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對新疆新一輪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前后畜牧業生產水平和農牧民生產方式的變化等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項目區用于畜牧業生產的設備數量逐年增長;畜種結構為大畜增長、小畜減少;良種畜逐年增加;舍飼以牛舍飼、羊半舍飼為主;生產性能肉牛產肉、羊產肉量量逐年提高、母牛個體產奶量產量增長較多、綿羊個體產毛量下降;畜牧業直接生產費用中增長最快的是外購飼料費、外購秸稈費。通過分析第二輪補獎政策實施后牧民生產變化及存在的問題,為更加合理科學實施政策及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 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北疆
新疆草原面積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并具有非常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結構,極為豐富的草地類型為新疆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物質基礎。然而,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為干擾,草原面積和植被覆蓋度不斷下降,退化、沙化、鹽堿化非常嚴重[1];另外,畜牧業生產方式粗放、牧區經濟發展落后、牧民收入普遍較低等,造成了新疆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和自治區相繼實施了一系列如退牧還草、畜牧業轉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等有效的政策措施,從2011年起,國家在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份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從2012年開始,這項政策的實施范圍擴大到13個草原省區,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牧區半牧區縣,中央財政預算150億元[2-3]。5年來中央累計投入草原生態補獎資金773.6億元。2011—2015年新疆第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簡稱“補獎政策”),2016年開始實施第二輪補獎政策,自2011年以來累計發放獎補資金169億元。總體上看,新疆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以來,在遏制草原退化、改善畜牧業生產條件、提高牧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國草原生態補償工作起步較晚,在政策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針對政策實施地的異質性,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草原生態補償體系。
祁曉慧等[4]研究補獎政策及肉羊價格波動雙重背景下的牧民收入變化;劉宇晨等[5]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對內蒙古草原補獎政策的實施進行研究,認為政策對不超載牧戶和不從事畜牧業的收入顯著提升,對畜牧業收入作用不顯著;王加亭等[6]通過對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牧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以來,牧戶家庭的牲畜變化、家庭的收支結構、生產生活等變化及對政策的滿意度進行分析,剖析政策后的問題并提出對策;楊春等[7]利用Logit 模型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山西和新疆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下牧戶的生產決策行為進行分析,草場面積、人工飼草地面積、能否籌集到擴大養殖所需資金、補獎標準對牧業生產規模具有顯著影響;溫都娜等[8]分析了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對農牧民生產生活的影響,并分析現存問題。關于補獎政策對牧民生產生活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對新疆牧民生產生活的影響未見相關報道。筆者通過對新疆實施補獎政策后2015、2018年畜牧業生產水平和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第二輪補獎政策實施后牧民生產生活變化及存在的問題,為科學合理地完善和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是昌吉州唯一的牧業縣,位于新疆天山東段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地處歐亞大陸腹部,屬于中溫帶干旱地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9]。木壘縣氣候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292.6 mm,蒸發勢2 181.4 mm,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征。根據木壘縣氣象站資料,年均氣溫5.1 ℃,1月均溫-18.0 ℃,7月均溫26.2 ℃,極端最低氣溫-31.7 ℃,極端最高氣溫36.9 ℃,≥10 ℃積溫為2 526.5 ℃,無霜期在143 d,年光照時間3 080.6 h,具有豐富的光熱資源。主風向為西北風,灌溉期平均風速3.1 m/s,最大風速15.0 m/s,最大積雪深度41.9 cm,最大凍土深度1.6 m。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轄3鎮9鄉60個行政村。全縣總戶數26 709萬戶,總人口86 759人,主要由哈薩克、漢、維吾爾、回、烏孜別克等14個民族組成,鄉鎮戶數17 412戶70 762人,其中牧業戶數5 282戶24 000人,鄉鎮勞動力41 108人。
全縣實施新一輪補獎政策一般性禁牧區面積21.807萬hm2,水源涵養區1 933.33 hm2,草畜平衡區面積109.615萬hm2。在新一輪補獎政策中,對一般性禁牧補助90元/hm2,水源涵養區750元/hm2,涉及到牧戶4 267,補助資金共1 980萬元;草畜平衡補助37.5元/hm2,涉及到牧戶5 359戶,補助資金共4 110.58萬元。與第一輪補獎政策相比,禁牧區增加了1 933.33 hm2的水源涵養區,涉及牧戶減少1.52%,禁牧補助資金增加9.09%;草畜平衡區面積增加835%,涉及戶數減少4.37%,補助資金增加80.59%。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2.1.1 牧民問卷調查。
選取木壘縣作為調查樣本區,調查牧戶家庭成員基本情況、畜牧業支出及收入、生活支出及收入、政策補貼情況。共采集2個鄉4個村44戶牧民生產生活樣本資料,于2018年9—10月對牧戶生產和生活的變化等內容進行了入戶調查,收集了自2015年以來草原補獎政策后畜牧業生產數據及牧戶信息。
2.1.2 數據收集。
收集木壘縣2015—2017年畜牧業報表和統計年鑒。
2.2 統計分析
用基本統計對入戶調查的數據、畜牧業報表、統計年鑒等數據進行分析,對比第二輪補獎政策實施后牧民的生產、生活的變化情況。
3 結果與分析
3.1 牧戶基本情況
木壘縣牧區人口年齡主要集中在18~40歲,占39.67%,其次是41~65歲,占29.35%。其中從事放牧的牧戶主要集中在41~65歲。牧區牧民文化程度多為小學、初中文化水平,以哈薩克族為主。
3.2 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實施畜牧業產業發展的影響
3.2.1 生產條件和產業政策變化。
木壘縣草原畜牧業棚圈、貯草間、青貯窖、圍欄等基礎建設項目逐年增加,建設單價升高。生產設備主要以割草機、飲水設備、粉碎機、電機等為主。2015年后,生產設備的數量增長最多的是飲水設備,其次為粉碎機(圖1)。
3.2.2 生產結構和經營方式變化。
從畜種結構來看,木壘縣在2018年末存欄中大畜占11.73%,其中肉牛占0.73%,奶牛占5.25%,牦牛占0.00%,馬驢騾占5.44%,駱駝占031%;小畜占87.21%,其中綿羊占87.16%,山羊占0.06%。畜種結構與2015年相比大畜增長、小畜減少,但是以小畜為主,大畜以奶牛和馬的增長為主,肉牛變化不大(圖2)。
由圖3可知,木壘縣畜牧業養殖以小畜為主,其中主要養殖綿羊。2015年小畜46.58萬只,其中良種畜占2034%。2016年小畜48.61萬只,其中良種畜占21.52%。2017年小畜51.87萬只,其中良種畜占30.69%。2015—2017年良種畜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該縣逐年加大肉羊改良扶持力度,建立一批肉羊人工授精點,建成了多家規模肉羊良繁場、肉羊示范場,采取種畜引進、品種改良、胚胎移植等多項配套技術,多管齊下加快品種改良工作,并成功申報了“木壘羊肉”地理標識。
由圖4可知,木壘縣2015年大畜能繁母畜占4.06%,大畜以奶牛為主,占比3.47%;小畜能繁母畜占73.26%,以綿羊為主,占比64.10%。2016年大畜能繁母畜有所增加,占503%,其中奶牛占3.29%;小畜能繁母畜降低至70.00%,其中綿羊占61.59%。2017年大畜能繁母畜降低,占2.35%,其中黃牛占1.12%;小畜能繁母畜增加占76.81%,其中綿羊占73.17%。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補獎政策實施后,木壘縣完全舍飼比例占12.50%,半舍飼的比例分別占43.75%。整體來看,補獎政策實施后以半舍飼、舍飼時間占30%以上,通常以牛舍飼、羊半舍飼為主。
從牲畜出欄率變化看,木壘縣肉牛出欄率29.73%,奶牛出欄率19.40%,綿羊出欄率65.69%。
3.1.3 牲畜個體生產性能變化。
根據2015—2018年統計年鑒及畜牧業報表,項目區每頭肉牛產肉量逐年提高,平均173.53 kg;羊產肉量逐年提高,平均14.35 kg;母牛個體產奶量產量比2015年增長較多,平均3 488.90 kg;綿羊個體產毛量下降,平均2.11 kg。
3.1.4 牲畜生產成本變化。
入戶調查結果顯示,木壘縣外購飼料費、外購秸稈費分別為417 765、125 575元,占總支出比例分別為50.38%、15.14%(圖5)。與2015年相比,在畜牧業直接生產費用中,增長最快的費用也是外購飼料費、外購秸稈費。
推薦閱讀:申報畜牧師要符合什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