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科學
![]() |
期刊名稱: | 地質科學 |
期刊級別: | 國家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1937/P | |
國際標準刊號: | 0563-5020 | |
期刊周期: | 季刊 | |
主管單位: | 中國科學院 | |
主辦單位: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地質科學》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地質科學》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季刊)1958年創刊,為專業學術性刊物。本刊力求及時快捷地反映地質學領域內具有較高水平的新理論、新成果、新發現、新方法、新進展,特別關注構造地質學、構造物理、地層與古生物、石油地質、巖石礦物礦床、地球化學、地質年代學等方面的最新理論、野外和誓言成果,支持多學科交叉研究成果。讀者對象為地質科學教學和科研人員。《地質科學》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內統一刊號:11-1937/P,國際標準刊號:0563-5020
• 期刊欄目:研究進展、研究簡報、地學新知、學術爭鳴、書評及消息報道。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地學數據庫、文摘與引文數據庫、劍橋科學文摘、劍橋科學文摘社ProQeust數據庫、動物學記錄、化學文摘(網絡版)收錄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73;總被引頻次:1740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983;綜合影響因子:0.834
•最新《地質科學》雜志投稿范文:
中國中西部前陸沖斷帶構造演化及變形特征……………………………………羅良 漆家福
西秦嶺晚白堊世原型盆地——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的背景………………………………郭進京 韓文峰 趙海濤 李雪峰 張帆宇
遼東灣坳陷新生代構造改造作用及演化………………………………賈楠 劉池洋 張功成 黃雷 趙俊峰
一張相圖引發的奇跡——論活動論構造—古地理………………………………何登發 李德生 王成善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煤田構造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曹代勇 徐浩 劉亢 魏迎春 占文鋒 王信國
鄂爾多斯盆地南緣奧陶紀沉積充填記錄的關鍵時限及其構造意義………………………………李振宏 徐黎明 劉新社 袁效奇 胡健民
渤海灣盆地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伸展和走滑構造及深部背景………………………………李理 趙利 劉海劍 房賢云
渤海灣盆地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構造演化與盆地原型………………………………索艷慧 李三忠 許立青 戴黎明 劉鑫 郭玲莉 曹花花 Дмитриенко Людмила Валерьевна Roya Nadiri 王鵬程 周立宏 樓達
渤海灣盆地大歧口凹陷斷裂系統與陸內拉分斷陷………………………………許立青 李三忠 索艷慧 郭伶俐 曹現志 王鵬程 周立宏 樓達
盆地形成與演化的動力學類型及其地球動力學機制琚………………………………宜文 孫盈 王國昌 譚鋒奇
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西秋古隆起的形成及其演化………………………………余海波 漆家福 師駿 張瑋 曹淑娟 范繩 孫統 楊向陽
準噶爾盆地東北緣烏倫古坳陷油氣成藏的構造制約………………………………楊朝 趙淑娟 李三忠 余珊 孫文軍 許立青 劉鑫 樓達 王學斌 李濤
二連盆地烏尼特坳陷早白堊世構造特征——深部構造與淺部構造的關聯………………………………苗全蕓 漆家福 肖陽 范繩 魏秀麗
遙感技術在斷裂研究中的應用——以張家口—蓬萊斷裂帶為例………………………………薛友辰 曹現志 許立青 李三忠 趙淑娟 劉鑫 索艷慧 王鵬程 郭玲莉 孔祥超 戴黎明
論文范例:西秦嶺晚白堊世原型盆地——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的背景
西秦嶺造山帶是指夾持于北部商丹縫合帶和甫部勉略縫合帶之間的地質區域(圖1),在經歷了漫長的裂解、俯沖、碰撞過程后,于印支期完成了其板塊構造演化歷史,進入陸內構造演化階段(張國偉等,1996,2001,2003,2004;馮益民等,2002;李三忠等,2002,2003;裴先治等,2002,2009;Li et al.,2007)。如果說西秦嶺具有山間盆地性質的侏羅系河湖相煤系地層及其逆沖推覆變形(張國偉等,2001)尚與華北板塊與華南板塊印支期持續碰撞匯聚及后造山階段伸展垮塌作用有關,那么白堊紀以來則已進入紅層盆地形成演化與變形的陸內構造階段。新生代以來印度板塊一歐亞板塊的持續匯 聚碰撞作用、青藏高原的崛起和強烈的陸內構造變形域的形成(施雅鳳等,1998;吳珍漢等,2009;肖序常,2010;許志琴等,2010;Yin and Harrison,2000;Tapponnier et al.,2001;尹安,2001),強烈改造了西秦嶺中生代紅層盆地及盆一山構造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