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淮河上游是河南省最重要的骨干防洪河道之一,然息縣至三河尖段淮河干流洪澇頻發,防洪問題嚴重。本篇水利論文分析河南省淮河干流防洪存在的問題,提出防洪減災的對策措施,對沿淮人民防洪保安、防汛搶險及沿岸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薦期刊:《水利規劃與設計》本刊以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水利方針政策,探討水利發展戰略,開發水利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推動水利規劃設計行業發展為宗旨,面向全國水利行業以及與水密切相關行業的政府機關、科研教育、設計、施工、管理等部門,為水利工作者以及關注、支持水利發展的各界同仁提供信息平臺。
關鍵詞:河南省淮河干流;防洪存在問題;對策措施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頂,流經信陽、正陽、羅山、息縣、淮濱、固始等市縣,在固始縣三河尖以東的陳村進入安徽省,經江蘇省洪澤湖入長江,干流河長1 000 km,流域總面積27萬km2。淮河干流王家壩以上為上游,王家壩至洪澤湖之間為中游,洪澤湖以下為下游,河南省淮河干流位于淮河中上游區,全長約417 km,是河南省最重要的骨干防洪河道之一。淮河兩岸支流眾多,在河南省界以上匯入的主要支流有:浉河、竹竿河、寨河、小潢河、白露河、史灌河、閭河、烏龍港和大洪河等。河南省界以上水系見圖1。
河南省淮河流域面積88萬km2,占淮河流域總面積的326%,占河南省總面積的529%,是河南省重要的農業、能源、工業基地,其社會經濟狀況對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淮河上游自桐柏的“淮源”至息縣基本上屬于山區河道,山高谷深,源短流急,加之該區域為河南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使這里常常發生峰高量大的大洪水;進入息縣境內后淮河驟然變緩,河底比降減緩了數十倍,加之大洪河、白露河、史灌河等眾多大支流洪水匯入,使息縣至三河尖段淮河干流洪澇頻發,沿淮人民飽受洪澇之苦。
1防洪工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防洪安全的需要,建國以來,沿淮人民陸續在淮河干流上中游兩岸建成了來龍、谷堆、上油崗、蘆集、王崗、城關、城郊、石碑堰、陳族灣、大港口、建灣、童元、黃郢等10多個圩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1991年汛期,淮河流域發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沿淮多個圩區破堤進洪,沿淮群眾再次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經濟損失慘重。大水過后,國務院立即做出了《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確定實施治淮19項骨干工程,其中“淮河干流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被列為河南省治淮骨干工程之首,主要內容為:鏟除位于淮干行洪灘區的建灣、童元、黃郢3個小圩區,打開行洪通道;加高加固來龍、谷堆、上油崗、蘆集、王崗、城關、城郊、石碑堰等8個圩區堤防等。2000年以后又將陳族灣、大港口兩圩區聯圩靠崗建成了陳大圩區;在息縣關店灘區建成
10個圩區中除陳大、關店段為2003年和2007年修建外,其它圩區均為20世紀50至70年代由當地群眾自發逐年堆建而成,雖然1991年淮河流域大洪水后對各圩區堤防陸續進行了除險加固,但由于受資金等條件限制,依然有以下問題尚未解決。
(1)部分堤段堤身填筑質量差,堤內外溝塘洼地多。
潢川和淮濱縣的來龍、蘆集、谷堆、城郊、王崗等堤防,主要是在原生產堤基礎上逐步加固而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圩區堤防加固時并未對老堤防進行處理,部分堤段填筑土料質量參差不齊,碾壓或夯實不均勻,堤基清理不徹底,堤身結構較松,又經幾次大洪水和多年運行,存在裂縫、塌陷坑和鼠洞蟻穴等防洪安全隱患。
在歷次堤防加固填筑中,由于靠近堤腳就近取土,加上沿堤群眾墊臺建房,致使堤腳內外溝塘洼地較多、相互連片,在1991年以來對沿淮圩區堤防加固時也未對堤腳坑塘進行處理。部分堤腳處坑塘較深,地表黏土層變薄甚至完全失去,下部砂層出露與外河形成漏水通道,危及堤防安全。
(2)河岸沖刷嚴重,險工較多。
淮河上游多為山區河道,為強降雨多發區,洪水匯流快,河道比降陡,并且干流無控制工程,當上游發生暴雨時,洪水迅速下泄,量大流急,加之河道彎曲,水流曲折滾動,凹岸極易遭受沖刷,形成險工。
近年來,受洪水的不斷沖掏,原險工護砌水毀嚴重,主要表現為:護坡損毀、基礎坍塌、拋石流失、挑流壩體開裂等;另外,由于河道岸坡土質黏結性差,抗侵蝕能力較弱,水流沖刷岸坡坍塌,原有險工不斷加長,局部形成新的險工。
(3)穿堤建筑物損壞嚴重。
淮河干流堤防段現有穿堤排澇涵閘49座。其中有10座為2000年以后新建涵閘, 17座為1991年大水后重建和加固維修涵閘,現狀運行良好;其他22座涵閘大多建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和歷次大洪水的洗禮,現狀存在止水老化、啟閉機損壞、消能工沖毀等問題。
(4)堤頂未硬化,防汛交通不便。
淮河干流堤防總長度為211 km,其中城關圩區和石碑堰圩區堤頂為混凝土路面,長4 km;王崗圩區潼湖大堤為瀝青路面,長3 km;關店圩區堤頂為泥結碎石路面,長52 km;陳大圩區堤頂為磚渣路面,長15 km;其他如來龍、上油崗、谷堆、蘆集、城郊、王崗等137 km堤頂現狀均為土路面,旱季灰土飛揚,群眾戲稱為“揚灰路”,在洪水和雨雪季節則道路泥濘、行車困難,群眾戲稱為“水泥路”,不但堤頂積水不利于堤防安全,而且給防汛搶險和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造成了諸多困難。另外,由于淮干右岸各段堤防不連續,潢河支流溝口未建橋梁,至使右岸堤頂道路均不能貫通,對防汛交通和日常管理工作也十分不利。
2對策措施
目前,河南省淮河干流中上游有一般堤防211 km,設計防洪標準近10年一遇,而且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堤防普遍存在著堤身填筑質量差,堤基存在強透水層,兩側護堤地坑塘多,堤頂未硬化,穿堤建筑物老化失修、河道險工多等隱患,故實際防洪標準尚不足10年一遇,嚴重影響區域防洪安全和經濟發展。另外,這些堤防大多以圩區為單位修建,兩岸均不連續,洪水期間不能及時通行,給防汛巡查和搶險帶來巨大的困難,大大增加了防汛成本,亟待進行標準化整治,使其兩岸相互貫通,排除病險,至少達到10年一遇標準,確保在發生標準內洪水時兩岸的防洪安全,改善這一區域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淮干自身的抗洪減災能力。針對河南省淮河干流防洪存在的主要問題,此次主要采取了堤防加固、堤身灌漿、險工處理、重建和維修加固穿堤涵閘、新建防汛交通橋梁及其他附屬工程建設等工程措施。
(1)填筑戧臺和堤身灌漿。
對關店圩區張灣、來龍圩區王大臺、上油崗圩區劉臺和石碑堰堤防4處險堤段采取背水坡填筑戧臺的加固措施,總長24 km。對來龍、上油崗、蘆集、谷堆、城郊和王崗等堤防段堤身采取黏土灌漿加固,共計30處,總長48 km。
(2)填塘壓滲和險工治理。
本著固基和壓滲的原則,對堤防背河側坑塘進行回填,共計填塘24處,長11 km。治理河道險工共計24處,其中左岸12處,右岸12處,總長15 km。
(3)涵閘和橋梁。
拆除重建及維修加固穿堤涵閘22座,其中拆除重建4座,維修加固18座。對現狀廢棄的穿堤涵洞挖除,并采用黏性土回填夯實,共計24處。在小潢河入河口處新建防汛交通橋1座,橋長840 m,橋面凈寬76 m。
(4)堤坡排水溝和防汛道路。
在堤防經村莊和集鎮段修建堤坡排水溝,總長85 km。修建防汛道路總長252 km,其中堤頂道路201 km、連接道路27 km,上下堤坡道25 km,硬化路面總面積為109萬m2。
3提高干流防洪標準的途徑
淮河流域地處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是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天氣系統復雜多變,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流域上游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弧形環繞,地勢陡峻,淮南大別山區為暴雨多發地帶,洪水峰高流急;中下游為黃淮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各條支流以扇形匯集,排水困難,加之歷史上受黃河長期奪淮的影響,造成水系紊亂,洪澇災害頻繁,其地理因素占了很大成分。淮河干流洪河口(王家壩)長360 km,地面落差178 m,幾乎占淮河總落差的90%;而自洪河口到入長江, 640 km河段,落差僅22 m[2]。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防洪標準偏低是淮河干流的特征。雖然歷經明清以后數百年的不斷治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掀起的一次又一次治淮高潮,使淮河干流初步形成了上蓄、中滯、下排的防洪工程體系,但與我國其它大江大河相比,水利基礎設施仍顯薄弱,防洪標準仍嚴重偏低。尤其是淮河干流上、中游,目前大部分河段防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對于我國七大流域的干流河道而言是絕無僅有的。河南省淮河上游三河尖以上(不含大洪河)支流目前共建成大型水庫6(含安徽梅山水庫)座,總計控制流域面積4 624 km2,僅為省內淮河流域總面積的182%,約占流域山丘區面積的30%,山丘區洪水尚未有效控制。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防洪標準偏低已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淮河是我國七大江河流域中經濟發展最為緩慢的地區。
今后淮河干流的治理應繼續貫徹“蓄泄間籌”的治水方針,河南省地處淮河上游,應以攔蓄為主,加強上游及支流山丘區洪水控制和山丘區涵養水土的能力。近期加快淮河干流上游出山店水庫工程建設,通過錯峰等優化調度可以將王家壩以上沿淮圩區不足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提高到約20年一遇;積極開展支流竹竿河張灣水庫前期工作,早日立項實施,遠期實施淮南支流上規劃的白雀園、袁灣、晏河大型水庫建設,可以進一步使王家壩以上沿淮圩區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以上,并可減少濛洼滯洪區的進洪幾率,同時有利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4結語
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把水利提升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提出要把水利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防災害、治水患、保平安是我們水利工作的職責。
在現有防洪標準的基礎上,采取工程措施消除堤身、堤基、岸坡病險隱患,提高防洪減災能力,為實現國家糧食安全計劃創造條件,為完善淮河防洪減災體系,保障淮河兩岸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堤頂道路硬化并與現有交通道路溝通充分利用當地的交通資源,對改善沿線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同時改善沿線近 50萬人的居住環境、促進保護區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上游修建水庫工程可使干流河道防洪標準可由目前的接近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參考文獻:
[1]尹華偉,丁永杰.河南省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R].鄭州: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2012.
[2]淮河流域防洪規劃 [R].蚌埠:淮河水利委員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