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地震期刊投稿要求?
地震時自然現象就在前天我國唐山又發生了一次地震,地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地震的危害有哪些,通過你對地震的研究我們來預防地震的在次發生,有關地震論文來中國地震雜志上投稿的格式要求有哪些呢?在此小編做了以下介紹:
首先《中國地震》1997年被中宣部、科技部和新聞出版署評為“全國優秀期刊”。其內容主要反映地震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地質學、地震工程學、地震預測、減災等諸多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研究成果。望廣大讀者踴躍訂閱。是由中國地震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多年來一直被收錄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刊”。目前雜志主要刊載地震學、地磁學、地電學、重力學、地球物理觀測技術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地震儀器設計原理;實驗方法;地震臺網布局;臺站儀器標定;臺站技術革新;計算機數據處理方法和各種技術在地震學、地磁學中的應用。
通過這些方面我們知道了此雜志的征收內容和方向,我們就要按照期刊的征收內容方向來創作論文。同時也要知道有關期刊的投稿時注意的方面有:
格式必備與順序:標題、作者、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或參考文獻。篇幅以2200-8800字為宜。2200字左右為1個版面。.內容上要立意新穎,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證嚴密,語言精煉,資料可靠,能及時反映所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為歡迎有新觀點、新方法、新視角的稿件和專家稿件等等。
有關地震監測的方法有:
地震監測是指在地震來臨之前,對地震活動、地震前兆異常的監視、測量。目前地震監測主要有幾種劃分方法,一種是專業與群眾之分,指專業的地震臺站和一些群測點,前者主要用監測儀器,如水位儀、地震儀、電磁波測量儀等,用來監測地震微觀前兆信息;后者則主要靠淺水井、水溫、動植物活動異常等手段,來觀察地震前的宏觀異常現象。
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由建國初期的科學行為,逐步向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數字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30年前國家地震局成立初期,我國的地震監測能力還很有限,到1966年邢臺地震時,我國僅有24個測震臺組成全國地震基本臺網,8個地磁臺組成全國地磁基本臺網。30年后的今天,中國地震局在全國建立了415個專業地震臺站、20余個包含近300個站(點)的遙測地震臺網、560余個地方、企業觀測站(點),1200余部短波、超短波電臺組成的地震數據信息通信網絡。
按觀測類別分,專業臺站(點)中:測震有近600個站(點)800套儀器,強震觀測臺(點)240個,形變有160個站(點)297套儀器,電磁有近150余個站(點)280余套儀器,地下流體有近110個站(點)200套儀器;地方、企業臺站(點)中:測震有近220個站(點)250余套儀器,形變有60余個站(點)65套儀器,電磁有120余個站(點)125套儀器,地下流體有300余個站(點)313套儀器。直到70年代末,我國的地震監測能力在部分重點危險區基本達到監測6級以上地震的能力。目前我國地震監測臺網具有監測ML≥2.5級地震能力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2略強,1/4左右的面積具有監測ML≥3.0級地震的能力,另有近1/4的面積(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具有監測ML≥4.0-5.0級以上震級地震的能力。全國的監控能力可達ML≥4.0級地震,東部重要省會城市及其附近具有監測ML≥1.5-2.0級地震的能力,首都圈地區具有監測ML≥1.0-1.5級地震的能力。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