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工程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近百年來人類對河流進行了大規模開發利用,興建了一批蓄水庫和跨流域調水工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水利建設,在建國以后很快形成了國家水利設施的基本框架,并延續到今天。特別2011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出臺的第一個水利綜合性政策文件,該文件強調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
水利工程建設投入的增加和水利工程的建設,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設會改變我國水利建設落后的局面,水利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洪、澇、旱、堿等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了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危害程度,為人民提供了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另一方面這些水利工程一方面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利益。在當前形勢下,水利建設關系到經濟、生態和國家安全,可以說水利建設意義重大而深遠。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清醒的看到水利工程建設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和破壞,這種影響廣泛而深遠,我們在興建水利工程的同時要特別注意水利工程作為新生的環境組成與其他各環境組成的協調和平衡問題。
一、水利工程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1、工程建設對人口遷移、土地利用的影響
移民安置問題是水利工程建設中大課題,其對環境的影響是深遠的。興建水庫,淹沒土地,必將使人地矛盾更加緊張。如果移民未加妥善安置,還會造成毀林開荒,引起水土流失等問題。眾所周知,三峽工程中移民總量達到113萬人,我國在三峽工程的建設中制訂了開發性移民政策,不僅要給移民安置淹沒補償費,而且使移民及遷入區人民生產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確保長治久安。
2、工程建設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水利工程施工期間人員高度集中,流動性較大,生活條件與衛生條件相對簡陋,必須避免傳染病、流行病的傳播。施工區采取藥物滅鼠、滅蚊、蠅等害蟲,將藥物分發給施工人員。施工作業區合理布置各項生活衛生措施,并在施工結束后進行消毒處理與跡地恢復。施工生活區設置垃圾箱,集中堆放生活垃圾,及時清理,避免施工期產生的廢污水、廢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會影響施工區的衛生環境和當地居民及施工人員的健康。
3、工程建設對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使部分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被淹沒。文物古跡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反映了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風情、科學技術、軍事和歷史等,對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古代科學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對重要的古跡必須要進行防護、遷移、仿制并進行錄象保存。
原先固有的自然景觀會伴隨著水利工程的建設有所變化,當然這些變化有的是良性的,而有的是惡性的。因此在建設水利工程的同時也應該充分考慮與自然景觀的和諧性問題。
二、水利工程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第一,工程建設對水文情勢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改變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結構。在河流上修建閘壩,使上游水流速減緩、水深增大水體自凈能力減弱;上游水體增大后,水溫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對水體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產生影響,下游河道的徑污比和魚類繁殖條件發生變化;上游蓄水后可引起周圍地區的地下水位上升,導致土壤環境變化等。這些是在水利工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第二,工程建設對局地氣候、水庫水溫結構、水質和地震的影響。
大型水庫的建設使庫區微氣候環境條件有所改變,包括氣溫、風速、濕度、降水等。水庫的水溫結構分為分層型和混合型兩種。混合型的水溫結構對環境的影響比分層型小。水庫水溫的變化主要取決于水溫的分層溫度高低的變化。水庫下部的低溫水對農作物、水生生物、人類生活等產生危害:①造成農作物(主要是水稻)減產。②影響水生生物(主要是溫水魚類)的生長和繁殖。③不利于工作、學習和娛樂。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水質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水體經過長距離的輸送或一定時間的貯藏,都會使復氧過程充分,從而豐富了水體潛在的環境容量資源。另一方面在庫區內水位抬高,水流緩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同時水庫中由于大量水體的聚集,會使庫區地殼結構的地應力發生變化,容易誘發地震,特別是隨著高壩水庫的修建強烈的水庫地震時有發生。
第三,工程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過筑堤建庫、疏通水道等措施,保護農田免受淹沒沖刷等災害;通過攔截天然徑流、調節地表徑流等措施補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養分和熱狀況。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興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減少,土壤肥力下降。
第四,工程建設對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整個流域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庫區且多為不利影響,中下游地區所受影響有利有弊,影響的時間一般是長期的,影響范圍有的延伸至河口。河口是咸淡水交匯的地方,環境條件復雜多變而且往往受到上游各水利工程的疊加作用;水利工程的興建還會對河口水質及水體自凈能力產生影響,對生物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對兩岸沼澤濕地、河口三角洲和濱海濕地產生影響而且還會引起鹽水入侵,海岸侵蝕等一系列問題。例如三峽工程的興建不利影響主要集中在庫區,庫區內泥沙淤積,壩下河道沖刷,水庫可能引起少數大型滑坡的復活等。而中下游在工程興建后可以有效的減免洪水災害的影響,有利于血吸蟲病的防治,減緩洞庭湖淤積,延長湖泊的壽命,改善中下游枯水期水質及通航條件,對河口和近海生態環境有長遠影響。
三、重視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
水利工程的建設不是洪水猛獸,關鍵是在我們大力建設水利工程的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本著和諧發展的理念,正確處理水利工程建設與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促使二者和諧發展。
第一、認真搞好水利建設流域綜合規劃,嚴格按客觀規律辦事
流域綜合規劃是規范各種流域開發行為的基本依據,流域開發不僅要考慮資源開發布局、規模、方式及開發時序等技術經濟問題,還要考慮流域和區域的生態保護建設需求。要從維護河流健康出發,認真制定流域長遠規劃,對水利工程進行科學選比,篩選各種工程建設方案,科學合理的布局水利工程并對流域規劃實施環境影響戰略評價。在項目決策前的規劃階段,就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流域開發目標體系中,明確劃定哪些河段為重點保護區不宜開發;哪些河段適宜合理開發,工程項目的選擇、建設和運營都要真正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
第二、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工程的各個環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