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目前網絡平臺中的新管理建設有什么新的意義呢,如何來推動現在網絡科技的新技術呢?本文是一篇網絡論文。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時空被打破,建立了開放型的教學環境和評價環境。利用網絡高效、快速、便捷的特點,評價者能夠及時、有效、方便地通過網絡進行教學評價并實時獲得反饋,提高教學質量評價的準確度與評價效率,為社會網絡評教平臺的興起和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摘要:社會網絡評教平臺認為:“當大學公開高質量的學生評價結果時,教師將會在教學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獲得良好的教學聲譽。”[8]但是,教師之間的資質、學歷、能力等情況各不相同,在其領域所擅長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果采用同一種評價方式進行比較,可能會使某些教師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社會網絡,網絡平臺,網絡論文
一、社會網絡評教平臺:高校教學評價的新趨勢
1.社會網絡評教平臺的運作社會網絡評教平臺要求將高校教學評價的目的、指標、方法、過程、結果與反饋等完全公開,供評價者直接進行評價與查詢。首先,社會網絡評教平臺公開了高校的教學信息和評價指標。評價者通過各類社會網絡評教平臺提供的不同評價指標對教師教學進行公開評價。其次,社會網絡評教平臺公開了高校教學評價的過程。評價者通過郵箱等方式進行簡單注冊后,便可進入教學評價頁面自行進行相關評價。評價對象和評價內容均由評價者自由選擇,評價時間及評價地點等也由評價者自行決定,整個評價過程均公開透明在社會網絡平臺之中。最后,社會網絡評教平臺公開了教學評價的結果。所有評價者對于教師教學的各項評價分數及對課程或教師的意見、建議等評價結果,均以列表等形式逐條公開顯示在網站頁面中,供訪問者對該教師教學的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進行查詢。“公開化”成為社會網絡評教平臺的主要特點,從評價資格注冊、評價時間、評價地點、對象的選擇、教學評價過程的實施到教學評價結果的反饋等方面,均由評價者自行在網站上公開進行,整個教學評價過程具有公開性與透明性,不受高校及其他官方組織的操控與制約。
網絡論文:《網絡科技時代》,《網絡科技時代》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2.社會網絡評教平臺的緣起社會網絡評教平臺得到迅速發展,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傳統的校內教學評價限制了學生評價高校教學的權利。在傳統的校內教學評價中,學生進行的教學評價僅局限于管理部門所組織的紙筆評價或是網上評教系統評價,在規定的時間和規定的地點按照高校規定的教學評價指標做出分數或是等級評價。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意見全面、充分地反饋教師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及具體問題,無法充分表達自己在教學中的真實感受。二是高校內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吸引力不足,無法引起評價者興趣。高校內傳統的教學評價多為分數評價或是等級評價,方法較為單一,形式過于呆板,評價者缺乏積極評價教學質量的興趣。同時,傳統的教學評價多為學期末進行的終結性評價,學生沒有獲得及時的反饋,也無法感受到自己所提供的評價結果對于教師教學產生的影響,從而喪失了對官方組織的教學評價的信任。三是網絡的發展為評價者參與“公開化”的教學評價提供了技術支持。
3.社會網絡評教平臺的影響社會網絡評教平臺的出現,使原本隱藏在高校內部的教學評價結果公之于眾,公開了高校的教學實力和教師的教學情況,對高校教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公開在社會網絡評教平臺中的教學評價結果成為大學生選擇課程和教師的重要參考。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使用公開在社會網絡評教平臺中的教學信息和評價結果來規劃自己的課程表,查看所選課程的教師性格、授課風格等。例如,中國“學邦網”收錄了全國3000多所高校約100萬名大學教師的教學信息,為用戶提供優秀師資、課程推薦信息。2010年浙江大學361位錄取到人文科學實驗班的新生,大多是在“學邦網”上查看了各位教師的評價后再選擇班主任[1]。威廉姆斯學院的學生利用美國“評師網”的教學評價結果創辦課程選擇指南“Factrak”,以公開的高校教學評價結果幫助學生選擇課程,參與教學活動的決策[2]。社會網絡評教平臺中評價結果良好、受歡迎程度高的教師為更多的學生提供課程學習,不僅使得教師資源合理利用,也為學生更加積極參與高校管理、參與課程學習奠定了基礎。二是社會網絡評教平臺的出現對高校聲譽和大學排名產生了巨大影響。這類平臺為高校提供了一個“針對全國所有學校教師的統一評價方法”,使高校內部自行組織的教學評價演變為校際之間的教學評比,構建了統一的高校校際教學質量評比平臺[3]。社會網絡平臺通過引入市場中“競爭排名機制”的觀念,將公開的教學評價結果作為高校排名、教師排名的重要指標,促使高校之間形成競爭,并為高校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提供了方向:必須從教學入手,著力提升教學質量,獲得較高的教學評價結果,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和綜合排名。例如,明尼蘇達大學教務委員會(TheUniversi-tySenate)根據美國“評師網”中學生的評價結果反饋作出關于公共課程的改進,讓評價結果良好、受歡迎程度高的教師為更多的學生提供課程學習[4]。而福布斯大學排行榜將美國“評師網”的數據作為大學排名的一項重要指標,其權重占到了整個評價的17.5%[5]。于是,許多教學質量優異的高校脫穎而出,如美國的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College)因較高的教學評價分數、良好的教學氛圍以及學生對于學校和教師評價的滿意度高而擊敗一系列知名的研究型大學,于2009年、2010年、2011年連續三年位列福布斯大學排行榜榜首,并于2014年再次位居榜首。美國西點軍校(WestPoint)、波莫納學院(PomonaCollege)、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Col-lege)等高校也因此擊敗了美國一系列研究型大學獲得了福布斯大學排行榜較高的排名[6]。
二、高校教學質量是否具有可比性
1.不同高校之間教學質量是否可比社會網絡評教平臺實施的理念假設是,不同高校之間的教學質量可以進行比較。它搭建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平臺,通過同樣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對不同高校的教學質量進行比較,并以量化排名的方式在平臺中公開各高校教學質量的高低。然而,不同高校之間的實際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能否通過社會網絡評教平臺進行比較仍然存在爭議。部分學者認為,高校教學質量高低涉及宏觀、中觀及微觀等眾多復雜因素,不能僅用某一種簡單的評價方法評比出高校教學質量的高低優劣。各高校之間的層次高低不同、辦學水平和辦學條件不同、教學管理和師資力量不同,教學質量自然會有所不同。如果僅采取社會網絡評教平臺提供的某種單一方法進行教學質量評比,可能會使得層次高、資源足的高校更容易獲得較高的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導致教學評價結果失真,甚至產生扭曲事實的不公正現象。
2.不同學科之間教學質量是否可比社會網絡評教平臺認為,高校各學科的教學內容雖然不同,但是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具有同一性,因而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也可以通過同種評價方法進行測量。但由此而產生的爭議是: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質量能否相互比較?例如,德國的社會網絡評教平臺“我的教授網”(meinprof.com)要求學生采用網站提供的同一教學評價指標對所有學科的教學質量進行測量和比較,并未對不同學科的教學評價指標和方法進行分類。反對者認為,不同學科之間由于其課程性質、授課方式和難易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不能使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評價并比較出高低優劣。例如,基礎理論課側重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的學習與掌握,而專業課則要不斷吸收新知識、汲取新技術。兩類科目的授課目標、授課方式及評價標準都應該有所不同,因而需采用不同的教學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進行教學評價。當使用同一種評價方法、按照相同的評價指標對具有不同特點的不同學科進行教學質量評價時,容易迫使教師按照評價指標的要求進行教學,致使教學缺乏獨特性,從而導致“千科一面”的教學格局。
3.不同學歷、能力教師的教學質量是否可比每年年終,社會網絡評教平臺會根據公布在網站中的教學評價結果對全國高校教師進行排名,令教師通過同樣的評價指標與評價方法與其他教師進行多方面的同類對比。然而不同學歷、能力教師的教學質量是否具有可比性仍然存在爭議。例如,以美國“評師網”為代表的社會網絡評教平臺將不同學歷、能力的教師之教學質量進行同類比較,旨在幫助教師“衡量教學效果、提升教學積極性”,促進教師相互競爭、提高教學排名,從而提升教師的整體教學質量[7]。此外,當不同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科、教授不同的教學內容時,會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這正體現了教師教學的獨特性和原創性。如果將所有教師按照同一種教學評價方法進行評比,容易驅使部分教師為追求評價高分、尋求利益最大化而按照社會網絡評教平臺提供的評價指標要求進行教學,對教學的獨特性和原創性造成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