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植物保護學報》是中國科協主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為國家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下就分享一下植物保護學報投稿要求,官網沒有提供論文模板,但是提供了參考文獻模板,需要可以咨詢在線客服獲取。
期刊投稿內容要求
2.1 概述
文章內容力求完整充實,論點明確,資料和數據正確可靠,文字簡明流暢。本刊設研究論文、文獻綜述、研究簡報三個欄目。中文稿件使用的專業名詞應參照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00年公布的相關名詞規范。
2.2 研究論文
題目:簡潔明了,突出文中創新之處,一般不超過30個字。應具體明確,不能大而籠統。不宜有“研究”、“初步”等詞。
作者/單位:署名人應是直接參加課題研究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工作,并為文章的直接責任人。作者名之間不要加逗號。應寫明作者單位的標準全稱及所在地和郵編。作者位數不能超過6位。
腳注:請采用插入腳注的形式。包括“基金項目”、“通訊作者”等。樣例: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960011)
摘要/關鍵詞:摘要控制在300字左右。摘要應包括研究目的、方法、主要結果(關鍵性數據)和結論。英文摘要需根據中文摘要內容改寫,對研究方法和結果的陳述用一般過去時。關鍵詞3~5個。
前言:應突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義,已有的研究進展和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材料與方法:需列出試驗中所使用材料、主要試劑和儀器及其來源。方法陳述需詳細,并交代數據統計分析方法。一般包括1.1材料、1.2方法以及1.3數據分析三部分。
結果與分析:是對結果的概括性描述,文字部分需對圖表中關鍵性內容作簡要說明。敘述力求簡潔,突出該試驗的重點結論,避免邊敘邊議。結果部分圖、表不宜過多。
討論:需結合論文主題、研究結果、他人研究展開。主要是針對研究結果的重要性和創新性、所采用的技術措施的有效性等進行延伸分析。請注意文章只有討論部分,而不是結論與討論部分。
參考文獻:文獻用著者-年份”制,文中引用處應在圓括號內注明原著者姓名和年代,2名作者之間用“和”(中文文獻)或“&”(外文文獻)連接,3名或3名以上作者時只給出第一名作者,后加“等”(中文文獻)或“et al.”(外文文獻),外文著者只給出姓氏即可(曾士邁等,1979;吳孔明和郭予元,2000;Biesmeijer et al., 2006)。文中引用超過1篇文獻需按年代順序分開表述。多個文獻不宜一帶而過,需稍分開表述。同類文獻不必大量引用。
2.3 文獻綜述
選題應具有前瞻性和引導性。僅限于接受作者本人長期從事某領域的實踐經驗成果,并結合國際研究熱點的綜述性文章。不僅能概述國際、國內的研究進展,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參考文獻應涵蓋國內外最新研究現狀。不接受在讀研究生投稿。
2.4 研究簡報
全文2000余字,1.5倍行距不超過3頁,圖表及文獻等盡可能刪減,中英文摘要均刪除,其余請參考研究論文。
3 格式要求
3.1 文字 文章排版一律用A4紙,頁邊距左右2.4 cm,上下2.5 cm。研究論文中文標題3號字,英文標題4號字。正文均5號字,中文宋體,英文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圖表單倍行距)。正文中的各級標題用“1、1.1、1.1.1……”表示,一般不宜超過4節??s略詞首次出現時需有其中英文全稱。學名首次出現時應給出其拉丁名全稱,注意大小寫、正斜體,屬名再次出現時需縮寫。公式中變量斜體。文中單位需符合國際、國內計量標準。畝已停用,請用hm2替代。mM、rpm等縮寫,一律寫為mmol/L及r/min的形式。文中藥劑名均須用通用名(中英文)。農藥品種的名稱、來源、規格需規范。原藥:中文通用名(英文通用名稱)、純度、來源。制劑: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中文通用名稱(英文通用名稱)+劑型名稱。
3.2 圖表 文中圖表力求少而精,圖表應放在相應結果之后。圖表全部中英文對照。表格采用“三線表”,設計合理。照片圖層次分明、色彩清晰、大小適當,分辨率不低于300 dpi。線條圖比例適當、標識清楚。圖中字均用小5號。地圖需等比例縮放,需有方向及比例尺,其國界須按照中國地圖出版社網頁最新出版的地圖下載繪制。
3.3 參考文
正文:文中引用處應在圓括號內注明原著者姓名和年代,如引用句中已出現原著者姓名的,只在圓括號中給出年份即可。2名作者之間用“和”(中文文獻)或“&”(外文文獻)連接,3名或3名以上作者時只給出第一名作者,后加“等”(中文文獻)或“et al.”(外文文獻),西文著者只給出姓氏即可。如文中引用超過1篇文獻需按年代順序分開表述。文中引用樣例:曾士邁等(1979)研究發現……或(曾士邁等,1979;吳孔明和郭予元,2000;Biesmeijer et al.,2006)。
文后:文獻用“著者-出版年”制,文獻著錄時,中文文獻需給出對應的英文對照,且英文在前,中文置于其后方括號中,如果原文獻沒有對應的英文,請一定自己翻譯,盡可能正確。所有中英文文獻統一按照英文字母升序排列。作者數在10位之內的需全部列出,超過10位的用“等”或“et al.”代替。若著者姓相同,按名的字母順序排列;著者姓和名相同,按出版年排列;著者及年份均相同,年份后加a、b、c……以區別。只列正文中引用的且為公開發表的文獻,未正式發表的資料不得列入。刊名用全稱。文獻請對照樣例逐一修改。具體樣例如下:
Altieri MA. 2004. Biodiversity and pest management in agroecosystems (2nd edition). New York: Food Products Press, pp. 203-224
Biesmeijer JC, Roberts SPM, Reemer M, Ohlemüller R, Edwards M, Peeters T, Schaffers AP, Potts SG, Kleukers R, Thomas CD, et al. 2006. Parallel declines in pollinators and insect-pollinated plants in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 Science, 313(5785): 351-354
Garnsey SM, Permar TA, Camber M, Henderson CT. 1993. Direct tissue blot immunoassay (DTBIA) for detection of Citrus tristeza virus (CTV).//Moreno P, de Graca JV, Yokomi RK.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itrus Virologist. Riverside, USA, pp. 39-50
McDonald AH, Nicol JM. 2005. Nematode parasites of cereals.//Luc M, Sikora R A, Bridge J.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in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agriculture. Wallingford, UK: CABI Publishing, pp.131-191
Qin JD. 1987.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ects and plants. Beijing: Science Press, pp. 52-78 (in Chinese) [欽俊德. 1987. 昆蟲與植物的關系. 北京: 科學出版社, pp. 52-78]
Sun YF, Zhang YJ, Lu YH, Wu KM, Guo YY. 2011. The sustainability control of blind stink bug based on the cotton volatile substances.//Wu KM. Plant prote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pests—Academic annual Conference of Botanical China Society of Plant Protection in 2011.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pp.823 (in Chinese) [孫玉鳳, 張永軍, 陸宴輝, 吳孔明, 郭予元. 2011. 基于棉花揮發性物質的盲椿象可持續性防治.//吳孔明. 植保科技創新與病蟲防控專業化——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pp. 823]
Tautz D, Arctander P, Minelli A, Thomas RH, Voqler AP. 2002. DNA points the way ahead in taxonomy. Nature, 418(6897): 479
Wu KM, Guo YY. 2000. Field resistance evaluations of BT transgenic cotton GK series to cotton bollwoam.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27(4): 317-321 (in Chinese) [吳孔明, 郭予元. 2000. 部分GK系列Bt棉對棉鈴蟲抗性的田間評價. 植物保護學報, 27(4): 317-321]
Ye GY, Hu C, Shu QY,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rice resistant to insect pests and its wise and sustainable use.//Cheng JA, Zhou WJ.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pp. 406-414 (in Chinese) [葉恭銀, 胡萃, 舒慶堯. 1998. 轉基因抗蟲水稻的轉育及其合理持續利用.//程家安, 周偉軍. 世界農業發展與研究.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pp. 406-414]
Zeng SM, Wang PY, Wu XY, Zhang WY, Wang JQ, Song WZ, Wang SY. 1979.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horizontal resistance of wheat cultivars to stripe rust.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6(1): 1-10 (in Chinese) [曾士邁, 王沛有, 武修英, 張萬義, 王吉慶, 宋位中, 王生元. 1979. 小麥對條銹病的水平抗病性研究初報. 植物保護學報, 6(1): 1-10]
Zhang XB. 2013. Dpp-Omb signaling regulates growth in a region specific manner during Drosophila wing development. Ph.D Thesis.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Chinese) [張徐波. 2013. Dpp-Omb信號以區域化的方式調控果蠅翅的生長. 博士畢業論文.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