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中醫理論研究方向論文文獻合集 全是干貨!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期刊常識時間:瀏覽:

中醫理論文獻參考

  中醫理論研究方向論文文獻參考一:

  老年性失眠是指老年人入睡困難和(或)睡眠時間短并導致睡眠不滿意的一種疾病,中醫屬于“不寐”范疇。現代醫學常口服西藥治療失眠,雖效果突出,但不良反應較多,不宜長期服用[1]。運用中藥、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提高睡眠滿意度,療效持久且不良反應較少[2]。CiteSpace軟件是知識圖譜繪制工具之一,可直觀展示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及發展趨勢,迅速篩選出有價值的文獻,被廣泛應用于經濟管理、教育教學、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3-5]。本研究借用CiteSpac 5.8.R3軟件對中醫藥治療老年性失眠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迅速、準確地把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為后續治療和研究提供一定借鑒。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選擇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數據來源,檢索“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學科目錄下主題詞為“老年性失眠”“老年失眠”的學術期刊和學位論文。時間限制1988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

  1.2 研究方法

  共檢索出相關文獻580篇,剔除重復文獻26篇,仔細閱讀篇名、摘要、關鍵詞后剔除無關、無效文獻46篇,將剩余508篇保存至txt文件。將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 5.8.R3軟件,設置參數:時間分區1988—2022年,選用1年分區法,節點分別選擇作者、機構、關鍵詞。閾值Top N=50。

  對納入文獻進行發文量趨勢、作者及機構共現合作、關鍵詞共現、聚類、突現分析,繪制知識圖譜。

  2 結果

  2.1 發文量分析

  對納入文獻進行年發文量統計分析并繪制相關折線圖,可見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大致可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1988—2007年),此階段年發文量基本在10篇以下,內容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可能與當時發病率偏低有關;第2階段(2008—2022年),此階段年發文量不斷上升,年均發文量達29篇,可能與2008年《基于失眠癥的傳統醫學臨床實踐指南》的發表有關。年發文量在2018—2021年達到高峰,均保持在35篇以上,這可能與最新指南《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的發表有關,見圖1。

  2.2 作者圖譜分析

  對作者進行可視化分析,共有515個節點,437條連線,其中王平發文量最多(10篇),其次為游秋云(8篇)、劉海燕(5篇)、張如意(5篇),見圖2、表1。根據普萊斯定律可得出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約2.3篇[6],統計發文量≥3篇的核心作者共12位,核心作者發文量占比低于總發文量的50%,說明暫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由圖譜可知作者之間形成以王平、劉海燕、李文超、張金培等為代表的研究團隊,且團隊內部合作緊密。以王平、游秋云等人為核心的團隊研究規模最大,主要方向包括中醫理論研究、王平教授的名醫經驗、酸棗仁湯改善失眠的作用機制等[7-9];以劉海燕為核心的研究團隊主要研究珍棗膠囊、棗仁安神膠囊治療老年性失眠的療效觀察[10-11]。但目前各研究團隊之間的合作較少,未來應結合各自所長加強團隊間的交流。

  2.3 機構分析

  對機構進行合作網絡可視化分析,共349個節點,92條連線,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湖北中醫藥大學(26篇),疾病、治療、機制、經驗為其主要研究內容。發文量超過10篇的機構還有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中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和成都中醫藥大學,其中北京中醫藥大學與周邊機構合作最為廣泛,見圖3、表2。總體上,發文高產機構主要集中在各中醫藥大學,同時大多獨立開展研究,合作較為分散,下一階段可擴大交流范圍。

  2.4 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文章主題與內容的概括,對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共有396個節點、1134條連線,頻次≥10次的關鍵詞20個,見圖4、表3。

  將頻率最高的關鍵詞進行簡單分類,得知“老年性失眠”“中醫藥”“老年”“失眠”是主要研究內容,“臨床研究”“臨床觀察”“臨床療效”“名醫經驗”是主要研究類型,“針灸”“針刺”“耳穴壓豆”是常見治療形式,“心脾兩虛”“陰虛火旺”是常見臨床證型,“酸棗仁湯”“珍棗膠囊”是常見研究方藥。總之,中醫藥治療老年性失眠研究范圍較廣,類型豐富。

  2.5 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

  使用LLR算法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共獲得11個聚類標簽,且Q值=0.50(Q>0.3),S值=0.83(S>0.7),表明聚類結果可信,見表4。繪制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并結合聚類圖表可知,聚類主要可分為理論(聚類#0、#1、#9、#10)、治療(聚類#2、#3、#4、#5、#6、#7)、經驗(聚類#8)3類,見圖5。通過分析可知,該領域相關研究在2000年前較為分散,以理論研究為主。2000—2014年療效觀察、機制研究、名醫經驗等研究形式逐步興起并持續升溫,至2014年左右趨于穩定,治療形式也發展為撳針、護理干預、耳穴貼壓、中藥足浴等,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也被相繼總結。

  2.6 關鍵詞突現圖譜分析

  突現詞指某一時間突然涌現的關鍵詞,關鍵詞突現分析可判斷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并預測前沿趨勢。由圖6可知,“中醫藥”“酸棗仁湯”“老年人”“睡眠質量”關注度最高,時間最長。早期(1998—2009年)研究熱點主要是“中醫藥”“老年”“臨床觀察”“辨證施護”等理論研究,中期(2010—2016年)逐漸轉變為“酸棗仁湯”“辨證論治”等具體治療形式,近5年(2017—2022年)研究熱點則聚焦在“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等常見證型上,并出現“針灸”“五音療法”“子午流注”等新穎理論。由近2年的研究熱點可見,老年性失眠不同證型的辨證論治和五音療法、子午流注等新穎理論研究可能會成為近來主要的研究熱點。

  3 討論

  通過對508篇文獻的可視化分析可知,中醫藥治療老年性失眠領域的發文量逐年增高,近5年正處于巔峰。共有12位核心作者,其中以王平、游秋云等為主要代表,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發文高產機構以湖北中醫藥大學牽頭,涉及理論研究、療效觀察、機制探討、名醫經驗等多個研究內容。但團隊、機構間缺乏深入合作,因此后續研究應結合各自特點加強交流合作,獲得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是對研究熱點的高度概括,通過關鍵詞分析可將熱點及前沿歸為以下幾點。①理論研究:隨著中醫藥發展、治療理念的不斷深入,證型研究不斷細化,名醫經驗不斷總結。易鳳姣等[12]認為子午流注理論有助于理解老年性失眠陰陽失衡、臟腑失和的發病機制,對臨床辨證具有指導意義。錢嫵等[13]發現中醫五音療法聯合藥物治療對陰虛火旺型失眠具有更好療效。陳明琪等[14]認為該病關鍵病機在腎虛髓減腦消,并提出補腎培元、健腦安神的治則治法。②治療形式:目前治療形式包括中藥足浴、針刺、推拿按摩、穴位埋線、耳穴壓豆、中藥熏蒸、拔罐等。盧義紅[15]發現中藥足浴可改善睡眠質量,穩定患者情緒;王書亨[16]發現傳統針刺配合針刺膈俞穴在療效上優于傳統針刺;溫曉瓊等[17]發現采用開天門按摩能減少失眠相關不良反應,優化血液流變學指標,在短時間內改善睡眠質量;唐志芳等[18]發現雷火灸配合耳穴壓豆治療心脾兩虛型患者療效顯著,可緩解焦慮癥狀。③機制探索:部分方藥的生物學機制已被探索;華明銘[19]發現珍棗膠囊可使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2上升、IL-4下降,通過干預炎癥反應改善睡眠;左珂[20]發現沁脾寧心藥枕可通過抑制體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降低患者尿游離皮質醇水平改善睡眠。

  中醫理論研究方向論文文獻參考二: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以腦血管病變為主要病因的一種癡呆綜合征,是繼阿爾茨海默病之后最常見的癡呆原因。在60歲以上人群中,血管性癡呆的患病率為1.26%~2.40%,在所有癡呆病因中占比可達12%~20%[1]。血管性癡呆在中醫學中屬“癡呆”“呆病”范疇。近些年來,中醫藥療法在血管性癡呆的臨床實踐中應用逐漸增多,為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CiteSpace作為一款具有信息可視化功能的軟件,常用于探索學科發展前沿和研究現狀[2]。本研究運用Excel 2019對年發文量、文獻作者、研究機構、期刊分布、基金資助、關鍵詞、研究類型等關鍵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應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探索中醫治療血管性癡呆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沿,以期為該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檢索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以“(血管性癡呆)AND(中醫OR中藥OR針灸OR針刺OR灸法OR推拿OR拔罐OR貼敷OR功法)”為檢索式,CNKI及萬方數據庫檢索范圍為主題詞,維普數據庫檢索范圍為題名或關鍵詞,檢索時間設定為建庫至2020年12月31日,設定語種為中文。

  1.2 納入標準 涉及中醫治療血管性癡呆相關內容的文獻,如中藥治療、針刺治療、灸法治療、功法治療、穴位貼敷治療、拔罐治療等,均可被納入。

  1.3 排除標準 ①研究內容未涉及血管性癡呆,或僅提及“血管性癡呆”這一名詞;②研究內容未涉及臨床治療相關內容;③研究內容未涉及中醫治療方法,或僅提及“中醫藥”或“中醫”;④僅論述臨床試驗,而無實際試驗數據;⑤檢索不到原文或內容不完整的文獻;⑥涉及民族醫藥相關研究的文獻;⑦學位論文與會議論文;⑧科普文章或新聞報道等質量較差的文獻。

  1.4 數據整理 將各數據庫檢索獲得的文獻信息以Refworks格式導出。初篩時通過題目、關鍵詞、摘要等信息將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剔除。將初篩后剩余的6 041篇文獻通過檢索原文的形式進行復篩,剔除符合排除標準的文獻,將3個數據庫中重復的文獻去除。并將納入文獻中的關鍵信息錄入Excel中,以建立研究數據庫。

  1.5 統計學處理 通過Excel軟件對納入文獻的發表年份、研究機構、期刊分布、研究類型、中醫干預措施等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并將納入文獻以Refworks格式錄入CiteSpace 5.8.R2中進行格式轉化及可視化分析,設置時間段為1991年—2020年,時間分割為1年,繪制作者合作、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等科學知識圖譜。

  2 結 果

  2.1 發文量年代分布情況 共檢出文獻9 725篇,最終獲取有效文獻2 680篇。通過對文獻發表時間的統計分析,中醫治療血管性癡呆相關研究文獻首見于1991年[3]。1991年—1997年本領域年發文量呈緩慢上升趨勢,20世紀末年發文量開始迅速增多,自2004年以后年發文量逐漸趨于穩定,呈緩慢波動上升趨勢,2019年發文量達到最高,為167篇。近15年間的年平均發文量為133篇,持續處在較高的發文量水平。詳見圖1。

  2.2 基金資助情況 納入研究的中醫治療血管性癡呆相關研究文獻中共有975篇得到基金資助,占比36.4%。對基金資助情況進行年份分析發現,21世紀以前本領域得到基金資助的文獻較少,僅有23篇,近20年本領域得到基金資助的文獻數量呈現穩步上升趨勢,2000年—2020年基金資助文獻量年代分布情況詳見圖2。對基金項目類型進行分析,可知相關文獻得到資助的基金項目共有1 391項,其中國家級基金有264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國際合作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

  2.3 研究機構分布情況 以第一作者所在單位作為文獻的研究機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共有1 237個研究機構涉及發表本領域相關文獻,研究機構以中醫藥院校為主。其中發文量最多的研究機構為安徽中醫藥大學,共發文54篇,文獻發表量前10位的研究機構分布情況見表1。

  2.4 作者合作情況 統計結果顯示,共有989位作者參與發表中醫治療血管性癡呆相關研究文獻,其中發表文獻較多的作者包括賴新生(41篇)、唐農(30篇)、楊駿(25篇)、劉存志(21篇)等。構建得到的作者合作知識圖譜見圖3,圖中節點半徑越大表明發文量越多,節點間的連線代表兩節點間的共現關系,連線的顏色由冷色到暖色代表節點出現的年份由遠到近。圖譜中網絡節點數量(N)=989,連線數量(E)=1 550,網絡密度(Density)=0.003 2。表明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共有1 550個,其中吳林、陳靜、賴新生3位作者的中心性為0.01,以他們為代表的作者合作網絡已初步形成,但本研究領域整體合作關系仍比較分散。

  2.5 期刊分布情況 納入研究的2 680篇期刊文獻來自362種期刊,其中包括科技核心期刊163種。來自核心期刊的文獻有1 494篇,占55.7%,單篇文章最高影響因子為2.178,平均影響因子為0.88。刊文量較多的核心期刊有《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75篇)、《遼寧中醫雜志》(62篇)、《針灸臨床雜志》(61篇)等,具體統計結果見表2。根據普賴斯定律,本研究領域核心期刊最低文獻量(m)=0.749(nmax)1/2=4.796,其中nmax代表發表論文最多的作者的發文數量。取m=5,發現刊文量≥5篇的期刊共有123種,累計刊載本領域研究文獻共2 262篇,占總文獻量的84.4%,符合普賴斯定律的要求,表明該研究領域核心期刊已經形成。

  2.6 關鍵詞分析

  2.6.1 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結果顯示,知識圖譜中,N=581,E=1 620,模塊(Q)值=0.553 3,平均輪廓(S)值=0.846 4,共計出現關鍵詞527個。其中突顯強度最高的關鍵詞包括“癡呆”“針刺”“血管性”“綜述”“認知功能”等。詳見圖4。

  2.6.2 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 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結果顯示,運用LLR計算方式可將關鍵詞劃分為12個聚類,分別為血管性(#0)、治療組(#1)、綜述(#2)、認知功能(#3)、大鼠(#4)、學習記憶(#5)、三陰交(#6)、實驗研究(#7)、智力量表(#8)、方藥(#9)、中醫師(#10)、梗塞面積(#11),具體關鍵詞聚類圖譜詳見圖5。其中#0聚類的涉及范圍最廣,出現時間最早,聚類詞主要為癡呆、血管性癡呆等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關鍵詞。#1聚類與#0聚類結果較為相似,但還涵蓋了臨床觀察、治療組等臨床研究的相關關鍵詞。關鍵詞聚類的詳細信息見表3。

  以引文發表年份為橫軸、聚類編號為縱軸進行布局,繪制本領域關鍵詞聚類的時線圖(見圖6),圖中節點越大,表明該節點的文獻量越多。可見本領域相關研究文獻主要集中于聚類#0~#5,其中針刺研究的時間跨度最大,有關動物實驗的相關研究自1997年后成為熱點,有關學習記憶功能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1997年—2009年。以聚類#2為例,較早出現的關鍵詞為“中醫”“針刺”“療效觀察”“中藥”等,后發展為“臨床療效”“病機”“針灸”等,進而演進為“腦梗死”“灸法”“三焦針法”等,最后到“細胞因子”“作用機制”“靶點”等,可以看出本領域綜述研究主題逐漸從療效評價向機制探索過渡,而針灸療法一直是本領域綜述研究的熱點。

  2.6.3 關鍵詞突現性探測分析 “突變詞檢測算法”可以確定中醫藥治療血管性癡呆研究正在興起或突然出現的研究熱點及研究趨勢[4]。分析結果顯示,25個突現性最高的關鍵詞中,“治療組”是出現最早的突現關鍵詞,突現時間為1995年—2005年。這一發展階段的突現關鍵詞主要與臨床研究相關,如“治療組”“總有效率”“內皮素”等。2006年—2015年的突現關鍵詞主要與針灸治療相關,如“針灸”“嗅三針”“溫通針法”等,可見本時期內對于針灸療法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最近5年的突現關鍵詞主要為“氧化應激”“細胞凋亡”“奧拉西坦”等,可見近些年逐漸注重將中西醫干預措施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研究,同時更加關注對血管性癡呆相關治療機制進行探索。詳見圖7。

  2.7 研究類型分析 研究類型分析結果顯示,臨床研究文獻最多,為1 608篇(60.0%),其次為實驗研究(548篇)、一般綜述(406篇)、理論研究(118篇),詳見圖8。臨床研究文獻中,研究方法為隨機對照試驗的文獻最多,為1 314篇(81.7%)。其余依次為觀察性研究(137篇)、專家經驗(79篇)、非隨機對照試驗(50篇)、系統評價及Meta分析(28篇)。實驗研究文獻中,藥理類研究的文獻有371篇,針灸類研究的文獻有170篇,研究內容同時包含藥理及針灸的文獻有7篇。一般綜述類文獻主要涉及治療方法、作用機制、動物模型等主題,理論研究文獻以網絡藥理學、數據挖掘、辨治理論探討等研究為主。

  圖8 中醫治療血管性癡呆相關研究文獻的研究類型分布情況

  2.8 中醫干預類型分析 對臨床研究中涉及的中醫干預措施進行分類統計,發現涉及單一中醫干預措施的文獻有1 417篇,涉及兩種及以上干預措施的文獻有191篇。具體涉及10種不同的中醫干預措施,其中涉及中藥干預的文獻最多,共有1 232篇,其次為針刺干預(501篇)與灸法干預(33篇),涉及其他干預措施的文章較少。具體中醫干預措施的分布情況見圖9。

  3 討 論

  從發文量年代分布情況來看,中醫治療血管性癡呆相關研究領域首篇文獻發表于1991年,此后年發文量雖有小幅波動,但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近些年,本領域發文量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已經逐漸成為腦病的一個研究熱點。這可能與血管性癡呆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有密切關系[5]。當前癡呆的防治已經成為人類所面臨的全球公共健康和社會保健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而目前研究表明,血管性癡呆是一種可以進行有效防治的癡呆類型[6],中醫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相關研究也逐步在發展中,并得到國家及政府的支持。通過基金資助情況分析,發現本領域基金資助文章占比高達36.4%,有兩項以上基金資助的文章占比也接近10%,國家級基金項目占比接近20%,可見國家對于本領域研究的重視。

  從作者合作情況來看,以賴新生、唐農、楊駿、劉存志等為代表的作者發文量較多,為本領域研究成果較為突出的學者。賴新生為國家科技部973計劃中醫理論研究專項專家組成員,其團隊長期從事針灸治療中風、血管性癡呆、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相關研究,在本領域針刺實驗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唐農主要從事中藥復方防治腦血管疾病、癡呆等方向的理論、臨床及基礎實驗研究,其主要倡導扶陽理論,并提出從肺論治血管性癡呆[7]。楊駿擅長運用針灸通督調神,補氣康復之法治療腦血管疾病,其團隊注重艾灸對于血管性癡呆的作用機制研究[8]。劉存志團隊主要從事針刺治療高血壓、血管性癡呆等疾病的基礎研究,在近10年的針刺治療血管性癡呆的基礎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地位。由此可見,各核心專家團隊從不同方向進行血管性癡呆研究,共同推動血管性癡呆研究在中醫藥領域的發展。

  從期刊分布情況來看,本領域研究文獻主要刊載于中醫藥相關刊物上,其中刊載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獻占比達55.7%,平均影響因子高達0.88,說明本領域研究在中醫藥研究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和重視度,為中醫藥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根據普賴斯定律可知,本領域已經形成了領域內的核心期刊。研究領域內核心期刊刊載的研究文獻,可以準確反映中醫治療血管性癡呆相關研究最新的研究動向。因此,未來想要從事本領域研究的研究者可以酌情參考此類文章以尋找具體的研究方向。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鼓县| 会理县| 莱西市| 罗山县| 崇阳县| 徐水县| 塔河县| 建湖县| 柏乡县| 和平县| 徐闻县| 沅陵县| 惠东县| 赤城县| 南丰县| 华宁县| 深水埗区| 新野县| 昔阳县| 钟祥市| 唐海县| 都匀市| 通化市| 新竹市| 潞城市| 凭祥市| 隆安县| 徐州市| 石林| 天津市| 大宁县| 漳平市| 拉萨市| 黑龙江省| 桐庐县| 杭锦后旗| 山丹县| 始兴县| 绍兴市| 榆林市|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