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全民健身是促進人的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科學化健身能夠促進全民健身的順利發展,它不但有利于人體身心的健康發展。但是由于健身過程中種種不合理、不科學的健身因素存在,直接影響了全民健身的發展。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以及訪談調查法等方法,對全民健身過程中的不科學因素進行探究分析,并力圖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1995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倡導全國人民參與到運動健身中來,每天參與至少一次體育活動,并且學會不少于兩種鍛煉的方法,全面的提升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在大家的健身熱情日益高漲的情境下,參加到體育鍛煉中的人越來越多,同時也出現由于健身方式、方法不合理等不科學的健身因素也日益顯露出來,這些不合理的因素不但對人們的身心造成傷害而且也成為全民健身發展過程中的阻礙。為了讓人們更加懂得正確的健身方式以及進一步推進全民健身的良好發展,掌握科學化的健身方式是順利開展全民健身計劃的基礎,并且科學化健身也是全民健身發展的必然趨勢。
1 科學化健身的意義
科學健身是為了提高個體的抵抗能力和適應能力,進而克服現代生活帶來運動不足的危險性,能夠以健康的身體及充沛的精力投入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
1.1 減少運動受傷率
武術的健身功能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群眾健身健康意識的增強而逐漸提升上來。武術套路成為大眾健身項目之一,但武術有些套路動作是包含速度、力量以及協調為一體的高標準高要求的一種全身性運動,所以在練習中很容易受傷。因此,了解運動的技術技巧和正確的運動方法是開始一項運動的前提和基礎,運動前的熱身活動,換上運動裝可以有效地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1.2 提升身體素質和預防疾病。
身體素質是人體質強弱的外在表現,它與遺傳因素有關也與后天的體育鍛煉有關。通過科學合理的健身,可以提高人體的心肺功能和身體抗壓能力。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上海市白領體檢異常率持續攀升,從2014年的94.60%上升到2018年的98.75%,亞健康程度不斷加強,缺乏體育鍛煉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科學的健身不但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提高胰島素的靈敏性從而有效的控制血糖從而有效預防和改善高血壓、糖尿病和亞健康等健康問題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1.3 改善身體形態
現在大家的工作性質多以腦力勞動為主,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坐著的,臀部和腹部會堆積脂肪,而運動健身對于改善身體形態有積極的作用,有氧運動可以減輕我們的體重,無氧運動可以增加身體肌肉的含量,加快身體的代謝。例如健美操對促進健美健身、塑造形體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根據科學動作的聯系使身體各個關節肌肉得到充分的鍛煉,長期的練習又可以進一步塑造人的體型。
1.4 助力《健康中國2030》
人民健康是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可以提高人民幸福感,而且還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在黨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目的和任務。在大眾傳媒的傳播下,人們對于身材的管理,對于健康的追求的欲望已經越來越強烈,也很符合當下“健康中國”所倡導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強調從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使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科學化的健身對全民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能更好的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使民族素質得到提升,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同時,引導正確的健身方式,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
2 目前全民健身的不科學因素
據國家體育總局2015底公布的全民健身活動調查結果,2014年我國城鄉居民中有33.9%(含在校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比2007年增加了5.7個百分點。總體看,人民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2.1 場地、器材類因素
首先,現在和各個社區都有建設健身路徑,有數據顯示從2010年5月開始,國家體育總局資助、帶動、引導各地建設超過了15萬條的“全民室外健身器材”,但是,每個社區的器材大同小異,極少數的社區會額外的建設露天籃球產等。另外,有些比較老舊的社區的健身器材的損壞程度很大也很陳舊,在這樣的健身器材上進行鍛煉很容易受傷也會降低健身的熱情。
還有一種情況是大家一般茶余飯后參與鍛煉,所以7點到9點這個時間段在健身路徑的人比較集中,健身器材的資源不夠豐富,在這種設施不豐富而且破損率高的情況下,大家的鍛煉需求得不到滿足,健身參與率也會降低。
2.2 健身知識、技能類因素
近些年來,有關運動損傷的新聞經常出現。有人為了減重,有180斤的男士想要減肥,在小區跑步,一口氣跑5公里,連續跑了一周,左腿迎面骨一跑步就疼,最后確診為左小腿應力骨折。
發生以上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安全意識薄弱,缺少對自己所參與的運動項目基本技術的掌握,另外,引起運動損傷的原因還有運動時的自然環境,運動項目特點等。運動損傷不僅對身體造成了傷害也會使心理產生一定的陰影,也會影響接下來健身的計劃,這與“健康中國”的理念相背離。
2.3 運動負荷類因素
運動負荷也稱為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是指在運動中承受的生理負荷。當運動量超出身體承受能力時,身體所儲存的能量會過度的被消耗,這時,人的大腦會反應遲鈍,身體很疲倦,工作消極。但是現階段的情況大多是,大家的健身沒有計劃,難以堅持。鍛煉時運動量不穩定,使身體無法適應,在這種狀態下健身不但會影響健身的持續性也會對運動產生厭煩。
2.4 健身指導類因素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部隊體育以外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從事技能傳授、鍛煉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
全民健身行動提出了到2022年和2030年,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1.9名和2.3名;但是,目前社會指導員分布不均,真正投入到工作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多為學歷不高,年齡較大的體育愛好者們,他們對新運動、新知識接觸不多,接受較慢,而且由于社會體育指導員這個職業屬于我國的第三產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所以能夠從事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的人很少,以至于供需不平衡。
推薦閱讀:小城鎮全民健身活動現狀與分析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