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生態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對于培養高素質的生態學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主要手段,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論文以西藏農牧學院生態學學的發展為模式,闡述了西藏農牧學院生態學專業應緊密結合當前生前西藏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開設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態學專業。并對教學實踐的認知程度和在教學實習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體會進行了研究,以期為西藏其它院校的教學改革提供基礎。
論文關鍵詞:生態學;教學; 實踐體系; 創新能力
生態學從1869年Heakel提出“Ecology”概念至今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生態學科也從一個研究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發展為當前的縱貫生物分子、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乃至全球,即兼顧微觀與宏觀不同研究尺度,橫跨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等不同領域,交叉性、滲透性和應用性兼備的綜合學科。
西藏高原生態地位獨特而又重要,不僅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十分敏感,而且對全球變化的影響作用巨大,西藏高原生態與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我國東部地區氣候變化和生態安全。同時西藏地處地緣政治熱點地區,其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生態與環境的退化、惡化可能成為國際反華勢力特別是達賴分裂集團從事分裂祖國活動的借口。可見,西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保護與建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考慮到西藏推進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保護與建設時需要大量的生態學專業人員,在此背景下,西藏農牧學院于2008年開設了生態學專業。筆者根據近年來教學科研實踐經驗,圍繞生態學基本理論的掌握和運用,探討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可行途徑,提出了我院生態學專業發展的應對策略,旨在為西藏農牧學院生態學專業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革新以及該學科建設提供參考。
一、生態學的發展
生態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它的發展大致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生態學,主要研究自然條件下的生態現象,分散在動物生態、植物生態、海洋生態、湖沼生態等不同領域,從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生態系統生態的不同層次描述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現象和規律,分析它們的成因并預測它們的變化。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是提出了生態位、食物網、能量金字塔、生態系統、演替等重要概念和理論。生態學的研究成果主要被用于自然保護和環境管理等少量實際事務。
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產生了人口、糧食、資源、環境、能源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生態學才開始被看作是能夠解決全球問題的有效工具。生態學家最早認識到全球環境危機問題并發出警告,但并未引起廣泛重視。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廣大公眾甚至政治領導人開始意識到“生態危機”、“環境危機”。這時,生態學才開始出現于公眾舞臺,成為公共政策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因而,生態學的現代階段,不僅繼續深入研究自然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而且還進入了對“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的研究階段[2]。
二、目前西藏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草地退化嚴重
1、退化草地特征
(1)草地生態系統群落結構破壞嚴重,建群種和優勢種大為減少,呈現單層化;(2)毒、害草種類增多,大量的棘豆、黃芪類毒草出現,而優質牧草顯著減少;(3)產草量下降;(4)草地土壤理化特性變差,退化草地區土壤出現沙質化現象。
2、草地退化面積在加大
西藏草地超載過牧,特別是冬春草場過載的問題非常突出。
3、草地退化帶來的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作用減弱
草地生態系統作為西藏高原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其服務功能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地位。隨著草地退化加劇,西藏高原草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作用正在減弱。
(二)土地沙化加劇
西藏風沙活動歷史悠久,特別是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壓力下,土地沙化已成為影響區域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生態問題之一。其特征有:類型多樣、分布面積大;多呈斑塊狀分布,且地域差異明顯;雅江中游河谷區沙化問題嚴重;具有高原干寒型特點和脆弱的生態學屬性。
(三)水土流失加重
雅江中游、藏東南和藏東“三江”流域區,廣大農牧民由于生活能源短缺導致森林、灌叢植被破壞的態勢迄今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致使這些地區水土流失有增無減。
(四)生物多樣性損失日趨突出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相輔相成。西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損失主要體現在:高原特有生態系統類型受到嚴重的破壞、高原特有物種和高原特有遺傳基因損失面臨嚴重的威脅。
(五)自然災害嚴重
西藏自然災害類型多,分布廣,是我國自然災害類型最多的省(區)之一。主要災害類型有:氣象災害、生物災害、地震災害和地質災害。這些災害發生多與西藏特殊的自然條件有關。但是由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經濟建設布局不合理而帶來災害發生頻率加大和災害損失加重等問題日趨突出,特別表現在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以旱災、沙塵、洪水為主的氣象災害以及以鼠害為主的生物災害等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尤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