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基于金融抑制理論分析我國農業信貸制度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物科學時間:瀏覽:

  摘要:農業信貸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確規定設在農村的所有金融機構必須將一定比例的資金投放當地,同時通過利率控制、稅收優惠等條件為農村金融機構創造租金,從而引導更多的資金回流農村,投向農村經濟。

  關鍵詞:現代,農業,金融,抑制,農業信貸制度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但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陷入了“低生產率一低收入一低儲蓄、低資本積累一低生產率”的惡性循環。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增加資本積累是從“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的一條重要出路,通過對農業的投人進而增加資本積累對于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農業信貸資金已經成了農業投入的主要資金來源,然而,我國農村普遍存在著金融抑制現象,導致金融機構支農積極性不高,對農業投入嚴重不足。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破解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的關鍵在于構建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業信貸制度。因此,構建因國情制宜的農業信貸制度,破解農村金融抑制難題,已經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金融抑制殛其癥結

  (一)農業獲得貸款的支持低,農民貸款困難重重

  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大了對農業的信貸投入力度,農業信貸投入總量有了大幅增加,但投入不足問題依然嚴重。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GDP為209407億元,金融機構貸款總量與GDP之比1.07:1。而第一產業GDP為24700億元,金融機構貸款總量與GDP之比為0.49:1,即僅為全國每1元CDP獲得貸款水平的46%。雖然農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單位GDP所需貸款可能比二、三產業要低一些,但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單位農業GDP獲得貸款支持明顯偏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對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62個農戶的抽樣調查顯示,63%的農戶有借款需求,實際發生過借款行為的農戶占樣本的51%。在有過借款的農戶中,從親戚朋友中借款的占58%,從農村信用社借款的占37%。根據調查推算,目前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農戶能夠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支持。

  (二)農村金融機構支農供給不足

  盡管我國農村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涉農金融機構,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商業性金融機構越來越注重效益,而由于農業經濟發展滯后,支持農村經濟無利可圖,還可能帶來金融風險,因此,機構網點大量從縣域農村撤出,上收貸款權限,導致農業信貸資金日益萎縮;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惟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目前只承擔國有糧棉油流通環節的信貸業務,其他大量的政策性任務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地建設、農副產品加工龍頭 企業 信貸等業務并沒有開展起來,其支持農業發展名不副實;農村信用社發揮著金融支農主力軍的作用,但農信社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愈加嚴重的商業化傾向,影響了其支農的積極性,支農后勁不足??傮w來看,金融業支農供給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阻礙“三農”問題解決的重要因素。

  (三)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資金供求矛盾尖銳

  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和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體,也是農村資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農村地區的國有商業銀行基層機構撤并和職能調整后,所剩無幾的機構和網點幾乎成了單純吸收存款的機構,據統計,國有商業銀行每年在農村吸儲余額為2000億元至3000億元,很大部分通過上存凈流出農村;定位“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的郵政儲蓄,將吸收的資金統統上劃到地市級以上機構,然后轉存人民銀行獲得利息收入。資料表明,截至2006年12月末,全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6萬億元,其中各鄉鎮及所轄農村占50%以上,成了加劇農村資金外流的“罪魁禍首”之一;農村信用社在強調資金的集中使用,將吸收的農村資金上存到縣級以上機構的同時,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經濟利益的驅動,在信貸投放上也逐漸偏離農村經濟。目前,農信社每年投入農村的資金僅占其吸收存款總額的70%左右,而且這一比重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農村社會資金流失使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資金“反哺”的支持。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必然會加劇資金供求的矛盾:一方面,農業信貸資金需求旺盛,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呈現剛性增長的態勢;另一方面,資金外流嚴重,信貸資金流向、流量發生了新的變化。

  (四)農村信用社壟斷農業信貸市場,市場調配信貸資源的作用很難發揮

  農業信貸市場是促進農業信貸資源配置優化,增加農業信貸資源總量供給的重要途徑。然而,隨著商業性金融機構撤離農村,農村信用社逐漸確立了在農業信貸市場上的壟斷地位。面對近乎壟斷的農業信貸市場,農信社缺乏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的動力,支農積極性減弱,業務“非農化”傾向明顯,使得資金向收益相對較高的城鎮或非農部門流動,真正需要資金的農業和農村經濟難以得到貸款的支持,嚴重影響了市場對信貸資源的配置作用。

  (五)農業信貸管理機制不暢,信貸業務滯后

  農業生產具有“高風險性、分散性、波動性、周期性”等特點,要求農業信貸資金的投入應該與之相適應。然而,我國的信貸管理機制存在很多問題,抑制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為:一是嚴格的信貸管理體制和貸款責任追究制,影響對農業信貸的投入。一方面金融機構為了防范風險,對資金實行集約化管理,上收貸款權限,基層行授信權限受到嚴重限制;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對貸款發放普遍實行第一責任制風險管理和貸款終身追究制,在目前信貸激勵與風險約束不對等的情況下,導致信貸員“慎貸”、“惜貸”、“怕貸”思想嚴重,限制了農業信貸的有效投入。二是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額度偏小。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的發展,5千到1萬元的小額農貸授信額度遠遠不夠,資金供求矛盾較為突出。三是貸款利率偏高。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普遍上浮20%~100%不等,有的還“一浮到頂”,與農業生產收益率較低的現實相比,農民難以承受,也與國家的惠農政策相悖。四是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脫節。由于現代農業已打破傳統農業的春種秋收模式,向反季節、長周期發展,一些特色農業的生產周期延長,而目前農金部門仍采取傳統的農業貸款發放辦法,無論貸款種類、用途均實行1年內的貸款期限,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 規律 。五是農業貸款抵押擔保難。目前縣級擔保體系尚未健全和完善,部分縣市甚至還沒有一家擔保公司,且涉農業務稀缺,大部分農村中小民營企業和種養業農民因缺少擔保而被拒之于貸款門檻以外,擔保抵押物缺失已經成為農民貸款難的突出問題。

  二、農業信貸制度效用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是一種生產力,有效的制度安排會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制度一般具有提供激勵機制、降低不確定性、降低交易費用、為經濟提供服務、抑制人的機會主義等功能,其中激勵和約束是制度的核心功能?;廪r村金融抑制,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從根本上講還是要靠制度創新。農業信貸制度為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信貸資金投入提供了制度保障,其具體效用有以下幾點。

  (一)引導金融機構增加農業投入

  農業信貸制度一方面硬化了農業投入約束機制,使得農業信貸資金投入不受時間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擾和影響,能夠得到穩定和持續的供給;另一方面,利率控制、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作為農業信貸制度的重要措施將調動金融機構支農積極性,增加對現代農業的投入。

  (二)打破壟斷,有效發揮農業信貸市場的作用

  農業信貸市場的發展和完善需要制度建設。農業信貸制度的建立,將充分發揮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激勵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金融組織進入農業信貸市場,從而打破目前農村信用社壟斷農業信貸市場的局面,引導農業信貸市場競爭有序的發展。

  (三)增強風險管理,防范農業信貸風險

  農業信貸高風險的特性,不但抑制了金融機構信貸投入的積極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信貸作用的發揮。農業信貸制度的建立,將增強農業信貸風險管理的可控性,有效地防范農業信貸風險。

  (四)改善農業信貸管理體制和運作方式

  有效的農業信貸管理體制和運作方式應當能夠適應農村經濟對信貸資金的需求。農業信貸制度針對農業信貸業務中存在的信貸結構不合理、信貸額度偏低、信貸期限不符合農業生產周期、信貸抵押擔保難等問題,通過改進信貸方式、創新信貸品種、下放貸款權限、降低貸款門檻等措施,為完善農業信貸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合水县| 介休市| 东丽区| 左云县| 滨州市| 德格县| 邢台县| 博白县| 葵青区| 弥勒县| 合肥市| 盐山县| 尼勒克县| 棋牌| 武穴市| 乐亭县| 合川市| 拜城县| 慈利县| 东丰县| 浦东新区| 木兰县| 隆化县| 乌鲁木齐县| 博罗县| 溧水县| 峨边| 皋兰县| 伽师县| 山东省| 银川市| 会东县| 鸡泽县| 昌江| 楚雄市| 南岸区| 凭祥市| 望都县| 博爱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