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教育職稱論文發表了城市帶職業教育集團發展,職業教育集團為城市的經濟發展貢獻了人才,在各個院校之間組成相互教育團體,是一種新式的辦學模式,論文以皖江城市帶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為例,探討了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戰略。
【摘要】職業教育集團將具有資源稟賦相似性的主體結合在一起,實現主體之間資源的共享,在為承接產業轉移的皖江城市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人才貢獻。作為一種新的職業教育模式其發展必然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探索其中內在的機理無論對于教育模式本身還是對于宏觀的經濟發展都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價值。
【關鍵詞】教育職稱論文,皖江城市帶,職業教育集團,職業教育
在政府的意見指導下,皖江城市帶職業教育集團在發展中取得了較大的效果,其中到2010年就形成了10個職教集團,集團融合相關職業院校以及企業和行業協會,作為一種推進人才培養質量發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職業教育集團密切了學校、企業以及行業協會之間的聯系,共同利用資源優勢實現了對職業教育的縱深發展。借用這種教育模式,未來的職業教育將提高辦學的效益,加強院校之間資源的利用,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不竭的人才資源與智力支持。
1.職業教育集團的內涵及特點
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因為職業院校自身實力有限,為達到院校之間資源的共享,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優勢互補,進而組成相互教育團體。職業教育集團正是在這種求合作促發展的教育環境中誕生的,它主要是由職業教育發展實力較強的院校主動發起,由市場中的行業協會以及企業組織、相關院校共同組成一種新式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1]在職業教育集團中,院校之間在共同的培養目的下制定了具有集體性約束力的規章制度,在合作過程中由規范來引導集團內部各主體之間的行為。職業教育集團在發展中由于是以集團內部主體的自愿成立的,因此對發展的方向具有共識性的認知,能夠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確定共同的目標。同時在以職業教育集團的發起者為核心的合作中,盡管主體較多,主體發展模式多樣,但是合作進程中能夠實現相互的溝通,建立問題解決的機制。在集團內部沒有自上而下的權威性指導,而是以一種協商平等的態度來管理。皖江城市帶職業教育教育集團在組建的過程中政府在其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2]職業教育在發展中呈現的是碎片化的發展模式,發展的協同作用不強,同時在人才培養的質量不高,地區的人才優勢未能發揮出來,為了將地區的人才優勢發揮出來,政府出臺了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力推區域內的職業院校與行業組織實現合作,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搭建平臺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職業院校之間以及職業院校和行業間實現相互的合作,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跨地域模式,具有相關聯的職業院校在合作目標的驅動下實現合作。同時因為在合作中主要是以某種類型為其交集,因此類型較為單一,沒能突出職業教育發展的多元化特征,在對社會的對接上不能體現出復合性。[3]由于在合作中職教集團的聯結是以共識性的約定為基礎,在聯結上不具備強制性,由此帶來的是聯系不能夠常規化,在某些利益具有沖突性的環節中很容易導致集團成員之間的離散。
2.皖江城市帶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2.1集團內部協同度不高,整體性不強職業教育集團在發展中只有實現合作主體資源的優化整合,利用優勢互補才能實現降低發展成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效果,而在實踐中,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的主體主要是相互間的簡單合作,在資源的整合方面并未走向縱深階段。[4]因為職業教育集團在組建之時就是成員之間的自愿行為,在沒有形成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協議規定情況下,集團就缺乏具有強制性的管理機構,同時也不存在著能夠具有約束力的制度性規定。職業教育集團在一些具有共同性的行動計劃中因為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導致很難成功的運作。職業教育集團在初成立的過程中各項規定模糊性較強,邊界界定的不清晰,而且在發起時是在政府的政策意見等外界的環境因素影響而成的,因此成立過程中成員主觀意圖就存在差異性,對于整體性的目標很難達成一致。2.2職教集團發展模式較為單一,結構優化不明顯職教集團在發展中形成了以職業院校為核心主導的模式。而一個健全的職業教育集團應該是由多個主體主導,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多元的主體將能夠增加發展的多樣性,使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更加具有活力。當前單一的職教集團發展減少了其發展的可能性。職業院校主導職教集團不可避免的將職業院校的職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在某些領域行業中形成了扎堆的現象,而在另一些領域中則很少有職教集團的涉足,這就使得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同時在一些職教集團的分布中主要是來自一些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這就形成了職教集團的空間分布不均現象。以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目的的職教集團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顯然是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2.3校企合作程度不高,企業參與率低雖然在職教集團中校企之間實現了合作,但是在校企合作走向縱深的發展階段上還存在問題。在職教集團建立之初,校企間就是一種非契約性的合作,雙方并沒有明確的義務要完成某些教育工作。企業在發展中還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對于人才是缺乏足夠的動力進行開發培養。因此企業在對于集團內部的教育工作是缺乏參與的。校企合作主要表現在企業為學校提供一定的崗位實習以及提供相關的資源供應職業技術學校使用,在某些關鍵技術的開發以及相關的課程創建中還是缺乏。[5]一些職業技術院校在綜合實力上遠遠未能達到行業的領先水平,這也給要求較高的企業帶來選人用人的困難,所以在一些人才輸送環節中,校企之間是斷層的。2.4職教集團政策支持不強,創新動力不足職教集團是由政府的政策意向所引導的,但是在職教集團的深入發展中缺乏進一步指導其開展的政策。政策從宏觀上搭建了一個平臺,在操作上職教集團還是需要根據行業發展的規律來進行,因為在前期了解不足,缺乏共同長期利益,所以在合作后期的粘性就不是很強。同時在職教集團的發展中地區之間存在相互的模仿趨勢,也就是一個模式會被另一個職教集團進行復制,而這種復制導致了職教集團的創新性不足,在內部機制上缺乏動力改進自己的合作模式。職教集團的產生來自于政策導向,在維持中又是復制同一模式,這樣就會影響職教集團的未來發展。
3.皖江城市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策略與路徑
3.1加強職教集團內部交流,深化溝通職教集團內部在利益紐帶上還存在加強的必要,通過利益的輸送實現集團內部之間的合作。以職業院校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中,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應該建立一種溝通,在以人才培養為目的的職業院校中可以向企業定向培養人才,嚴格按照企業的要求來規范人才培養的方案以及人才培養的目標。[6]企業可以向這些定向培養的人才提供相關的資源和平臺,幫助人才的成長,盡快的適應企業發展現實。在職業教育集團內部中還存在著職業院校之間的合作,在這種溝通中,職業院校應該能夠實現合作,通過師資力量的共享實現優勢互補,滿足人才發展的需要。職業院校之間因為對課程的開設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在相關的課程中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實現在課程效果上的對比,實現相互的考核與學習,促進院校之間的聯系。3.2注重內涵建設,創新發展模式職業教育集團在發展中因為自身的發展模式單一導致在社會中的吸引力不足現象,特別是單一的模式給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帶來困難。在職業教育集團的未來發展中需要加快對自身的內涵建設,通過豐富內容,創新模式,實現對資源的不同種優化組合,最終要滿足于人才的開發與培養。創新發展模式需要結合本土的發展現狀,通過引進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推進本地區發展模式的改變,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契合社會發展的需要。3.3加強政策支持,探索自身建設機制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需要能夠從外界上給予支持,就政策而言可以為職業教育集團創造利好的環境,保證在發展的程序上合法性,透過政策的便利渠道可以實現教育培養與市場發展之間的對接,為人才培養尋找有利的市場需要。同時財政政策的支持也將給職業教育集團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改善自己的發展現狀。在自身的建設上,職業教育集團也要根據合作主體的共同意愿漸進性的改變,加強粘性,從組織結構以及組織文化上取得一致性的共識。
4.結語
在產業轉移的經濟發展趨勢下,探索產業之間分工的人才培養模式將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作為新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集團在發展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走向縱深的發展階段中仍然存在著問題,對于問題的解決需要不斷的探索,而適合市場發展需要的模式也將具有生命力,相信未來這種模式所散發出來的生命力將持續的為皖江城市帶經濟的發展續添輝煌。
【參考文獻】
[1]張苗,趙靜,張尹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對區域產業集聚的影響研究———以皖江城市帶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1):73-75.
[2]王似保,孫曉峰.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跨校整合優化路徑探索[J].江淮論壇,2016(02):54-55.
[3]劉寶.安徽省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34):31-32.
[4]付雯錚,劉輝.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省域發展現狀調查———基于四大經濟區域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2):47-48.
[5]胡進,趙向軍,蒯圣龍.職教集團體制機制構建初探———基于安徽省職教集團的分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5(03):89-90.
[6]儲誠煒,吳一鳴,譚維奇.職業教育聯盟框架構建和運行機制實踐探索與研究———以安慶市職業教育聯盟為例[J].職教論壇,2014(12):14-16.
作者:鄧靜芬 單位: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教育探索》是有黑龍江省教育研究院主管,黑龍江省教育學會主辦的一本全國中文教育類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