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水利信息化是充分應用GIS、GPS、RS和IT技術,開發和利用水利信息資源,包括對水利信息進行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資源的應用水平和共享程度,從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設的效能和效益。是水利行業走向現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時也可以說是水利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關鍵詞:水利,信息化,IT技術
隨著電腦的普及和因特網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正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網絡時代和信息時代,信息的影響已經廣泛滲透到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利用信息成為人們開展各種社會活動的基礎。信息、能源在當今社會一起構成兩大支柱資源。其中水利資源在社會發展中已不再陌生,隨著社會的發展,水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同時信息資源對人們來說越來越顯得重要,信息是一種財富,對經濟的繁榮、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認為應該把兩者有效的結合起來,利用IT技術實現水利信息化建設。
一、當前水利信息資源的現狀
現在我國的水利信息化建設已初具規模,但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一)水利信息的利用不充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提高,大大降低了信息的獲取和傳遞難度,提高了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大拓寬了信息渠道,我國的水利信息化建設中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沒有去有效利用這一便利條件,盡管辦公室配備的網絡環境明顯改善,我們上網卻僅限于進行一般信息的瀏覽或簡單的事實查詢。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們水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
(二)水利信息化建設中技術力量薄弱。水利信息建設需要技術人員去解決,比如信息的匯總、系統的維護、網站的設計與制作等。但是水利系統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太少,即使有也很難獨立完成大規模的數據采集、匯總和信息的及時更新。
二、水利信息化發展趨勢
水利信息隨著IT技術的高速發展,也逐漸顯露出許多新的特點和要求:
(一)信息多元化。隨著遙感、衛星及雷達等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應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豐富和更準確的信息,如防洪抗災信息,衛星和雷達信息的引進,推進了“數字化流域”,從而使流域的規劃、開發、管理全面實現信息數字化。
(二)信息傳輸快和資料共享。先進的通信技術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信息傳輸數字化、網絡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傳輸的時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建設中,這些技術的應用將使得在30分鐘內收集齊全國的水雨情信息目標成為現實,為全國的防汛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
(三)信息處理快速、可視計算機性能的不斷提高及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信息處理速度快、可視化程度高、表現直觀,增強了決策支持的能力。
(四)信息安全保障。一方面,水利部門及IT行業聯合攻關,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水平應用軟件,努力避免系統開發中的低水平重復的現象。另一方面,應用各種先進的加密技術,切實加強信息系統的安全建設,確保系統的安全及信息的保密。
(五)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視信息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積極探索信息系統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
三、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方向
針對上述我國在水利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新特點,我們認為要全面實現水利信息化建設,就要從以下三方面的內容進行加強:
(一)水利信息的基礎信息建設。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是一個全國性的網絡工程,其關鍵技術有:遠程自動化控制、數值模擬、GIS和遙感技術、數據庫技術、通訊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管理等等。從水資源規劃管理到水資源工程設計施工和運行,我們把傳統水利轉變為數字水利,再與信息技術全面融合,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內容也將不斷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