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生命科學的發展不僅影響到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中學生物課程的改革,從課程理念到課程內容,乃至課程實施的過程和方法,也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研究和反映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中學生物課程的影響,對面向21世紀的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代生物科學的發展及其在自然科學中的作用
當代生物科學在朝著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向縱深發展。在微觀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過程和現象;在宏觀方面,主要是生態學的研究,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正如鄒承魯院士《生物學走向21世紀》一文所言:當前凡是研究生命現象的學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進行本質規律的探討,這使分子生物學很快就滲入生物學的各個領域,改變了整個生物學的面貌;同時也對醫學和農業科學及其應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生物學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現在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學科,影響到生命科學的所有領域,即使生態學、古生物學和分類學也不例外。
現代科學的發展已表明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不再完全適合于科學的繼續發展。新的啟蒙運動的方法論特征很可能是以整體生成和經驗原則支起的方法論構架。而這樣的新科學啟蒙思想核心正適合在生命科學領域內成長和發展。”
二、生物科學的發展對課程理論的影響
科學源于哲學。科學不僅具有認識論價值,而且不斷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課程理論是人們在一定的觀念和思想方法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自然不可能擺脫科學的影響。
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科學的思想方法體系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課程理論的構建。在牛頓和笛卡兒的世界觀中,宇宙是機械性的封閉的宇宙,地球被視為巨大的機械系統中的一個齒輪,眾多行星被視為巨大機器中的齒輪組,其運動可以鐘表的精確來測量。“這些機械性隱喻不僅為現代科學——從外部力量推動的角度來考查——而且為我們稱之為‘可測量的’機械的與科學的課程奠定基礎。在這種機械性導向的課程中,目標是外在的,而且先于教學過程而確定;目標一旦設定,便要‘貫穿’整個課程。教師成為駕駛員(通常駕駛的是別人的車);學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為被驅動的物體。這種機械性隱喻阻礙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有關課程目標與規劃的有意義的交流。”這就使得課程學者難以理解杜威關于目標和目的來自于而非先于教學活動的觀念,使教學成為教導的、指導的。
隨著生物科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發展,近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發生動搖。生物是多層次的充滿非線性相互作用的自組織系統,同時也是開放的動態系統。作為學習主體的人,當然也具有生命系統的這種特性。因此課程的設計應當基于經驗的流動,而不是將學科、年級、教學計劃以粒子的形式出現,應當發展一種更具有互動性和轉變性的課程框架,構建一種鼓勵學生以更多的洞察和更深的層次反思其學習行為的課程。
總之,生物科學對課程(包括生物課程)理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處于日益彰顯的過程中。
綜上所述,生物科學在20世紀的迅猛發展,對中學生物課程從課程理論到具體內容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如何在我國中學生物課程改革中適當反映這些影響,使課程更加符合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需要,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本文只是在專家咨詢和文獻調查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粗淺的分析,提出了初步意見,僅供課程標準研制組參考。當然,學科特點及其發展只是課程設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而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更是值得課程設計者特別關注的,本文因課題任務所限,在此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