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生態環境保護論文發表了生態系統的改善和水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由于人類的一些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需要通過合理的措施來改善水資源,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可以使水體生態逐漸恢復,從而實現有效的環境保護效果,論文針對河道治理的應用重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論文,水生態修復,河道治理,水資源
1水生態修復
一個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具有水植物群落及水生動物,并且在水中還具有大量的原生動物及微生物等。水生態修復就是運用培養植物和栽培植物的方法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轉換,或者進行轉移降解,對水生物的生存環境進行改善,最終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水生態修復技術在國際上也有著不錯的應用空間,該項技術不僅治理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大量的研究經驗表明,治理河道中的水體,應當從污染源頭控制,同時,與水生態修復技術相結合,從本質上實現對河道的治理,使河道中的水體生態能夠得到恢復。
2水生態修復技術種類
2.1生物處理技術
主要通過人工方式完成相應的處理,通過合理的途徑最終獲取特定的微生物,通過對其利用,完成對特定污染物的降解,同時在該過程中要對微生物生長環境、品種、數量等各項內容進行控制,同時在培養過程中,通過人工曝氣等方法,加快對水體污染物、氨氮、有機氮等物質的處理。具體處理技術應當依據河道受到的實際污染程度、水流、流域面積等各項因素的綜合情況進行確定。
2.2修建生態岸坡
生態修復主要目的是對遭受到污染或破壞的環境進行修復,該操作必須要嚴格的依據自然規律進行,使河道中的食物鏈體系能夠得到恢復。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水利工程建設觀念發生了轉變,現代水利工程的建設理念是安全、生態。基于此,在設計河道岸坡,以及具體施工過程中,需要對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應用,在該過程中要合理的應用生態理念。例如,在河道修建過程中,依據實際情況放緩河坡,同時在河道近岸處種植植物,為了確保植物能夠健康生長,應當種植根系相對發達的植物,從而達到固結土壤的目的,提高坡岸的穩定性,避免大量的土壤被沖走,為水中的生物提供了相應的活動場所,從而實現保護對環境的有效保護。
2.3人工濕地處理技術
人工濕地原理就是對生態系統中的化學、生物、物理各方面的作用進行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對水體的凈化。這種濕地系統是在一定長寬比及地面具有一定坡度的洼地中,濕地中的填料床是由土壤和填料共同構成的,同時床體填料會存在的縫隙,這些縫隙為水流動提供了空。同時,也可以在床體的表面種植植物,考慮到生態問題,應當種植一些成活率高,并且具有較好處理能力的水性植物,實現對污水的科學處理。人工濕地特點如下:1)可以保持物種的多樣性不受破壞,同時能夠為水中生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2)實現對空氣濕度和溫度的調節。3)調節徑流,確保泥土含水量的合理性。4)降解水體中的各項污染物,凈化水體。5)美化環境。
3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
3.1植物種類的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植物種類,依據河道的具體情況,以及當地的氣候環境,選擇河道的植物種類,這對于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治理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有著重大意義。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的植物對土質的影響和選擇性存在較大差異性,因此在植物護岸選擇過程中,要考慮河道不同的水位情況,并且要結合當地氣候特點進行。
3.2修建多樣性河流
通過恢復河流的縱、橫向連通實現修建河流的多樣性,通過多種不同形態的河流,可以降低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質化。河流橫向連通的目的是為了使河流的曲折、多邊形態得到保持會得以恢復;河流縱向連續性,就是將河流修建為具有護坡地基主河槽的斷面狀態。用在護岸地段,則應當對透水岸防護結構進行合理應用,同時還應當增加對天然材料的應用。例如,木樁、亂石、柳樹等,有效避免河流護岸硬質化。
3.3應用實例
3.3.1工程概況某河道全長越8.6公里,其是一條骨干河道,對于該河道的功能定位是防汛除澇、生態水環境、水資源調度及航運。
3.3.2工程理念依據河道所在區域的水務規劃的具體要求情況來看,應當將人水和諧相處作為該河道處理的指導思想,從而在滿足防洪除澇、抗震等各項安全標準的基礎下,改善河流的生態環境。在進行河道平面布置過程中,考慮到河道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生態環境情況,摒棄了傳統河道采用的裁彎取直做法,使河道本身具有的蜿蜒、曲折等各項特點都能夠得到保持,這樣的處理方法使河道能夠有寬有窄,確保河道斷面多樣性不會受到破壞,整個河道的岸坡采用生態岸坡,對于河道的局部區域則進行濕地處理,從而使河道的多樣性得到改善與修復,最終構建一條生態型河道。
3.3.3河道特點河道平面布置:在原河道基礎上對河道進行適當拓寬,通過量、測可以發現,河面寬在28-58m不等,河道有寬有窄,并且線型種類多樣。生態護坡的應用:河道邊坡采用的為自然土坡,邊坡應當依據河道的實際寬度情況和河岸景觀綠化帶進行調節,為了確保河道坡面的生態型,選擇的石材要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同時可以將植物種植在空隙處,實現對水中有害物質的吸附與沉淀,同時也很好的抵抗了由于水位變動原因,對土坡造成的沖刷,水面上的土坡處種植的植物的生長速度較快,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人工濕地的布置:對沿線小支流進行利用,進行人工濕地布置,具體布置面積超過了48000平方米,在河道一定水位線上構建自然生態濕地小島,并且要在小島內擺放一些未經過人工處理的天然石頭,同時還要種植一些適合當地環境生長,并且具有景觀效果的水生植物,利用木橋將小島與陸地相連,形成水陸環繞景觀。
4結語
水生態修復技術是改善水資源質量及對水體進行修復的一項重要技術。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對該項技術進行合理應用,一方面可以為水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還能促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建立,促進水環境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開豐.生態修復技術在貴州省山區小型河道治理中的探討[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5,43(01):194-196.
[2]李朝暉,秦建橋.南方城市受污染河道的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現狀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4):8319-8322.
作者:陸體星 單位: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生態文化》(雙月刊)曾用刊名:(林業文壇)2000年創刊,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宣傳林業戰略地位與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