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以“雙十”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為基礎,針對中職學校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師資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雙師型”和“工匠之師”的內涵,提出了中職師資培養新模式,為中職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及其他專業的師資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匠之師;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雙師型;中等職業學校;師資培養
教師隊伍是支撐國家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大力提升職教師資質量是鞏固職教地位的手段之一[1]。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國家高層次人才隊伍應該由“國家工匠之師”來引領,大力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的素質,分層次建立技藝精湛、師德高尚的職教名師、職教骨干教師等專業人才隊伍。“工匠之師”是指除了具備“雙師型”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實踐技能,還要求具有較高的思想素質。在職業院校,教師的責任并不只是傳授知識,同時也肩負著培養“社會工匠”的重任,應是道德高尚、技術精湛、敢于創新的“工匠之師”。相較于“雙師型”教師概念,“工匠之師”為職教師資發展提出了更明確的方向[2]。
一、中職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工匠之師”培養的意義
2020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提出打造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2025年打造全球產業高質量發展典范。而對“雙十”產業集群深度分析發現,大多數的支柱及新興產業都是以工業機器人領域為基礎的高端制造業,工業機器人領域是“雙十”產業集群推進的動力源,因此,對工業機器人領域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十分迫切。工業機器人職業教育是培養工業機器人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載體[3],這也意味著推動中職學校工業機器人專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此外,教師是教育體系的根基[4],“工匠之師”的質量和數量“雙滿足”供給直接關系到中職學校工業機器人專業教育的水平。因此,中職學校精準培養應基于“工匠之師”的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培訓體系及激勵機制、師資考核評價標準新格局,在彼此之間搭建起“工匠之師”培養模式與“雙十”產業集群貫通的“橋梁”,促進職教各元素的有效銜接,是適應新時代“雙十”產業集群發展需求的重大舉措,如圖1所示。
二、中職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工匠之師”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水平尚存缺陷,師資源頭質量有待提升
目前,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不高,師資隊伍存在兩極分化現象。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需要教師具有對工業機器人的理論研究、實踐操作以及師范教學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需要懂教育、懂技術、懂學術的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教師[5]。現階段,珠三角地區中職學校對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教師的招聘條件一般是要求工科類碩士畢業或者有豐富企業經驗的工程師。雖然工科類的碩士生在技術以及學術方面都有很牢固的基礎,但是他們教學經驗不足,實操技能尚未達到實訓課所要求的程度;而對于富有技能經驗的企業工程師而言,他們的技術及實踐操作能力很強,但是普遍學歷不高,缺乏學術研究能力,并且他們的教學能力同樣欠缺,在教育教學能力方面與工科類碩士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因此,既能做好教學工作,又具備嫻熟的操作技能,還具有學術科研能力的“工匠之師”少之又少,教師的水平以及師資源頭質量有待提升。
(二)“工匠之師”隊伍的激勵機制及培訓體系建設落實不到位
現階段,中職教師依然存在不積極開展教學工作、不主動提升自己技能水平、不踴躍參加師資培訓的現象。歸根到底,主要是學校對于“工匠之師”隊伍的激勵機制及培訓體系的落實還不到位。一方面,中職教師的薪資主要與工作年限掛鉤,工齡較長的教師待遇較好,而新晉升職稱教師由于入職時間短,所以薪資也比較低,并且職稱晉升的競爭也較為激烈,導致一部分年輕教師失去了積極開展工作的動力。另一方面,中職學校的師資培訓體系還沒能做到與企業深度融合并建立長久的師資培訓基地,教師在培訓中沒能真正去接觸企業的一線生產作業和親身感受“工匠精神”;培訓內容也還沒做到與1+X證書體系的深度結合,難以對教師進行系統、完整的技能培訓。
(三)教師對職業素養的理解尚淺,缺乏對技術、教學的刻苦鉆研精神
教師對上級下達的素質、道德及專業指導文件缺乏深入學習,沒能及時做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依然安于現狀。另外,大多數教師更多地忙于職稱晉升,疲于應對各類檢查評比,無暇顧及對一些新技術進行學習與研究,對前沿技術技能的認知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變化。此外,部分年紀較大的教師教學管理手段沒能做到與時俱進,缺乏利用多媒體、移動網絡等手段提高課堂授課的趣味性及利用內網系統去管理學生資料、學生成績等信息的能力,其教學管理手段有待改進。
(四)“工匠之師”考核體系尚不完善,難以建立“工匠之師”評價標準
大部分中職學校沒有把“工匠之師”隊伍建設視作學校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缺乏科學的“工匠之師”考核認定標準,導致中職學校始終沒能培養出真正的“工匠之師”。在考核評價主體方面,工業機器人領域前沿的行業、企業、培訓機構等還沒能充分地參與其中,導致出現考核內容欠專業、評價主體單一等問題;對于“工匠之師”的考核評價還需要一個有說服力的專業主導方,而缺少主導方的領導,將難以形成完善的“工匠之師”考核評價體系。
三、中職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工匠之師”培養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工業機器人領域職教碩士“工匠之師”培養體系,提升師資源頭質量
以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機電學院為例。從2016年開始招收職業教育技術(加工制造)專業碩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工業機器人以及職業技術教育,目標是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學術科研、教育教學、實踐操作能力及工匠精神、道德素養,與中職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一脈相承,是真正意義上的“工匠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