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川中丘陵區退耕還林工程已實施多年,生態和經濟效益逐步顯現,利用植被覆蓋度分析方法對南充市的植被覆蓋度進行了原因分析,結果發現:退耕還林和溫度與降水變化是南充市植被覆蓋變化的主要原因。南充市植被覆蓋度低、較低、中等這三類的面積大量轉換為植被覆蓋度高和較高,較高植被覆蓋度區域的面積則大量向高植被度的類型轉換,這說明隨著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我國植被生態環境恢復狀況也越來越好。
關鍵詞:南充市;退耕還林;植被覆蓋度;分級
1 引言
伴隨著水土的嚴重流失和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現象提出退耕還林政策,是極度符合我國當時的基本國情的。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減緩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它的主要內容是有計劃有組織的提倡農民將耕地改為植被,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合理的種植樹木改造森林;它的主要方法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為將荒山荒地開墾出來,然后種植樹木:其二是將坡耕地改造為林地。作為西部開發的一項重要措施,退耕還林后取得的成果是極為顯著的。當然,國家也為農民提供了相應的補償,主要補償物是糧食。
植被覆蓋率通常是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積與該地域面積之比,也指森林面積(國家規定在計算森林覆蓋率時,森林面積包括灌木林面積、農田、林網樹占地面積以及四旁樹木的覆蓋面積的總和)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數表示。森林覆蓋率,亦稱森林覆被率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總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森林種植情況以及植被生長情況·是調查該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對該地區的林業發展方向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向作用。本文以南充市為例,通過對比退耕還林前和退耕還林后的兩個階段不同的生態情況來揭示南充市區域尺度植被覆蓋情況,同時對長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2研究區概況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緯30°35'~31°51'、東經105°27'~106°58'之間。南北跨度165 km,東西跨度143 km,東鄰達州,南連廣安,西與遂寧、綿陽市接壤,北與廣元市、巴中市毗鄰,總面積12479 km2。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在地質構造、地貌及氣候的綜合作用下,南充市地表水系較為發達,屬于嘉陵江流域;溪河眾多,長度在10 km以上的河流約100條,流域面積在100 km2以上河流約20條。南充地勢從北向南傾斜,海拔在256~888.8 m之間。地貌類型以丘陵為豐,高丘低山、中丘中谷、低丘帶壩類型大體各占1/13.全市地貌類型分為北部低山區和南部丘陵區兩大類。
3植被覆蓋度分析
3.1植被指數
植被指數( Vegetation Index),又稱光譜植被指數,是航天遙感應用于對地觀測而提出的專業術語,是指由遙感傳感器獲取的多光譜數據,經線性和非線性組合而構成的對植被有一定指示意義的各種數值。植被指數是根據植被反射波段的特性計算出來的反映地表植被生長狀況、覆蓋情況、生物量和植被種植特征的間接指標。
3.1.1 歸一化植被指數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歸一化植被指數,義稱標準化植被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NIR為近紅外波段,R為紅波段。
NDVI在使用遙感圖像進行植被研究以及植物物候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它是植物生長狀態以及植被空間分布密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與植被分布密度呈線性相關。植被指數NDVI是單位像元內的植被類型、覆蓋形態、生長狀況等的綜合反映,其大小取決于植被覆蓋度fc(水平密度)和葉面積指數(LAI:LeafArea Index)(垂直密度)等要素,選擇NDVI這一植被指數既可以部分消除由天氣變化、傾斜、觀測姿態所造成的誤差,又較好地反映了地表綠色植被的分布情況。
3.1.2
NDVI計算植被覆蓋率
將歸一化植被指數公式進行變換,最得到以像元分解法建立的植被覆蓋度模型,即:
其中fc表示植被覆蓋度,NDVIsoi1為裸土或無植被覆蓋區域的NDVI值,即無植被像元的NDVI值;而IDVIveg則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蓋的像元的NDVI值,即純植被像元的NDVI值。NDVIsoi1理論上是不隨時間改變的,對于大多數類型的裸地表面接近零。但由于大氣影響地表濕度條件的改變,NDVIsoi1會隨著時間而變化。
3.2植被覆蓋度分類定級
為了準確且清晰的區分植被覆蓋的高低,需要對植被覆蓋度進行分類定級。按照2008年國家水利部頒發的《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 - 2007》中植被覆蓋度分級理論,把植被覆蓋度分為五級,由高到低分別是高植被覆蓋度、較高植被覆蓋度、中等植被覆蓋度、較低植被覆蓋度和低植被覆蓋度。
4植被覆蓋面積變化原因分析
4.1退耕還林的影響
2000年到2015年這15年內·南充市耕地面積減少了4. 43×104 hm2,其中約有2. 06×104hm2耕地面積轉換成了林地面積,使得林地面積比2000年同比增加了5. 59%;而約有面積為1.87×104hm2耕地轉換成了草地,使得草地面積比2000年同比增加了6. 33%。這說明退耕還林是南充市植被覆蓋度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
4.2溫度及降雨量的影響
由于植被生長強烈依賴于溫度,并且極為敏感。所以溫度的變化對植被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樣的,植被主要依靠土壤中富含的大氣降水來獲得水分,故結合南充市近幾年來的溫度變化和降雨量變化的情況,來對植被覆蓋度的變化進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5結論
(1)通過對南充市的植被覆蓋度的分析,可以發現該地區的水土保持牛態修復在退耕還林這一工程舉措的幫助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高植被覆蓋級大幅度增加,而低植被覆蓋級有明顯下降趨勢。同時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充分發揮了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在短短幾年中實現了大面積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態恢復,基本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植被覆蓋度趨向于高級也進一步說明退耕還林后林地與草地增多了的這一事實,與土地利用覆蓋面積變化的結果相符合。
(2)植被依賴于自然環境中的各個不同的因素,例如土壤、氣候、雨水等,易隨著外界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它能代表綠洲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美國植物生態學家克勒門認為,每一個植物或群落可以判斷它們生長其中的尺度。所以,對南充市的植被覆蓋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來看,退耕還林對南充市的生態環境具有極大的改善作用,可以適度的保持下去。但要注意南充市多為丘陵地區,在進行退耕還林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它原有的立體農業模式。
推薦閱讀:浙江林學院學報是中國林業類和綜合性農業科學類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報道林學基礎學科、森林培育學、森林經理學、經濟林學、林業工程、森林保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