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名(篇名):題名力求恰當、簡潔、醒目,能反映文章的中心內容,除公知公用者外,盡量不用外文縮略語。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名不超過10個實詞。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
2.署名及工作單位:署名作者只限于參與研究課題設計、直接參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作出主要貢獻、參加論文撰寫并能對所有內容負責,同時對論文具有答辯能力的人員。署名作者超過2人(含2人)需注明通信作者,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為作者。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應附外籍作者親筆簽名同意在本刊發表的書面材料。作者單位名稱及郵政編碼注于首頁。集體署名的文章于文題下列署名單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須明確該文的主要責任者,在論文首頁注明通信作者姓名、單位、郵政編碼及電子信箱地址。如需注明協作組成員,于文末參考文獻前列出協作組成員的單位及姓名,原則上不建議標注同等貢獻,同一單位同一科室的作者不宜標注同等貢獻。確需標注時,須提供全體作者的貢獻聲明并簽字。
作者單位包括工作單位全稱(含科室名稱)、城市名及郵政編碼,作者單位不同時請用1、2、3…分別標注。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單位著錄信息應與中文完全一致,并在郵政編碼后加注國名,如“China”。為便于讀者聯系,需標注通信作者的電話號碼(含國際區號)及E-mail地址。
3.摘要:所有文章要求有摘要。指南、綜述類、臨床病例評析類文章應附描述性中英文摘要;論著、Meta分析、定性系統評價類文章應附結構式中英文摘要,按照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4部分撰寫。內容應具獨立性和自明性,具有與正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結果部分要求有具體數據、統計學顯著性檢驗的確切值、可信區間等實質內容。中文摘要不超過600字,英文摘要可詳細些,英文摘要置于中文摘要下方。
4.關鍵詞:根據文章所討論的主題內容標出2~5個關鍵詞, 中、英文關鍵詞應一致,各關鍵詞之間用“;”隔開。無中英文摘要的文章,關鍵詞排印在工作單位后、正文前。
5.中圖分類號: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標引論文分類號,根據論文所涉及的學科范疇標引1~3個中圖分類號。
6.腳注:在篇首頁用短橫線與正文分開,說明論文所受資助的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如:“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71565);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2011AA02A116)”。論文刊登后獲獎者,請及時聯系編輯部并附獲獎證書復印件。
7.正文
7.1 格式和層次結構:論著、研究報告、Meta分析、定量系統評價可按照前言、材料(資料)和方法、結果、討論4部分撰寫。各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同一級標題應反映同一層次的內容。
7.2 前言:簡要介紹立題的目的、歷史背景或理論依據、研究設想、意義。僅需提供與研究主題緊密相關的參考文獻,切忌寫成文獻綜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數據或結論。一般不宜超過250個漢字。
7.3 方法:扼要敘述研究對象的特征,主要實驗材料的來源、性質及數量,儀器設備(包括廠家、型號)等實驗條件。采用他人方法,引用文獻即可;詳述創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進之處。要求所有方法均可重復驗證。說明統計學方法、選擇依據及所使用統計學軟件的版本。研究對象為人時,應說明是否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是否獲得受試對象或其親屬的知情同意。
7.4 結果:按因果關系和邏輯順序在正文中客觀、真實、準確描述研究所得到的數據和觀察的現象。可用文字、圖和表表達,但三者不應重復。不展開論證,不引證他人資料。
7.5 討論:圍繞研究結果著重討論本文結果的意義,實事求是地評價其科學價值并與他人有關結果進行比較論證,探討尚無定論之處。客觀真實地解釋研究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切忌偏離研究主題,羅列大量資料或重述研究結果。
8.圖表:凡可用文字說明者,均不用圖表。每個圖或表只強調一個主題或要點,圖、表應具有自明性。每個圖表均應有圖題或表題,圖表題和圖表內文字、說明及注釋僅用中文。圖表序號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只有一個圖或一個表時,應標注為“圖1”或“表1”。
8.1 圖:圖不宜過大,雙欄不超過7.5 cm,通欄不超過15.5 cm。圖中文字、字母、數字和符號應清晰、勻整,大小以縮圖后清晰易辨為宜。黑白照片必須反差鮮明,大體照片應有圖內標記尺度,顯微照片須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圖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分辨率不低于300 dpi,經過剪切后應充分顯示關鍵部分。在圖注釋中標明圖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圖中箭頭標注應有文字說明。
8.2 表:表一律采用“三線表”,取消表中豎線。表內參數單位相同者,將單位置于表的右上方;各欄參數單位不同者,可將單位放于各相應欄目標題的數值旁。
9.醫藥學名詞: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各學科名詞為準。暫無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原詞或注釋,藥名(包括中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最新版本和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中草藥一律加注學名。中文藥物名稱須使用其通用名稱,不得使用商品名(第一次出現時在括號內注明商品名及生產產家)。英文藥物名稱采用國際非專利藥名。動植物學名應加注標準學名。注意斜體字。
10.縮略語:題名中一般不用縮略語,正文及摘要中的縮略語,應于首次出現處寫出中文全稱并在括號內給出英文全拼及縮略語。
11.簡化字及標點符號:簡化字按照國務院1986年10月15日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書寫,通常可參照《新華字典》。標點符號以國家標準GB/T15834-1995《標點符號用法》為準。除半字線連字號、長橫連字號分別占半格、一格,破折號、省略號不得斷開占兩格外,每個標點符號占一格。點號和標號的后一半不應出現在一行之首,標號的前一半不應出現在一行之末。
12.計量單位:按照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和2001年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貫徹國家標準GB 3100~3102-1993《量和單位》的規定,正確使用、書寫量和單位的名稱和符號,如濃度單位用mo1/L,不再用M;放射性活度單位要換算成Bq,不用Ci等。不再使用分子量dalton和kd,而用相對分子質量Mr。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不得多于一條,也不可混用斜線和負指數冪。不能錯把英文縮寫cpm、ppb、pphm、ppm、ppt、rpm等作為計量單位使用。血壓單位仍可使用mm Hg,但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與kPa(千帕斯卡)的換算系數。
13.統計學符號:按國家標準GB 3358-19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規定書寫。統計學符號用斜體,但有大小寫之分, 如t檢驗、n(樣本大小)、x(樣本的算術平均數)、s(標準差)、sx(標準誤)、r(相關系數)、x±s(均數±標準差)x±sx(均數±標準誤)等用英文小寫,F檢驗、P值、Q值、M(中位數)等用英文大寫,卡方檢驗和自由度分別用希文χ2和υ表示。
14.數字:凡可使用阿拉伯數字且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其使用規則如下:(1)計量和計數單位前的數字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2)多位數字不能拆開轉行;(3)小數點前后4位或多于4位,應分別向左或右每3位空1/4字距,不再用千分撇;(4)尾數“0”多的5位以上數字,可寫為以萬和億為單位的數。
14.1 時間: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間和時刻必須用阿拉伯數字。年份用四位數表示,不能簡寫,如1997年不能寫成97年;日期可采用全數字式寫法,如19990228或1999-02-18或19990218;時刻按GB/T 7408-94規定的寫法,如18時20分15秒,寫成18∶20∶15。
14.2 數值的修約:不能簡單地采用“四舍五入”,應執行國家標準GB 3101-93附錄B的規定,其簡明口訣是“4舍6入5看齊,5后有數進上去,尾數為0向左看,左數奇進偶舍棄”。
14.3 參數與偏差范圍:(1)數值范圍:5至10寫為5~10;5萬至10萬寫為5萬~10萬,不能寫成5~10萬;(2)百分數范圍:要用20%~30%,不能寫成20~30%;百分率偏差應寫成(80±5)%或80%±5%,不能寫成80±5%;百分數系列不可省略,如60%、70%、80%不能寫成60、70、80%;(3)有相同單位的量值范圍:1.5~2.5 mA不必寫成1.5 mA~2.5 mA;(4)偏差范圍:(30.5±6.2)歲,不能寫成30.5±6.2歲。
14.4 系列數值的單位:系列數值的單位相同時,中間數字的單位可省略, 如10、15、20 m1。
14.5 附帶長度單位的數值:每個數值后的單位不能省略, 如50 mm×80 mm×100 mm,不能寫成50×80×100 mm3。
14.6 分數:分數的分號用斜線表示,如2/3,數學公式例外。
14.7 檢驗結果構成比:統一用小數表示,不用百分數,如白細胞分類中的中性粒細胞占75%,應寫成0.75。
15.志謝:置于正文后,參考文獻前。對參加過部分工作的人員、承擔實驗工作的人員、提供工作方便的人員,以及給予指導、提供資助的個人團體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應征得志謝對象的書面同意。
16.作者貢獻聲明:置于正文后,參考文獻前。聲明所有所列作者對本文的具體貢獻。
17.利益沖突聲明:置于正文后,參考文獻前。聲明是否存在與本研究相關的利益沖突,包括經濟利益與非經濟利益沖突,如有需如實公開。
18.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按照引文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在正文引出處加方括號標注在句尾右上角,或標注在引文作者的右上角。
參考文獻僅限作者親自閱讀過的主要文獻,近3年的文獻應占30%以上。內部資料、鑒定資料、個人通信、報紙及未公開發表的文章不得作為參考文獻引用。文摘等二、三次文獻盡量不引用。作者需仔細核對所引參考文獻以保證各項內容準確無誤。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如下:
[期刊] 作者(3名及3名以內全部著錄;多于3名者僅著錄前3名,后加“等”或“et al”).題名[文獻類型標志]. 刊名,年,卷:起頁-止頁.
例:陳杰,謝永強,張宏圖,等. SARS尸檢的肺部病理改變[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3,25:360-362.
例:Peiris JS, Lai ST, Poon LL, et a1. Coronaviru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J]. Lancet, 2003,361:1319-1325.
[電子期刊] 作者(3名及3名以內全部著錄;多于3名者僅著錄前3名,后加“等”或“et al”).題名[文獻類型標志/文獻載體標志]. 刊名,年,卷:起頁-止頁. 獲取和訪問路徑.
例:Van Kerkhove MD, Asikainen T, Becker NG, et al. Studies needed to address public health challenges of the 2009 H1N1 influenza pandemic: insights from modeling[J]. PLoS Med, 2010,7: e1000275.http://www.plosmedicine.org/article/info%3Adoi% 2F10.1371%2Fjournal. pmed.1000275.
[專著] 作者. 書名[文獻類型標志]. 其他責任者(如翻譯者). 版本(第1版不著錄).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引文起頁-止頁.
例:吳冠云,方福德. 基因診斷技術及應用[M]. 北京: 北京醫科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2:155-167.
例:Willis R. Patho1ogy of tumors[M]. 4th ed. London: Batterrworths,1967:422-432.
[專著中析出文獻]析出文獻作者. 題名[文獻類型標志]// 專著主要作(編)者. 專著名. 版本(第1版不著錄).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析出文獻起頁-止頁.
例:郭俊淵. 膽道系統、肝臟、胰腺[M]//吳恩惠. 放射診斷學. 第2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2:175-191.
例:Stoff JS, Clive DM. Role of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tes in acute renal failure[M]// Brenner BM, Lazarus JM, eds. Acute renal failure. 2nd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1988:222-251.
目前欄目是:主題論文 綜述 指南與共識 論著 臨床研究與循證醫學 生長發育與主動健康 教學與科研 指南解讀 專家論壇 協和MDT 實施科學 疑難病與罕見病專欄 臨床實踐指南。
主管單位是:中國醫學科學院。
出版地:北京市
主編:趙玉沛
編委會成員:
主 編:趙玉沛 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
副主編(12人,以姓氏漢語拼音為序):
崔麗英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高志強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黃宇光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金征宇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荊志成 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劉大為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劉曉清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吳文銘 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
徐英春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張奉春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張抒揚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
朱朝暉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編 委(69人,以姓氏漢語拼音為序):
白春梅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蔡建芳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曹 瑋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曹 鈺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
陳 娟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陳麗萌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陳 蓉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陳秀凱 美國匹茲堡大學副教授
陳耀龍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循證醫學中心教授
崔立剛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教授
杜 斌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方向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
高勁松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高樹庚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
龔艷君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
顧小萍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教授
黃佳鵬 路易斯維爾大學教授
焦 洋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晉紅中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李乃適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李太生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李 巖 紐約州立大學副教授
廖 泉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劉 斌 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
劉 潔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劉曉紅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劉子文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龍 笑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龍 燕 北京友誼醫院教授
隆 云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婁 昕 解放軍總醫院教授
盧朝輝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呂 珂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馬 飛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
彭 江 解放軍總醫院教授
邱 玲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沈 敏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沈松杰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孫曉紅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孫雪峰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孫智晶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王煥玲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王 磊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
王良錄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王維斌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王小亭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吳志宏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夏 宇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肖 波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教授
謝 鋒 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
徐輝雄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
徐凱峰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徐 濤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
徐希奇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薛華丹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楊 紅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余可誼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郁 琦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曾小峰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張麗娜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教授
張太平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張玉石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鄭文潔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周 寧 人民衛生出版社科普雙創工作室副編審
朱華棟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朱惠娟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朱 蘭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朱以誠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莊俊玲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青年編委(41人,以姓氏漢語拼音為序):
邴鐘興 北京協和醫院主治醫師
陳躍鑫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鄧建華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董德鑫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韓顯林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胡曉敏 北京協和醫院助理研究員
黃 碩 北京協和醫院主治醫師
康 琳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李 驥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李 雷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李融融 北京協和醫院主治醫師
劉 鵬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馬麗娜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教授
馬明圣 北京協和醫院主治醫師
閔 寒 蘇州市立醫院副教授
彭俊雅 北京協和醫院助理研究員
申 樂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孫 昊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王 斐 北京協和醫院研究實習員
王 賀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王 立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王 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副教授
王 濤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王維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管藥師
吳 東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吳煥文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吳 南 北京協和醫院主治醫師
徐建威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副教授
徐 軍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陽洪波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楊 萌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俞楠澤 北京協和醫院主治醫師
袁 晶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曾 琳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教授
曾躍平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翟吉良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張 路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張 瀟 北京協和醫院主治醫師
趙久良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鄭 昕 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周小昀 北京協和醫院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