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雙月刊)創建于1955年12月,是北京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包括技術科學)綜合類學術性刊物。獲獎情況:1997年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1999年教育部“優秀自然科學學報一等獎”;1999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要刊登北京大學教師、研究生及海內外校友在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邊緣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及綜述性文章。由北京大學18個理科院、系、所的30名教授組成學報編委會,負責確立學報的辦刊宗旨及審定論文的學術質量。學報被國際權威檢索文獻數據庫CA,SA,MR,GR以及EI等收錄,是國內自然科學綜合類學科的核心期刊,在國內的被引用率、影響因子等在綜合類學術期刊中都名列前茅)。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雜志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述評、研究論文、研究簡報。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雜志榮譽
CA 化學文摘(美)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Pж(AJ) 文摘雜志(俄)SA 科學文摘(英)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文摘與引文數據庫文摘雜志知網收錄(中)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維普收錄(中)中科雙高期刊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投稿須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雜志社介紹
1.本刊所設欄目
1.1研究論文報道原創性的研究成果。要求數據完整、可靠,結論明確,篇幅不超過8頁(含圖表和參考文獻,下同)。正文前要有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6條中文關鍵詞,中圖分類號,與中文對應的英文題目、摘要和關鍵詞。英文稿要求同上,僅將中、英文對換。
1.2研究簡報簡要報道某一研究工作的主要結論或階段性成果。方法過程從簡,主要數據齊備,結論明確。篇幅不超過3頁。其余同“1.1”。
1.3述評概括和評論自然科學某一領域的國內外近期研究進展。評論研究現狀,著重于尚未解決的問題,分析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今后研究工作的思路。篇幅不超過10頁。其余同“1.1”。
1.4科技前沿介紹作者所在課題組的重大的創新性成果。篇幅不超過3頁。其余同“1.1”。
1.5專論根據作者本人或所在課題組的長期研究,對某一專題進行系統、詳盡的闡述。
2.文章書寫順序
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作者姓名;單位,城市,郵政編碼;中文摘要;關鍵詞;中圖分類號;英文標題;作者姓名拼音(姓前名后);作者單位的英文譯名,城市,郵編;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附錄;參考文獻。若論文受基金資助,請在文章首頁下角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注意:文中出現的量和單位要求符合國家標準(GB3100—3102)。
3.圖表的要求
3.1圖片放在正文相應位置。圖要精選,圖片必須清晰。若圖中有坐標,要求用符號注明坐標所表示的量(斜體),單位(正體)。圖號和圖題(中英文對照)放圖下。
3.2表格采用3線表,必要時可加輔助虛線。表號和表題(中英文對照)放在表上。表中參數標明量和單位(用符號)。若單位相同,可統一寫在表頂線上右側。若有表注,寫在表底線下左側。表中重復出現的文字,不可用“同前”“同左”等表示,必須全部重復寫出。
4.參考文獻書寫格式(據新國標GB/T7714—2005)
4.1期刊類文獻作者.論文名.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始-截止頁碼.
4.2專著類文獻作者.書名.版本(第一版不寫).出版城市:出版社,出版年份:起始-截止頁碼.
4.3論文集類文獻論文作者.論文題目//編者.論文集名:其他題名信息.出版城市(或者會議城市):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始-截止頁碼.
4.4學位論文類文獻作者.學位論文題名.城市:論文保存單位,年份.
4.5網絡文獻作者.題名[文獻類型標志/文獻載體標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注意:作者姓前名后,超過3名作者列前3名,后加“,等”;英文姓名,姓前名后,姓首字母大寫,名縮寫;文獻的項目要完整,各項的順序和標點要和格式要求一致;未公開發表的論文、報告不列入正式文獻,如有必要可在正文當頁下加注。英文文獻格式同上。參考文獻在正文中按出現順序用[1],[2]......在右上角標注,放在“參考文獻”中時,用[1],[2],...順序標注。
期刊收錄論文目錄:
基于社交網絡簽到數據的城市空間相互作用和節點吸引力研究賀澤亞;吳必虎;劉瑜 (862)
一種基于貝葉斯估計的地磁輔助慣性導航算法劉岳峰;鄭培晨 (873)
6種城市下墊面熱環境效應對比研究楊雅君;鄒振東;趙文利;邱國玉 (881)
不同熱解終溫和保留時間下污泥生物質炭孔隙結構特征湯斯奇;王經臣;Jaehac Ko (890)
生物淋洗法修復2,4-DNT-3-SA污染土壤張天宇;趙泉林;張振中;姜振明;蘇宏平;高學文;葉正芳 (899)
京滬高鐵對沿線城市間空間相互作用影響研究蔣華雄;孟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