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當今,以智能媒體與未來影像為代表的新興傳播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智能技術極大地改變著國際傳播流程及模式,為對外傳播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全新的契機與可能性。本文著眼于當下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虛擬現實技術蓬勃發展之大背景,著重關注中國軟實力之打造、國家形象之建立以及國際傳播機制之革新,嘗試探究新技術語境下的國際傳播創新范式,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樹立富有正能量的中國形象找尋合理有效的新路徑。
關鍵詞:國際傳播 智能媒體 未來影像
作為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國家,中國正著眼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但在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中國面臨著國際話語權部分缺失、國際傳播能力時見勢微的困境。以智能媒體和未來影像為代表的傳播技術的興起,為突破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徑。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國國際傳播“硬件”整體發展狀況良好,但“軟件”(傳播內容與傳播效果)仍有待加強。因此,在不斷提升中國經濟硬實力的同時,當代中國形象以及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的呈現與傳遞同樣處于國家發展規劃的重要位置。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對社會整體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生產消費形態、組織結構、社會以及國家關系網絡也隨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在傳統媒介語境下,國際傳播機制的運行需要堅實的資本和資源作為支撐,成本與門檻較高,因此主要依靠國家主體進行。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虛擬網絡與各行各業的緊密聯動,國際傳播的主客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無論組織或個人都可以作為國際傳播主體,以社交媒體為載體的網民用戶甚至成為國際傳播的“新興力量”。以智能媒體與未來影像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應用與發展,進一步為國際傳播的創新帶來了關鍵的契機。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出現則革新了傳統的國際傳播范式,無論是傳播內容的生產環節還是用戶投放環節均發生了極大改變,不僅提升了傳播效率,更加深了傳播的靶向性和有效性。與此同時,VR、AR、M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涌現,更是為國際傳播提供了全新的傳播路徑,派生或重塑出截然不同的國際傳播媒介新樣態。
二、智能媒體與未來影像概念界定
對“智能媒體”概念之界定,學術界尚未形成公論。任錦鸞教授認為,“以用戶為中心,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的,媒體行業通過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媒體系統逐步具備類似于人類的感知能力、記憶和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自適應能力和行為決策能力,而媒體智能化的成果就是智能媒體”。由此可見,智能媒體不僅達成了對人類能力的模擬,還實現了能力的加強與延展,進而通過對用戶需求的分析和滿足提升用戶體驗與傳播效果。
未來影像是基于VR、AR、MR、全息投影等技術手段打造的具有沉浸感、在場感及互動感的傳播媒介。以VR(Vitual Reality)虛擬現實為例,該技術利用頭顯等設備,基于耳后前庭視覺聽覺生理系統的調動與控制,通過數字影像技術模擬出甚至創建出一個與現實世界無比接近的虛擬仿真系統,進而為用戶帶來逼真的沉浸式體驗。未來影像技術不僅在工業制造、醫療、航空航天等領域擔負著重要的角色,游戲、影視戲劇、舞臺展覽等貼近日常生活的文化活動中也有其活躍的身影。
由此可見,智能媒體和未來影像并非高屋建瓴,而是作為改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的存在,滲透于全球科技競爭與綜合國力提升等宏觀傳播范疇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智能媒體與未來影像增強國際傳播主體的靶向性
習近平同志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只有贏得“受眾”才能贏得輿論場,國際傳播也要遵循這個原則。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國際傳播機制內,傳播主體已然不局限于傳統的主流媒體,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新興傳播力量不斷涌現。
智能媒體的出現將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國際傳播場域中的用戶群體,增強國際傳播的靶向性。具體來說,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入場”不僅可以進行個體用戶畫像,還可以根據群體、組織及個人不同的興趣愛好、文化背景、經濟水平甚至是傳播習慣對用戶進行合理化、清晰化的標簽劃分。同時,隨著智能媒體不斷趨于個人化、擬人化和智慧化,深度學習技術使得機器更加聰明,單純的計算維度將升級為情感維度。通過對用戶行為習慣的拾取生成詳細的數據參照,有助于對能夠引發“共情效應”的話語和符號予以識別和抓取,對激發正向情緒效果及行為轉化的傳播規律予以把握。基于此,人工智能通過對用戶的大數據分析賦予國際傳播更多的情緒色彩與情感溫度,激發國際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傳遞與情感交流,從而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的輸出力與達到力,更深層次地豐富國際傳播體驗與效果。
四、智能媒體與未來影像減弱國際傳播的文化摩擦
在西方文化不斷滲透、價值觀不斷浸入所編織出的西方國際話語體系下,中國對外交流和國際傳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極大地影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工作,阻礙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創新意義和獨特魅力的宣傳和展現。在跨文化國際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需要對文化信息產品進行編碼與解碼,期間雙方的語言系統、思維邏輯、審美習慣等文化維度的差異,信息產品營銷方式的匹配性等問題都會對傳播效果產生巨大影響。文化間的區隔導致信息產品無法被其他地區的受眾理解、認同和接納,甚至產生截然相反的傳播效果,無疑是國際傳播失敗、文化產品價值下降的一個內在原因。
智能媒體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找到與傳播“對象國”匹配和接納度最高的“話語邏輯”與“敘事形式”,找到最具有“貼合性”的文化符號。利用人工智能的精確計算減少信息冗余,使用戶便捷、高效地獲取和理解國際傳播活動的核心內容,消解國際傳播中的文化折扣。此外,智能媒體還可以輕松應對不確定和非結構化語境,通過語言符號系統的高效轉化提升跨文化傳播效率。以人工智能翻譯為例,跨文化交流中俚語、專業詞匯的不足與缺失,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的理解障礙,都可以被人工智能通過結合語境、多語種的翻譯所解決。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翻譯技術為用戶在不同地域及場合中的即時性跨語言傳播提供了全新的解決辦法,滿足了不同主體在旅游、翻譯、商務等諸多跨國傳播實踐中的交流傳播需求,從語言和文化層面切實提升了國際傳播中的文化自洽度,減弱了文化摩擦,更好地促進民間對外交往。
推薦閱讀:智能媒體語境下城市形象的影像傳播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