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
![]() |
期刊名稱: |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 |
期刊級別: | 國家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5360/D | |
國際標準刊號: | 1673-2375 | |
期刊周期: | 雙月刊 | |
主管單位: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
主辦單位: |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雙月刊)曾用刊名:中國工運學院學報;工會理論與實踐-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87年創刊,宗旨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工會理論和歷史,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會建設和改革事業服務。讀者對象為全國工會院校師生、工會工作者以及與工運理論和實踐有關的黨政干部、教學與科研人員。有英文目次。《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主管單位: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國內統一刊號:11-5360/D,國際標準刊號:1673-2375
• 期刊欄目:WTO與工會工作、職工董事監事制度研究、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勞動經濟研究、他山之石、中國工運史研究、工會工作研究、調查與思考。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664;總被引頻次:677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661;綜合影響因子:0.368
•2015年第 3期《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成功收錄論文: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首次被評定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
面向勞動過程:勞動關系的主要場域………………………………………彭恒軍
基于逐級等權法的中國職工收入分配指數編制與統計研究………………………………………柯希嘉 信衛平
加強勞動監察工作的邏輯思考與路徑選擇………………………………………唐鑛 譚泓
外資代工模式的“隱性強制”勞動問題研究——以A代工企業為例………………………………………孟續鐸 潘泰萍
文化視角下的勞動關系——兼論工會工作創新………………………………………楊鼎家
上海自貿區勞動關系的國際化、市場化和法治化………………………………………朱懂理 章惠琴
基于聘用合同性質的聘用合同立法探討——兼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張冬梅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規范性解讀——以法律一體化為視野………………………………………徐翠翠 冉鵬
工會在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中的作用………………………………………高原麗
工會應急管理協同模式探索研究………………………………………任國友
規范基層工會組織工會經費收支管理的研究——基于某市工會經費收支管理的………………………………………李俊林
工會參與失業預警機制研究——河北省化解過剩產能中工會作用………………………………………周英銳
新生代農民工的困境及破解之策………………………………………丁靜
構建“價值驅動型”工會發展模式不斷提升工會工作實效——訪內蒙古第一機………………………………………謝安邦
以“三融一創”為抓手,架構和諧勞動關系——訪江陰市新橋鎮總工會肖均賢………………………………………王如華
論文范例:面向勞動過程:勞動關系的主要場域
勞動過程和“生產中心”是現代經濟體系的本質,也是理解現代社會和政治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念。因此,勞動過程和“生產中心”,才是勞動關系的主要場域。然而,馬克思之后的后現代思潮普遍由勞動過程和“生產中心”轉向了“服務”、“消費”和“文化”中心,好像物質生產不重要了。“物質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工人階級”、“階級政治”都消解了。在這種理論幻象中,生產、勞動、勞動者的戰略地位下沉了。因此,只有重新彰顯勞動過程和生產中心的時代本質,才能張揚勞動關系的重要性。一、離開勞動過程和“生產中心”是勞動和勞動者戰略地位下降的根源20世紀中晚期以來,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信息革命,深刻地改變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從產業結構看,新的技術進步,導致了經濟結構轉型,重工業迅速衰落,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快速崛起。從就業結構看,就業于傳統工業的人數大大減少,新出現的就業崗位主要是金融、零售和私人服務等現代服務經濟中的崗位,非體力的白領和婦女就業增加。從全球勞動分工看,制造業出現了向東南亞、中國和印度的快速轉移,本國較低層次的工作由外來移民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