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史
![]() |
期刊名稱: | 中國農史 |
期刊級別: | 核心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32-1061/S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0-4459 | |
期刊周期: | 雙月刊 | |
主管單位: | 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 | |
主辦單位: | 中國農業歷史學會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中國農史》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中國農史》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中國農史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國農史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中國農史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農史》主辦單位:中國農業歷史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出刊周期:雙月刊出版地:江蘇省南京市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16開創刊時間:1981年國際標準刊號:1000-4459國內統一刊號:32-1061/S復合影響因子:0.540綜合影響因子:0.389
• 期刊欄目:農業科技史、農業經濟史、農業社會史、農業典撰與文化、生態環境史、中外農業文化交流、農學思想史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維普期刊收錄期刊收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
中國知網收錄期刊收錄、萬方數據收錄期刊收錄
• 辦刊宗旨:《中國農史》反映了我國農史學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農業史學理論、農業歷史研究論文、農業歷史文獻資料和農業史學著作評論等。
• 《中國農史》最近論文投稿目錄表:
論稻作萌生與成熟的時空問題…………………………………………郭靜云 郭立新
由三楊莊遺址中的農田遺跡看商周及其以前農耕方式的演變………………………………張強
蔓菁早期栽培史再考——兼與余欣教授商榷………………………………龔珍
十三世紀蒙古族的養馬知識初探………………………………圖力古日
宋代兩浙地區物資轉輸地理格局初探………………………………張勇 李建軍
明清時期移民與貴州水稻種植的推廣………………………………李景壽
試析膠東抗日根據地的貨幣斗爭………………………………楊煥鵬
中世紀英國鄉村市場經濟貨幣化初探………………………………崔洪健
清陜蒙黑界地的范圍研究………………………………吳承忠 韓光輝 舒時光
農業論文發表:如何加強農業生態管理制度的發展模式
摘要:隨著同位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研究者開始了對生育期內植物—土壤體系中碳分配的量化研究,定量化評價根際沉積對土壤碳儲量的相對貢獻。比如,Li-ang等通過13C穩定同位素培養試驗研究了玉米根際沉積碳在土壤碳庫中的分配,認為水溶性有機碳(DOC)和MBC是“新碳”的主要去向。而Yevdokimov等的研究表明燕麥根際沉積碳的主要去向為MBC、呼吸碳和SOC,而土壤DOC并不主要來源于“新碳”。何敏毅等應用13C示蹤技術研究表明,玉米在其生育期內輸入到地下的總碳量為4.6t•hm-2,其中42%存在于根系中,7%轉化為土壤有機碳,剩下的41%通過根際呼吸進入大氣。不同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由于不同學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作物及土壤類型不同造成。
關鍵詞:農田制度,生態系統,農業科技
農田系統是半開放的人工系統,進入土壤的新鮮有機物質包括自然歸還的植物殘體和根系分泌物、人為歸還的有機肥等,而系統碳輸入是影響土壤有機碳動態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機質、土壤養分轉化和循環的動力,是土壤有機質轉化的執行者。外源有機質(“新碳”)進入礦質土壤基質后,發生由微生物介導的物理–化學–微生物的轉化過程。“新碳”輸入土壤,經土壤微生物作用轉化為有機質,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及其組分的變化,或轉化為CO2和CH4等氣體返回大氣。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結合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技術(PLFA/DNA/RNA-SIP)能夠定量化“新碳”在土壤碳庫中的轉化動態及其對土壤碳儲量的相對貢獻,闡明微生物種群結構與“新碳”轉化及穩定性之間的關系。Lu等用13CO2對水稻進行脈沖標記,通過13C-PLFA圖譜分析發現,不同根際微生物對植物光合作用產物有不同的吸收特征,證明了水稻根際微生物種群與植物光合作用密切相關。進一步對土壤13C-DNA進行分析,發現水稻ClusterIArchaea類群的核糖體RNA中含有13C,表明此類細菌可能在由植物碳源產生甲烷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