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設有綜述評述、研究快報、研究論文、科普專欄、技術交流等欄目。綜述評論類文章總結及綜述本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及最新進展,通常由編委邀請,未收到邀請但有意撰寫綜述類文章需提前與編委聯系,需具備較強前瞻性和指導性,篇幅8000-10000字(不含參考文獻)。研究快報類文章應具有更顯著的學術價值、時效性、并能引起廣泛關注,長度不超過5頁,優先發表。研究論文類文章是學報的主體,主要報道具有原創性的重要科研成果。科普專欄主要為真空相關技術的普及性介紹,促進科普傳播與交流。2022年新設技術交流版塊,主要面向真空行業工程師,交流真空設備設計、生產等環節中的經驗和技巧。
1. 論文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務必立論明確,論證嚴謹,數據可靠,文字精練。
2. 論文可以由中文或者英文撰寫,均需符合科研論文規范。文章寫作格式及規范要求,請參考“投稿中心”中的“論文模板”,包括中英文題目、摘要、作者單位、基金項目、縮略詞、符號、法定計量單位、插圖、表格及參考文獻等。
3. 投稿時需在系統中同時上傳投稿信,投稿信中應闡明論文的學術價值,包括科學創新,技術創新,或潛在應用等。同時推薦不少于兩名本領域非本單位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作為審稿人,請在信中注明推薦審稿人單位(包含學院信息)、職務(職稱)、研究領域及電子郵件信息。
4. 自2022年起,本刊全部采用彩色印刷,作者應避免使用灰度圖,建議使用彩圖,以免影響印刷效果。
5. 論文中使用他人成果,務必標明并在參考文獻中列出細目。
目前欄目是:綜述評述、研究快報、研究論文、科普專欄、技術交流。
編輯部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三街8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A樓2段306室。
創刊時間是:1981年。
編委會成員:
主 編 | 劉益春(東北師范大學) | ||
副主編 |
胡 征(南京大學) |
郇 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李 賞(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 |
田修波(哈爾濱工業大學) | 楊海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張余洋(中國科學院大學) | |
編 委 | (43名 以漢語拼音為序) | ||
柴 揚(香港理工大學) | 戴 慶(上海交通大學) | 鄧少芝(中山大學) | |
狄增峰(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 董海義(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董振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
段 煉(清華大學) | 馮進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 干蜀毅(合肥工業大學) | |
顧 寧(南京大學) | 顧長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郭建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
郭太良(福州大學) | 侯士敏(北京大學) | 江 穎(北京大學) | |
蔣友榮(浙江飛越機電有限公司) | 李得天(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 | 李爭顯(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 |
劉冰冰(吉林大學) | 劉 坤(東北大學) | 劉 雷(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
劉彭義(暨南大學) | 劉 琦(復旦大學) | 盧耀文(中國航天514所) | |
沈 健(復旦大學) | 孫立臣(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 | 汪愛英(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 |
王宏興(西安交通大學) | 王瓊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王曉冬(東北大學) | |
王業亮(北京理工大學) | 徐海陽(東北師范大學) | 楊慶喜(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 |
殷立新(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俞大鵬(南方科技大學) | 張建華(上海大學) | |
張建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張遠波(復旦大學) | 張 躍(北京科技大學) | |
張政軍(清華大學) | 趙崇凌(中國科學院沈陽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 周 鵬(復旦大學) | |
鄒 勃(吉林大學) |
獲得的榮譽:
1997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度資金資助
1999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專項資金贊助
2001年21卷第一期“特大型空間環境試驗設備的超高真空獲得技術..” (作者為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的黃本誠、劉國青、成致祥和張春元)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期刊第一屆優秀學術論文獎
2008年①“新型聲表面波器件中氧化鋅薄膜的研制”(2004年24卷,增刊7-14頁,通信作者為清華大學材料系的潘峰)獲得中國科協優秀論文二等獎 ②“用當代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分析航天器污染”(2006年26卷,第5期348-352頁,通信作者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陳旭和查良鎮)獲得中國科協優秀論文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