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再生
![]() |
期刊名稱: | 資源再生 |
期刊級別: | 國家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5544/TF | |
國際標準刊號: | 1673-7776 | |
期刊周期: | 月刊 | |
主管單位: |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 |
主辦單位: | 中國有色金屬再生資源公司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資源再生》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資源再生》主管單位: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辦單位:中國有色金屬再生資源公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北京中色再生金屬研究所主編:翟昕出刊周期:月刊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大16開創刊時間:2002年郵發代號:80-126國際標準刊號:1673-7776國內統一刊號:11-5544/TF萬方影響因子:0.126萬方總被引頻次:127
• 期刊欄目:人物訪談、行業動態、問題討論、高層論壇、科技園地、市場分析、國外動態、有色畫廊
• 數據庫收錄情況:《資源再生》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資源再生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資源再生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資源再生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辦刊宗旨:《資源再生》廣泛涉及廢有色金屬廢鋼鐵報廢汽車、電子廢棄物、廢舊五金電器、廢舊塑料、廢橡膠、廢紙等再生資源的回收、拆解、加工、再生利用等領域。期刊內容豐富、印制精美、信息快捷、雜志以深入翔實報道見長,是資源再生行業、政府主管部門、高等院校師生以及從事和關心城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視野的各界人士高度關注的一個新聞媒體?!顿Y源再生》月刊每年定期舉辦資源再生產業的相關論壇和研修班,是資源再生產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的教育和培訓平臺。
•2014 年《資源再生》第10期論文投稿目錄:
1 重慶市雙橋經開區郵亭工業園區 …………………………2
2 “數”說新常態………………………… 王冰; 1
3 要聞………………………… 2-4
4 國際………………………… 5
5 中國3D打印產業迎來重要“窗口”期 …………………………6-7
6 中國企業轉型方法論 …………………………7
7 東方智造 助力資源再生產業騰飛——訪江蘇東方液壓有限公司董事長卞葉忠 …………………………王冰; 8-11
8 有識之士再聚首 探索回收行業轉型升級新起點………………………… 思遠; 12
9 我國報廢汽車回收拆解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龍少海; 13-16
10 中國廢鋼鐵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展望 …………………………劉樹洲; 17-19
《資源再生》論文范文下載:淺談西安城市生態園林的建設
簡介: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人口聚集,人類的生活環境將遭到污染,人們面臨著保護自然環境的巨大任務,科學的進步表明,在城市栽植樹木、花草、可以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利用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吸收有毒氣體,增溫增濕,調節小氣候,減弱噪音,防塵殺菌等作用構建城市生態園林,以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使人類能幸福的生活。 西安市在改革開放以來園林綠化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這都需要在建造城市生態園林過程中,通過園林綠化調整園林生態系統,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園林,把西安建成一個“天人合一”的生態園林城市。
關鍵字:環境污染 園林綠化 城市生態園林
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重要意義
隨著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脹,高樓林立,增多的工廠,車輛等,形成了交通擁擠以及環境污染,由于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的固體和氣體廢物,水質與空氣被污染,噪音、光,熱及視覺污染、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嚴重危機。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影響地球的碳平衡,氧、水、熱平衡,人們面臨著保護自然環境的巨大任務,因為一切生物都受環境因子的影響,在一定空間里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密切,互相影響、互相適應、互相制約、主要通過食物鏈進行物質循環過程,使生態系統保持相對平衡——即生態平衡??茖W技術的進步使人們認識到在城市內大量植樹,栽花,種草,用園林綠化人為的強化自然生態系統,人們可以利用綠色植物特有的生態功能,通過它們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利用它們吸收有毒氣 體,減輕空氣污染和防塵殺菌,防病治病,用它們降溫增濕,調節小氣候、減弱噪音、防止沙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