2)《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題目:應簡練、明確,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
3)《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作者的署名和單位:署名人數與順序由作者自定。單位應置于署名之下,包括單位全稱、部門名稱、城市名、郵政編碼。若署名的作者不屬于同—單位時,應在作者姓名上加注數字,并根據數字分別列出。
4)摘要:一般為100~300字,以第三人稱闡述。應明確說明寫作的目的、方法、研究的結果、結論等,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關鍵詞:—般為3~5個,建議從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漢語主題詞表》中查出。
6)英文部分:內容包括:標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英文標題應使用大小寫字符正確書寫,不得全部用大寫字符書寫;英文摘要內容應與中文摘要內容一致。
7)作者簡介:依次為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職稱,學位,從事研究方向(請務必附上作者手機號碼和電子郵箱)。
8)引言:應說明研究的目的、意義、主要方向、范圍和背景等。
9)正文的層次標題:應簡短明了,以15字為限,不用標點符號,其層次的劃分及編號一律使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法,如:1、1.1、1.1.1。
10)插圖:應采用計算機繪圖,插圖下方應標明圖序和圖名。如為照片時應層次清晰、反差合適、裁剪恰當。
11)表格:應采用三線表,可適當加注輔助線。表格上方應標明表序和表名。
12)量和單位:應嚴格執行國務院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
13)外文字符:必須區分大小寫及正、斜、黑、花諸體。對容易混淆的字符必要時應用鉛筆注明大小寫和文種。
14)參考文獻:著錄原則和要求:參考文獻應列于文后,并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順序列出。未公開發表的資料一般不宜引用。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錄法;西文作者的名字部分可縮寫,并省略縮寫點。
期刊收錄論文目錄:
高校財務內部控制定量評價研究楊維莉 (16)
家用植物種植遠程智能控制系統設計徐登;周漢清;余宏 (19)
求職心率智能管理系統的設計姜慶華 (25)
科研項目評價專家數據庫搭建與優化策略李歡 (28)
知識抽取國內研究現狀分析馮青文 (32)
人文社科論壇
江蘇跨境電子商務人才供需特征研究滕靜濤 (37)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微”族詞的意義生成研究黃小艷 (42)
高等院校招標采購中串通投標的博弈分析杜興華
推薦閱讀:《通信與信息技術》是通信技術類論文發表期刊,四川省通信類期刊,以報道現代通信電源技術及電源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為宗旨,向通信應用工程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持為目的,滿足通信領域人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