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法律論文發表了職業道德與法律心理學研究,論文探討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在未來的青少年教育中要創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發現學生存在心理問題,要及時解決,為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保駕護航。
摘要:21世紀是培養全面合格人才的時代,它對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有很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全社會合力加強對青少年綜合素質中的關鍵因素——心理素質的培養。。就學校教育來說,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在學生中普及心理知識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法律論文發表,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一起配合才能解決好。就學校教育這一塊來說,建立起心理咨詢室,有專業心理咨詢教師還遠遠不夠,據筆者在本校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遇到心理問題不愿找教師傾訴的超過65%,對自己的心理問題不明確的超過半數。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學知識,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健康的成長。筆者曾取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也兼職學校的心理咨詢教師。但來咨詢的學生卻不多。因此從任教《職業道德與法律》課開始,就嘗試在課堂上給學生滲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希望能對學生做一個普遍的心理學教育。到目前為止已經兩年,下面通過幾個例子介紹一下滲透的過程及效果:《職業道德與法律》第一課是“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書里簡單說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做一個自尊自信的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都有一種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普通高中的學生,以此為契機,我對學生們進行了“承認自己,悅納自己”的心理學教育。在學生中間,人們首先做了一個“幫我找優點”的游戲。我要求大家每個人準備一個卡片,以一排為一組,在卡片上寫下除自己以外其他組員的優點,完成后讓每個人讀一下別人眼中的自己。目的是讓大家正確認識自己,認識到每個人都是有優點的,每個人都是這世上的唯一,從而悅納自己。我還給學生們做了一個趣味心理測試:“把自己想象為一位冒險家,某次你到一地下室探險。地下室內有一扇門,但你卻不能接近,因為門會將你彈開,你留意到門上刻有美麗的雕刻,你認為門上所刻的是哪種圖案呢?一是美麗女神的雕刻;二是有刺樹枝的雕刻;三是咒文雕刻;四是,大力士雕刻。”
要求學生只憑自己的直覺做出選擇,不需要認真思考。教師對測試結果做出解釋,選1表明對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選2表明對自己的性格感到自卑,選3代表對知識與學習感到自卑,選4表明對自己的運動表現感到自卑。這雖然是一個趣味游戲,并不具有很高的效度,但卻可以從某種程度上看出學生的自卑心理來源于哪里,從而對癥下藥,找出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的方法。在這堂課學習的最后,我給大家留了一個作業:試寫20個“我是……”的句子。讓大家能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從而增加自信,樂觀地迎接未來生活的挑戰。進入高三,為了迎接高考,學生們開始了緊張的復習。但他們常對筆者說:很多知識背不下來,即使背下來了,但很快就忘掉。筆者對他們進行了“心理暗示”與“遺忘曲線”的心理知識講述。他們豁然開朗。筆者和大家一起做了個游戲:請將你的雙手掌心合在一起,手指并攏,使你左右手的中指保持在同一高度,然后以手掌底部為軸,左右手稍微分開?,F在,請你閉上眼睛,在心里默念左手(或右手)手指長,并在腦海中想象手指長的情形。請堅持一分鐘,好了,請你睜開眼睛,再將雙手合攏,你發現你的手指有什么變化嗎?為什么會這樣呢?同學們眾說紛紜。最后我告訴大家,其實很簡單,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每個人都有受暗示性,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心理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消極的心理暗示卻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人們在生活中要經常對自己做積極的心理暗示而不是消極的。聽我說這些,學生們連連點頭,表示理解和接受。對于背下來的知識容易忘這個問題,我給學生們講了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從遺忘進程的先快后慢的規律上人們應得到啟示。為了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要做到及時地復習。如不及時復習,在較短的時間內,很多內容就忘記了,再去復習就是事倍功半,不如還沒遺忘或忘的很少的時候趕快復習,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遺忘規律我要求學生們在記《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時候,當天記下來的,第二天要及時復習,然后復習的時間拉長。在我隨后的檢查與提問中可以看出,學生們的記憶效率明顯提高,同學們也非常高興地告訴我,記住的知識不容易忘了。
筆者還教給他們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去記知識的方法和重要性,他們欣然接受后高興地對筆者說:教師,你的方法真管用!他們笑了,筆者也笑了。在筆者的教學生涯中,心理學知識的滲透不僅體現在課堂上,也體現在課后與學生的溝通中,比如情緒的調整,如何應對面臨的困境,如何看待情感問題,等等。學生們受益頗多。兩年來,這種綜合教學狀態,使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大增,學習效率顯著提高,并且也能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合理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學校的心理學教育不是靠一兩個懂心理學知識的人就行的,筆者認為學校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團體培訓,所謂防患于未然;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成為每一個教師必備的職業能力。面對21世紀人才培養的更高要求,中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將進一步發展。教師能夠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識去培養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在未來的學校教育中,轉變心理教育的理念,創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為學生擁有健康心理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三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于穎
推薦閱讀:《法音》集佛教教務、佛學研究、佛教藝術和知識、信息于一體,宣傳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法規,介紹國內外佛學研究和佛教事業的最新發展,交流四眾弟子修學佛法的經驗體會,弘揚佛法,展現佛教文化。讀者對象為廣大佛教信徒、佛教文化研究人員和佛教愛好者。有英文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