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紀研究
![]() |
期刊名稱: | 第四紀研究 |
期刊級別: | 核心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2708/P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1-7410 | |
期刊周期: | 雙月刊 | |
主管單位: | 中國科學院 | |
主辦單位: | 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第四紀研究》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2000年12月按1999年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排序,《第四紀研究》獲地學期刊第二名外, 2000年又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二等獎;2007年和2008年連續兩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三等獎。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出版圖書情報委員會轉發科技部《關于公布科技期刊方陣名單的通知》中,《第四紀研究》被評為“科技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在2008年12月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首次推出的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名單中,《第四紀研究》進入中國精品科技期刊行列。
《第四紀研究》曾用刊名:中國第四紀研究出版地:北京市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主辦單位: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主編:丁仲禮出刊周期:雙月刊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大16開創刊時間:1958年郵發代號:82-428國際標準刊號:1001-7410國內統一刊號:11-2708/P知網復合影響因子:2.275知網綜合影響因子:2.024萬方影響因子:1.996萬方總被引頻次:3086
《第四紀研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第四紀研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第四紀研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第四紀研究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期刊欄目:論文、研究簡報、書評和后記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中國知網收錄、維普期刊網收錄、萬方數據庫收錄
動物學記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收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
化學文摘、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收錄
• 辦刊宗旨:《第四紀研究》(雙月刊)曾用刊名:中國第四紀研究,1958年創刊,反映國內外第四紀和全球變化研究發展趨勢,刊登最新成果,促進學術交流。涵蓋第四紀有關的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分支學科。貫徹"雙百"方針,開展學術討論,提高第四紀研究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水平。
《第四紀研究》主要報道:有關第四紀研究方面的地層、沉積、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古動植物、海洋與湖泊、新構造、水文地質與工程地層、國土整治以及第四紀新理論與新技術等內容。讀者對象:可供國內外第四紀科技工作者,從事第四紀研究的科研人員和高校師生。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1.996;總被引頻次:3086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2.275;綜合影響因子:2.024
•2014年第6期《第四紀研究》雜志投稿論文:
全球過去千年典型暖期溫度空間格局重建………………………………………………史鋒 楊保 趙森 楊鳳梅
過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特征與機制的模擬研究…………………………………王志遠 劉健
北半球及其各大洲過去1200年溫度變化的若干特征…………………………………王江林 楊保
中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北大西洋濤動變化及其與亞洲降水的聯系:基于MPI…………………………………袁熹 石正國 周衛健
中國過去1500年典型暖期氣候的模擬研究…………………………………嚴蜜 王志遠 劉健
歷史極端寒冬事件研究——1892/93年中國的寒冬…………………………………張德二 梁有葉
歷史文獻中的氣象記錄與氣候變化定量重建方法…………………………………鄭景云 葛全勝 郝志新 劉浩龍 滿志敏 侯甬堅 方修琦
中世紀溫暖期升溫影響中國東部地區自然環境的文獻證據…………………………………滿志敏 楊煜達
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中的社會經濟等級序列重建方法探討…………………………………方修琦 蘇筠 尹君 魏柱燈 鄭景云 羅玉洪
青藏高原冰芯穩定氧同位素記錄的溫度代用性研究…………………………………趙華標 徐柏青 王寧練
南京葫蘆洞石筍微量元素記錄的末次冰消期氣候變化…………………………………張偉宏 汪永進 吳江瀅 段福才
石筍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記錄的陜南地區4200~2000a B.P.高…………………………………譚亮成 蔡演軍 安芷生 程海 易亮 艾思本
發核心論文:論當下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管理的意義及發展
摘要:現代技術發展給測繪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戰是不可避免的,與其被動地接受,不如主動地迎接。廣西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必定給測繪局乃至測繪系統的行政管理、生產、質量管理、測繪成果管理等帶來重大變化。如測繪成果提供方式由現在的模擬產品方式向數字化產品方式過渡,再如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將使現在航測生產方法徹底改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模擬測繪產品與數字化測繪產品并存等等,其中有一系列問題需要研究和探討。
系統軟件采用技術成熟、應用廣泛的軟件,如UNIX、WINDOS95、WINDOWS NT及數據庫管理軟件。基礎軟件平臺應選擇國產軟件,這對于將來的應用開發、數據安全及促進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在目前國產軟件暫時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可先使用成熟的商業軟件(如ARC/INFO,GENAMAP等),但需要保證數據將來能移植到國產軟件平臺。應用軟件(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軟件、圖形圖像處理等)宜采用成熟的國產化軟件,如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數字攝影測量系統Virtuozo及測量平差軟件包、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微機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國產矢量化軟件GEOSCAN、MAPVECTOR等;部分應用軟件自己開發,但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復開發現象。
系統應具有統一完整的技術體系,如數據采集標準、數據交換標準、數據建庫標準、數據質量檢查與控制標準、數據更新標準、數據使用標準等。技術標準應采用相應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當沒有國標和行標時,可按國標和行標的建標指導原則建立自己的標準。此外,還應有一批訓練有素的技術干部作為系統的支撐。
測繪技術的發展,給測繪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測繪行業管理、技術管理、生產管理、測繪產品(成果、資料)管理及對外提供服務等,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傳統的管理方法均不能滿足現代技術發展的需要。形勢的發展對基礎地理信息提出了迫切要求 。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辦公自動化技術及GIS技術,建設廣西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必須提到議事日程。本文就有關問題提出作者的初步見解,以期拋磚引玉,引起討論,推動此項工作的健康而又快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