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征稿范圍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原刊名《繼電器》)屬技術類科技期刊,主要刊登涉及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專業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及技術改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等方面的論文。 如: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電力自動化及遠動技術、電力系統規劃、電力系統通信、電力市場、電能質量、智能電網的關鍵理論與技術、微電網技術、智能電動汽車充電與售電技術、智能電表和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新能源并網與調控技術(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電力系統低碳化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等。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雜志為了將更多高質量的文章和更為豐富的內容呈現給讀者,特面向國內外電力行業征集稿件,歡迎踴躍投稿。
2、主要欄目
理論分析,綜述,應用研究,設計開發,工程應用以及針對行業技術發展和熱點課題的特約專稿、專輯、專題等。
3、 稿件撰寫要求
(1) 總則
要求文字簡練、 語言流暢、論述嚴謹、重點突出。在不影響基本思想表述完整性的前提下,請盡量精煉語句、精簡圖表和公式、簡化推導和證明過程,宜將篇幅控制在 6000 字以內(包括圖表所占篇幅)。
(2) 題名
來稿均應有中英文題目,題名須文字精煉、寓意鮮明,盡量不使用外文縮寫詞。
(3) 作者和單位
作者姓名列于文題下。署名為第一的單位應是稿件報道研究的知識產權所屬單位。英文作者姓名(漢語拼音)應按國標《漢浯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拼寫。作者姓氏在前(全大寫),名字在后(首字母大寫),名字連寫;若多位作者且作者單位不同時,將姓名之間用逗號隔開,并在作者姓名右上角和作者單位名稱前加注序號;作者單位和所在省市名稱及郵政編碼要規范、統一。文末請附作者簡介,包含姓名、性別、出生年、學歷、職務職稱、當前研究課題及研究方向等。
(4) 摘要和關鍵詞
摘要:以300~400字為宜。重點包括4個要素,即研究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結果(Results)和結論(Conclusion)。目前存在的問題,針對該問題,提出何種方法。該方法詳細的研究過程,最后得到的結果結論。
英文摘要須與中文摘要對應,但應句型簡單,語句通暢,意義完整。摘要須用第三人稱撰寫。關鍵詞:根據全文描述,提取5~8詞語,用“;”分隔。摘要撰寫要求詳見本刊投稿指南。
(5) 正文
正文內容一般按引言、研究方法和分析、研究結果與結論。文中論述應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數據可靠、語言簡潔、行文流暢。
引言簡要綜述與本文課題有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闡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突出工作的創新點。內容包括:研究背景、作者的創新性、研究的應用前景。
文中和公式中字符(數字、希文、英文、羅馬字)的大小寫、上下標及上下標字母含義須明晰,明確區分上下角標的相對位置,表示向量及矩陣的字母請用黑斜體,表示變量的字母用斜體,其余用正體。文中所用技術名詞應前后一致。計量單位的名稱、符號一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中的規定使用,國家法定廢除的單位一律不可繼續使用,必須按現行標準進行換算。文中首次出現的不常用的專有名詞,須附英文或縮寫;公式須連續編號且準確無誤;名詞術語請參照全國科學技術名詞規定書寫。
文中圖表應少而精,插圖用 Microsoft Office Visio 軟件繪制(可用彩圖),插圖繪制要大小適宜、勻稱、清晰,盡量使用符號。圖、表隨文走,須放在正文中相應的位置,按出現先后順序編號;坐標圖應有標目,由物理量名稱、與物理量相應的符號和單位等三要素組成; 表格格式為三線表;照片須清晰;圖表、照片均須成比例,一般寬度不超過7 cm,需通欄排圖表寬度宜不超過16 cm。圖表中文字、變量、單位、數字要清晰,圖表應附中、英對照的圖名、表名,并注明物理量及其單位。
結論是對研究結果的概括性總結,內容包括:研究結果所提出原理的普遍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以及與先前發表過的結果的異同,也可以針對本文難于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議。
(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應從1開始按序在文中引用處標注。只列公開出版物,以便審編者、讀者查閱。中文參考文獻和圖書采用中、英文對照表述,其他外文請用英文表述,英文字體為小五Times New Roman。參考文獻代表了論文的研究起點,高水平的科技論文應有一定數量的參考文獻。參考文獻著錄格式詳見本刊投稿指南。
(7) 基金項目
在投稿的同時,請附言說明稿件涉及的科研項目概況、有關的背景資料和成果的主要創新點。凡屬國家、省部級以上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重點攻關課題項目的研究論文,本刊優先考慮。須在首頁腳注中注明基金的名稱和編號。
主管單位是:許昌開普電氣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版地:河南省許昌市
辦刊宗旨:關注學科發展,理論聯系實際,面向應用,為科研生產一線服務。
主編:羅安
編委會成員: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第七屆編輯委員會
主編:羅安
副主編:康重慶、文勁宇、畢天姝
主任委員:盧強、程時杰
委員 (以姓氏筆畫為序)
丁 磊 (山東大學,中國 濟南)
衛志農 (河海大學,中國 南京)
馬 靜 (華北電力大學,中國 北京)
王延峰 (鄭州輕工業大學,中國 鄭州)
王志新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上海)
王洪濤 (山東大學,中國 濟南)
王曉茹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 成都)
王維慶 (新疆大學,中國 烏魯木齊)
王 群 (國防科技大學,中國 長沙)
文勁宇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 武漢)
文明浩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 武漢)
尹項根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 武漢)
艾 芊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上海)
艾 欣 (華北電力大學,中國 北京)
葉 林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 北京)
帥智康 (湖南大學,中國 長沙)
畢天姝 (華北電力大學,中國 北京)
朱永利 (華北電力大學,中國 保定)
劉友波 (四川大學,中國 成都)
劉志剛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 成都)
劉明波 (華南理工大學,中國 廣州)
劉 健 (陜西電力科學研究院 中國 西安)
牟龍華 (同濟大學,中國 上海)
米 陽 (上海電力大學,中國 上海)
孫華東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中國 北京)
李衛星 (大連理工大學,中國 大連)
李鳳婷 (新疆大學,中國 烏魯木齊)
李生虎 (合肥工業大學,中國 合肥)
李華強 (四川大學,中國 成都)
李國杰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上海)
李建林 (北方工業大學,中國,北京)
李庚銀 (華北電力大學,中國 北京)
李 勇 (湖南大學,中國 長沙)
嚴 正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上海)
何正友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 成都)
肖先勇 (四川大學,中國 成都)
張沛超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上海)
張恒旭 (山東大學,中國 濟南)
張勇軍 (華南理工大學,中國 廣州)
張 濤 (三峽大學,中國 宜昌)
陳啟鑫 (清華大學,中國 北京)
陳 昊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中國 南京)
陳維榮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 成都)
宋國兵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 西安)
余貽鑫 (天津大學,中國 天津)
吳 峰 (河海大學,中國 南京)
邰能靈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上海)
楊 博 (昆明理工大學,中國 昆明)
周孝信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中國 北京)
周念成 (重慶大學,中國 重慶)
周逢權 (許繼集團,中國 許昌)
林順富 (上海電力大學,中國 上海)
林 濤 (武漢大學,中國 武漢)
和敬涵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 北京)
郝正航 (貴州大學,中國 貴州)
胡志堅 (武漢大學,中國 武漢)
胡林獻 (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 哈爾濱)
姜 濤 (東北電力大學,中國 吉林)
趙晉泉 (上海電力大學,中國 上海)
趙晉斌 (上海電力大學,中國 上海)
郭慶來 (清華大學,中國 北京)
郭創新 (浙江大學,中國 杭州)
徐青山 (東南大學,中國 南京)
徐殿國 (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 哈爾濱)
涂春鳴 (湖南大學,中國 長沙)
高厚磊 (山東大學,中國 濟南)
顧雪平 (華北電力大學,中國 保定)
賈清泉 (燕山大學,中國 秦皇島)
唐 巍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 北京)
梅生偉 (清華大學,中國 北京)
黃 純 (湖南大學,中國 長沙)
黃 琦 (成都理工大學,中國 成都)
康重慶 (清華大學,中國 北京)
謝開貴 (重慶大學,中國 重慶)
韓肖清 (太原理工大學,中國 太原)
彭建春 (深圳大學 中國 深圳)
曾祥君 (長沙理工大學 中國 長沙)
熊小伏 (重慶大學,中國 重慶)
蔡澤祥 (華南理工大學,中國 廣州)
黎燦兵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上海)
國際委員
Antonio CONEJO (Ohio State University, 美國 IEEE Fellow)
Chi Yung CHUNG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加拿大 IEEE Fellow)
Daniel KIRSCHE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國 IEEE Fellow)
Benjamin KROPOSKI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國 IEEE Fellow)
Seung-Jae LEE (University of Seoul, 韓國)
Pierluigi MANCARELLA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亞)
Vladimiro MIRANDA (University of Porto, 葡萄牙 IEEE Fellow)
Pierre PINSO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丹麥)
Mohammad SHAHIDEHPOUR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國 工程院院士)
Chanan SINGH (Texas A&M University, 美國 IEEE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