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廣州市中心城區無資料地區小集雨面積設計洪水計算中的幾個技術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匯流參數類型的判別、城市化影響下匯流條件改變、計算方法比較及采用及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洪水模數分析等,對廣州市中心城區無資料地區的設計洪水計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匯流參數、城市化、洪水模數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e guangzhou city center no material area including small area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esign flood several technical problems, and proposed own view, such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rimination, urbanization type parame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the confluence conditions more and the guangzhou center city and small area flood modulus variation analysis, etc, to guangzhou city center no material areas of the design flood computation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confluence parameters, urbanization, flood module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廣州市中心城區[1],包括白云、荔灣、越秀、天河、黃埔、海珠和蘿崗(不包原屬于增城行政區)的河涌,區內規劃面積為1434.7km2,主要河涌231條,總長913km,主要為穿越城區河流,而河流所在流域又往往缺乏實測水文資料,故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2]在工農業生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廣州市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是按廣東省水文總站1991年版《廣東省暴雨徑流查算圖表使用手冊》(以下簡稱手冊)推薦的“廣東省單位線法”、“推理公式法(1998修訂)”和“廣東省洪峰流量經驗公式”計算的。本文中筆者就運用以上三種方法進行設計洪水計算所遇到的幾個技術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同行們共同討論。
1.匯流參數類型的判別
廣東省綜合單位線及推理公式法中的匯流參數[3]m1和m的選定有一定的彈性,使用手冊給出了匯流參數分類指標表,m1和m在選定前必須依照表1判定匯流類型。
對于表1的運用,筆者認為在具體的工程使用上要做具體分析,慎重選取。
表1 |
匯流參數分類指標表 |
指標
類別 |
干流平均坡降
J(‰) |
集水區域平均高程(m) |
土壤
滲透性 |
其 它 |
山區 |
>5 |
>500 |
較差 |
1.土層薄、巖石裸露、植被
2.θ<100時,其J>10‰ |
高丘 |
3~5 |
250~500 |
中等 |
1.巖溶地區
2.θ<100時,其J=5‰~10‰ |
低丘平原 |
<3 |
<250 |
較好 |
1.巖溶丘陵
2.θ<100時,其J<5‰ |
(1)表1中主要指標應屬于干流平均坡降,集水區域平均高程和土壤滲透性,其他屬特殊性指標,一般情況下這些指標往往與前三項指標不會有大的沖突,當然也有例外。
(2)對于表1中有2項指標符合要求,其匯流參數一般就應取此類別,如某工程其J=3~5‰,土壤滲透性中等,就應采用山區類的匯流參數。
(3)對于表1中山區、高丘和低丘平原各占一項指標的,應優先選用干流平均坡降這項指標,如某工程,其J=4.2‰,集水區域平均高程小于250m,土壤滲透性較好,計算時首先按高丘類的匯流參數來取值。除非其他指標與前三項指標不一致或計算成果需要協調時也可重新調整。
(4)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河涌按比降分類大部分為低丘平原指標。
2.城市化影響下匯流條件改變
隨著廣州市中心城區不斷的城市化,產匯流條件有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隨著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城市房屋等各種建筑物和交通路面、廣場等不透水性人工構筑物大量增加,在同等暴雨情況下,下滲率明顯減小,匯流速度加快,出口斷面暴雨洪水流量明顯增大,同時隨著農田、濕地大量減少,魚塘水塘被大量填埋征用,調蓄作用明顯減小,因此洪峰流量將有明顯增大趨勢。
城市化后影響徑流系數的因素主要有:地面由土質變為瀝青路面或混凝土建筑,其透水性極小。城建區內湖泊、河涌等水面徑流系數為1.0,混凝土和瀝青路面徑流系數0.90以上,區內的綠地、農作區或公園多數保持原來的徑流系數0.5~0.65,但總體來看,中心城區綜合徑流系數在0.75~0.85之間。
3.三種計算方法比較及采用
綜合單位線法是根據廣東省實測資料,用最小二乘識別法解算經驗單位線,該公式中m1值反映了“流域匯流”的平均傳播時間,匯流條件有利,洪水匯集快,滯時m1短;匯流條件不利,洪水匯集慢,滯時m1長。如某工程匯流坡降J較小,河槽寬闊,河道調蓄作用較大,洪水匯流慢,m1可視具體情況取大一些。
推理公式法是廣東省對于小型工程長期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已應用了幾十年。1988年對匯流參數m、θ關系進行了修訂,1991年廣東省水利廳頒發了“廣東省暴雨徑流查算圖表”供各地使用,其成果更符合廣東省河流的實際。公式中匯流參數m為匯流速度中的經驗參數,與匯流速度成正比。
廣東省經驗公式是將省內一些實測洪峰流量與流域面積點匯關系用最小二乘法定線,該公式反映了F與Q一種平均關系,對于比降較小的河流,實測洪峰比平均線定的值小一點,建議取值時考慮這些因素。
根據三種方法計算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設計洪水成果,發現同頻率下計算的設計洪水,經驗公式和推理公式較接近,成果相差在20%以內,而綜合單位線方法計算成果普遍偏大,按查算圖表使用說明,可先對m1值作適當調整,將m1值適當加大,然后對比綜合單位線和推理公式法計算的Qm值,若其差值在20%以內,不再調整,若Qm值仍達不到20%的差值要求,應再調整推理公式法的m值,直到符合20%的差值范圍內,m1和m值調幅范圍應為20%左右。但對于城區內集水面積小,比降較小的河流,由于下滲率減少,匯流速度加快,對m1值加大20%和m值加大20%,兩者計算結果仍達不到20%的差值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可按高丘線上取m值,調幅在20%以內,用三種方法計算成果差值能滿足20%的要求,采用推理公式成果。表2是按上述原則對廣州市海珠區北濠涌匯流參數進行比較和選取。
表2
P(%) |
2 |
5 |
10 |
項目 |
推理公式法 |
低丘線上(m=0.63) |
30 |
21 |
15 |
低丘線上部(m=0.76) |
38 |
28 |
21 |
高丘線上(m=0.81) |
42 |
31 |
23 |
高丘線上部(m=0.97) |
51 |
38 |
29 |
綜合單位線法 |
B線上(m1=6.32) |
53 |
43 |
35 |
B線下部(m1=4.74) |
62 |
50 |
42 |
A線上(m1=3.11) |
85 |
70 |
59 |
經驗公式 |
|
57 |
46 |
37 |
由表2可知,匯流參數的m1和m變化十分敏感,各頻率設計洪峰流量均隨著著m1和m的變化而變化,由此說明匯流參數的選取非常重要,必須依據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和城市化影響因素慎重選取。
4.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河流洪水模數分析
由于廣州市中心城區河流多為平原區河流,對其洪水模數分析在計算設計洪水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由表3可知,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20年一遇洪水模數在3.5~5.7m3/s/km2之間。
表3 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20年一遇洪水模數
河名或地點 |
F(km2) |
20年一遇Qm(m3/s) |
q(m3/s/km2) |
備注 |
全錫 |
6.4 |
26.4 |
4.12 |
水文站 |
蘆沖 |
12.7 |
53.2 |
4.18 |
水文站 |
白沙北坑 |
6.5 |
37.2 |
5.72 |
白云區 |
白沙坑 |
7.01 |
33 |
4.7 |
白云區 |
紅路 |
9.51 |
45.8 |
4.85 |
白云區 |
舊莊 |
12.56 |
48 |
3.82 |
白云區 |
棠下 |
8.6 |
49.2 |
5.72 |
天河區 |
深涌 |
16.7 |
85.3 |
5.1 |
天河區 |
細陂涌 |
6.61 |
24.2 |
3.66 |
蘿崗區 |
楊灣涌 |
5.4 |
29.1 |
5.39 |
海珠區 |
駟馬涌 |
9.45 |
46.1 |
4.88 |
越秀區 |
北濠涌 |
7.93 |
38.0 |
4.79 |
海珠區 |
石榴崗河 |
12.87 |
60.0 |
4.66 |
海珠區 |
5.結語
以上是本人在廣州市中心城區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總結的一些經驗。要做好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的計算,緊緊懂得使用計算程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準確地量算出集雨面積,河長,坡降等地理調整參數和對設計流域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層土壤、流域形狀、河槽等情況作出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1]郭彩萍.廣州市中心城區河涌水系規劃[R].廣州市水利局,廣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05.
[2]梁忠民,等.水文水力計算[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3]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水文處.水利工程實用水文水利計算[M].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1983.
摘要:本文就廣州市中心城區無資料地區小集雨面積設計洪水計算中的幾個技術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匯流參數類型的判別、城市化影響下匯流條件改變、計算方法比較及采用及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洪水模數分析等,對廣州市中心城區無資料地區的設計洪水計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匯流參數、城市化、洪水模數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e guangzhou city center no material area including small area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esign flood several technical problems, and proposed own view, such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rimination, urbanization type parame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the confluence conditions more and the guangzhou center city and small area flood modulus variation analysis, etc, to guangzhou city center no material areas of the design flood computation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confluence parameters, urbanization, flood module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廣州市中心城區[1],包括白云、荔灣、越秀、天河、黃埔、海珠和蘿崗(不包原屬于增城行政區)的河涌,區內規劃面積為1434.7km2,主要河涌231條,總長913km,主要為穿越城區河流,而河流所在流域又往往缺乏實測水文資料,故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2]在工農業生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廣州市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是按廣東省水文總站1991年版《廣東省暴雨徑流查算圖表使用手冊》(以下簡稱手冊)推薦的“廣東省單位線法”、“推理公式法(1998修訂)”和“廣東省洪峰流量經驗公式”計算的。本文中筆者就運用以上三種方法進行設計洪水計算所遇到的幾個技術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同行們共同討論。
1.匯流參數類型的判別
廣東省綜合單位線及推理公式法中的匯流參數[3]m1和m的選定有一定的彈性,使用手冊給出了匯流參數分類指標表,m1和m在選定前必須依照表1判定匯流類型。
對于表1的運用,筆者認為在具體的工程使用上要做具體分析,慎重選取。
表1 |
匯流參數分類指標表 |
指標
類別 |
干流平均坡降
J(‰) |
集水區域平均高程(m) |
土壤
滲透性 |
其 它 |
山區 |
>5 |
>500 |
較差 |
1.土層薄、巖石裸露、植被
2.θ<100時,其J>10‰ |
高丘 |
3~5 |
250~500 |
中等 |
1.巖溶地區
2.θ<100時,其J=5‰~10‰ |
低丘平原 |
<3 |
<250 |
較好 |
1.巖溶丘陵
2.θ<100時,其J<5‰ |
(1)表1中主要指標應屬于干流平均坡降,集水區域平均高程和土壤滲透性,其他屬特殊性指標,一般情況下這些指標往往與前三項指標不會有大的沖突,當然也有例外。
(2)對于表1中有2項指標符合要求,其匯流參數一般就應取此類別,如某工程其J=3~5‰,土壤滲透性中等,就應采用山區類的匯流參數。
(3)對于表1中山區、高丘和低丘平原各占一項指標的,應優先選用干流平均坡降這項指標,如某工程,其J=4.2‰,集水區域平均高程小于250m,土壤滲透性較好,計算時首先按高丘類的匯流參數來取值。除非其他指標與前三項指標不一致或計算成果需要協調時也可重新調整。
(4)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河涌按比降分類大部分為低丘平原指標。
2.城市化影響下匯流條件改變
隨著廣州市中心城區不斷的城市化,產匯流條件有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隨著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城市房屋等各種建筑物和交通路面、廣場等不透水性人工構筑物大量增加,在同等暴雨情況下,下滲率明顯減小,匯流速度加快,出口斷面暴雨洪水流量明顯增大,同時隨著農田、濕地大量減少,魚塘水塘被大量填埋征用,調蓄作用明顯減小,因此洪峰流量將有明顯增大趨勢。
城市化后影響徑流系數的因素主要有:地面由土質變為瀝青路面或混凝土建筑,其透水性極小。城建區內湖泊、河涌等水面徑流系數為1.0,混凝土和瀝青路面徑流系數0.90以上,區內的綠地、農作區或公園多數保持原來的徑流系數0.5~0.65,但總體來看,中心城區綜合徑流系數在0.75~0.85之間。
3.三種計算方法比較及采用
綜合單位線法是根據廣東省實測資料,用最小二乘識別法解算經驗單位線,該公式中m1值反映了“流域匯流”的平均傳播時間,匯流條件有利,洪水匯集快,滯時m1短;匯流條件不利,洪水匯集慢,滯時m1長。如某工程匯流坡降J較小,河槽寬闊,河道調蓄作用較大,洪水匯流慢,m1可視具體情況取大一些。
推理公式法是廣東省對于小型工程長期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已應用了幾十年。1988年對匯流參數m、θ關系進行了修訂,1991年廣東省水利廳頒發了“廣東省暴雨徑流查算圖表”供各地使用,其成果更符合廣東省河流的實際。公式中匯流參數m為匯流速度中的經驗參數,與匯流速度成正比。
廣東省經驗公式是將省內一些實測洪峰流量與流域面積點匯關系用最小二乘法定線,該公式反映了F與Q一種平均關系,對于比降較小的河流,實測洪峰比平均線定的值小一點,建議取值時考慮這些因素。
根據三種方法計算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設計洪水成果,發現同頻率下計算的設計洪水,經驗公式和推理公式較接近,成果相差在20%以內,而綜合單位線方法計算成果普遍偏大,按查算圖表使用說明,可先對m1值作適當調整,將m1值適當加大,然后對比綜合單位線和推理公式法計算的Qm值,若其差值在20%以內,不再調整,若Qm值仍達不到20%的差值要求,應再調整推理公式法的m值,直到符合20%的差值范圍內,m1和m值調幅范圍應為20%左右。但對于城區內集水面積小,比降較小的河流,由于下滲率減少,匯流速度加快,對m1值加大20%和m值加大20%,兩者計算結果仍達不到20%的差值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可按高丘線上取m值,調幅在20%以內,用三種方法計算成果差值能滿足20%的要求,采用推理公式成果。表2是按上述原則對廣州市海珠區北濠涌匯流參數進行比較和選取。
表2
P(%) |
2 |
5 |
10 |
項目 |
推理公式法 |
低丘線上(m=0.63) |
30 |
21 |
15 |
低丘線上部(m=0.76) |
38 |
28 |
21 |
高丘線上(m=0.81) |
42 |
31 |
23 |
高丘線上部(m=0.97) |
51 |
38 |
29 |
綜合單位線法 |
B線上(m1=6.32) |
53 |
43 |
35 |
B線下部(m1=4.74) |
62 |
50 |
42 |
A線上(m1=3.11) |
85 |
70 |
59 |
經驗公式 |
|
57 |
46 |
37 |
由表2可知,匯流參數的m1和m變化十分敏感,各頻率設計洪峰流量均隨著著m1和m的變化而變化,由此說明匯流參數的選取非常重要,必須依據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和城市化影響因素慎重選取。
4.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河流洪水模數分析
由于廣州市中心城區河流多為平原區河流,對其洪水模數分析在計算設計洪水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由表3可知,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20年一遇洪水模數在3.5~5.7m3/s/km2之間。
表3 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20年一遇洪水模數
河名或地點 |
F(km2) |
20年一遇Qm(m3/s) |
q(m3/s/km2) |
備注 |
全錫 |
6.4 |
26.4 |
4.12 |
水文站 |
蘆沖 |
12.7 |
53.2 |
4.18 |
水文站 |
白沙北坑 |
6.5 |
37.2 |
5.72 |
白云區 |
白沙坑 |
7.01 |
33 |
4.7 |
白云區 |
紅路 |
9.51 |
45.8 |
4.85 |
白云區 |
舊莊 |
12.56 |
48 |
3.82 |
白云區 |
棠下 |
8.6 |
49.2 |
5.72 |
天河區 |
深涌 |
16.7 |
85.3 |
5.1 |
天河區 |
細陂涌 |
6.61 |
24.2 |
3.66 |
蘿崗區 |
楊灣涌 |
5.4 |
29.1 |
5.39 |
海珠區 |
駟馬涌 |
9.45 |
46.1 |
4.88 |
越秀區 |
北濠涌 |
7.93 |
38.0 |
4.79 |
海珠區 |
石榴崗河 |
12.87 |
60.0 |
4.66 |
海珠區 |
5.結語
以上是本人在廣州市中心城區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總結的一些經驗。要做好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的計算,緊緊懂得使用計算程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準確地量算出集雨面積,河長,坡降等地理調整參數和對設計流域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層土壤、流域形狀、河槽等情況作出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1]郭彩萍.廣州市中心城區河涌水系規劃[R].廣州市水利局,廣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05.
[2]梁忠民,等.水文水力計算[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3]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水文處.水利工程實用水文水利計算[M].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1983.
摘要:本文就廣州市中心城區無資料地區小集雨面積設計洪水計算中的幾個技術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匯流參數類型的判別、城市化影響下匯流條件改變、計算方法比較及采用及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洪水模數分析等,對廣州市中心城區無資料地區的設計洪水計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匯流參數、城市化、洪水模數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e guangzhou city center no material area including small area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esign flood several technical problems, and proposed own view, such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rimination, urbanization type parame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the confluence conditions more and the guangzhou center city and small area flood modulus variation analysis, etc, to guangzhou city center no material areas of the design flood computation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confluence parameters, urbanization, flood module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廣州市中心城區[1],包括白云、荔灣、越秀、天河、黃埔、海珠和蘿崗(不包原屬于增城行政區)的河涌,區內規劃面積為1434.7km2,主要河涌231條,總長913km,主要為穿越城區河流,而河流所在流域又往往缺乏實測水文資料,故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2]在工農業生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廣州市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是按廣東省水文總站1991年版《廣東省暴雨徑流查算圖表使用手冊》(以下簡稱手冊)推薦的“廣東省單位線法”、“推理公式法(1998修訂)”和“廣東省洪峰流量經驗公式”計算的。本文中筆者就運用以上三種方法進行設計洪水計算所遇到的幾個技術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同行們共同討論。
1.匯流參數類型的判別
廣東省綜合單位線及推理公式法中的匯流參數[3]m1和m的選定有一定的彈性,使用手冊給出了匯流參數分類指標表,m1和m在選定前必須依照表1判定匯流類型。
對于表1的運用,筆者認為在具體的工程使用上要做具體分析,慎重選取。
表1 |
匯流參數分類指標表 |
指標
類別 |
干流平均坡降
J(‰) |
集水區域平均高程(m) |
土壤
滲透性 |
其 它 |
山區 |
>5 |
>500 |
較差 |
1.土層薄、巖石裸露、植被
2.θ<100時,其J>10‰ |
高丘 |
3~5 |
250~500 |
中等 |
1.巖溶地區
2.θ<100時,其J=5‰~10‰ |
低丘平原 |
<3 |
<250 |
較好 |
1.巖溶丘陵
2.θ<100時,其J<5‰ |
(1)表1中主要指標應屬于干流平均坡降,集水區域平均高程和土壤滲透性,其他屬特殊性指標,一般情況下這些指標往往與前三項指標不會有大的沖突,當然也有例外。
(2)對于表1中有2項指標符合要求,其匯流參數一般就應取此類別,如某工程其J=3~5‰,土壤滲透性中等,就應采用山區類的匯流參數。
(3)對于表1中山區、高丘和低丘平原各占一項指標的,應優先選用干流平均坡降這項指標,如某工程,其J=4.2‰,集水區域平均高程小于250m,土壤滲透性較好,計算時首先按高丘類的匯流參數來取值。除非其他指標與前三項指標不一致或計算成果需要協調時也可重新調整。
(4)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河涌按比降分類大部分為低丘平原指標。
2.城市化影響下匯流條件改變
隨著廣州市中心城區不斷的城市化,產匯流條件有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隨著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城市房屋等各種建筑物和交通路面、廣場等不透水性人工構筑物大量增加,在同等暴雨情況下,下滲率明顯減小,匯流速度加快,出口斷面暴雨洪水流量明顯增大,同時隨著農田、濕地大量減少,魚塘水塘被大量填埋征用,調蓄作用明顯減小,因此洪峰流量將有明顯增大趨勢。
城市化后影響徑流系數的因素主要有:地面由土質變為瀝青路面或混凝土建筑,其透水性極小。城建區內湖泊、河涌等水面徑流系數為1.0,混凝土和瀝青路面徑流系數0.90以上,區內的綠地、農作區或公園多數保持原來的徑流系數0.5~0.65,但總體來看,中心城區綜合徑流系數在0.75~0.85之間。
3.三種計算方法比較及采用
綜合單位線法是根據廣東省實測資料,用最小二乘識別法解算經驗單位線,該公式中m1值反映了“流域匯流”的平均傳播時間,匯流條件有利,洪水匯集快,滯時m1短;匯流條件不利,洪水匯集慢,滯時m1長。如某工程匯流坡降J較小,河槽寬闊,河道調蓄作用較大,洪水匯流慢,m1可視具體情況取大一些。
推理公式法是廣東省對于小型工程長期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已應用了幾十年。1988年對匯流參數m、θ關系進行了修訂,1991年廣東省水利廳頒發了“廣東省暴雨徑流查算圖表”供各地使用,其成果更符合廣東省河流的實際。公式中匯流參數m為匯流速度中的經驗參數,與匯流速度成正比。
廣東省經驗公式是將省內一些實測洪峰流量與流域面積點匯關系用最小二乘法定線,該公式反映了F與Q一種平均關系,對于比降較小的河流,實測洪峰比平均線定的值小一點,建議取值時考慮這些因素。
根據三種方法計算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設計洪水成果,發現同頻率下計算的設計洪水,經驗公式和推理公式較接近,成果相差在20%以內,而綜合單位線方法計算成果普遍偏大,按查算圖表使用說明,可先對m1值作適當調整,將m1值適當加大,然后對比綜合單位線和推理公式法計算的Qm值,若其差值在20%以內,不再調整,若Qm值仍達不到20%的差值要求,應再調整推理公式法的m值,直到符合20%的差值范圍內,m1和m值調幅范圍應為20%左右。但對于城區內集水面積小,比降較小的河流,由于下滲率減少,匯流速度加快,對m1值加大20%和m值加大20%,兩者計算結果仍達不到20%的差值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可按高丘線上取m值,調幅在20%以內,用三種方法計算成果差值能滿足20%的要求,采用推理公式成果。表2是按上述原則對廣州市海珠區北濠涌匯流參數進行比較和選取。
表2
P(%) |
2 |
5 |
10 |
項目 |
推理公式法 |
低丘線上(m=0.63) |
30 |
21 |
15 |
低丘線上部(m=0.76) |
38 |
28 |
21 |
高丘線上(m=0.81) |
42 |
31 |
23 |
高丘線上部(m=0.97) |
51 |
38 |
29 |
綜合單位線法 |
B線上(m1=6.32) |
53 |
43 |
35 |
B線下部(m1=4.74) |
62 |
50 |
42 |
A線上(m1=3.11) |
85 |
70 |
59 |
經驗公式 |
|
57 |
46 |
37 |
由表2可知,匯流參數的m1和m變化十分敏感,各頻率設計洪峰流量均隨著著m1和m的變化而變化,由此說明匯流參數的選取非常重要,必須依據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和城市化影響因素慎重選取。
4.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河流洪水模數分析
由于廣州市中心城區河流多為平原區河流,對其洪水模數分析在計算設計洪水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由表3可知,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20年一遇洪水模數在3.5~5.7m3/s/km2之間。
表3 廣州市中心城區小集雨面積20年一遇洪水模數
河名或地點 |
F(km2) |
20年一遇Qm(m3/s) |
q(m3/s/km2) |
備注 |
全錫 |
6.4 |
26.4 |
4.12 |
水文站 |
蘆沖 |
12.7 |
53.2 |
4.18 |
水文站 |
白沙北坑 |
6.5 |
37.2 |
5.72 |
白云區 |
白沙坑 |
7.01 |
33 |
4.7 |
白云區 |
紅路 |
9.51 |
45.8 |
4.85 |
白云區 |
舊莊 |
12.56 |
48 |
3.82 |
白云區 |
棠下 |
8.6 |
49.2 |
5.72 |
天河區 |
深涌 |
16.7 |
85.3 |
5.1 |
天河區 |
細陂涌 |
6.61 |
24.2 |
3.66 |
蘿崗區 |
楊灣涌 |
5.4 |
29.1 |
5.39 |
海珠區 |
駟馬涌 |
9.45 |
46.1 |
4.88 |
越秀區 |
北濠涌 |
7.93 |
38.0 |
4.79 |
海珠區 |
石榴崗河 |
12.87 |
60.0 |
4.66 |
海珠區 |
5.結語
以上是本人在廣州市中心城區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計算總結的一些經驗。要做好無資料地區設計洪水的計算,緊緊懂得使用計算程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準確地量算出集雨面積,河長,坡降等地理調整參數和對設計流域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層土壤、流域形狀、河槽等情況作出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1]郭彩萍.廣州市中心城區河涌水系規劃[R].廣州市水利局,廣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05.
[2]梁忠民,等.水文水力計算[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3]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水文處.水利工程實用水文水利計算[M].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