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十九大報告中,正式從國家層面確立了供應鏈建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價值嗎,并對風險管控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尤其是其中的核心企業,更應該加強價格風險、供需風險和資金風險等方面的風險控制。本文從利益分配、信息共享、風險識別技術應用等方面入手,對新時代背景下的供應鏈風險管控策略研進行討論,希望對我國供應鏈建設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十九大;新時代;供應鏈風險;風險管控
早在2017年,黨中央就從戰略層面對現代供應鏈的重要性作出定位,并就如何建設現代供應鏈作出部署。供應鏈建設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而且也是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力量。與傳統供應鏈相比,新時代供應鏈具備的最顯著優點在于以新技術為推動力量,提升整體運作效率。然而,在提升運作效率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供應鏈風險控制問題。無論是從供給側改革出發,還是著眼于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均對供應鏈防范與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如何實施新時代供應鏈風險管控,本文從新時代供應鏈風險管控體系構建、完善供應鏈內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1構建新時代供應鏈風險管控組織,明確運行規則
在《企業法》中,明確規定企業應該建立風險防范制度。類似地,新時代供應鏈也應該從制度層面來重視風險管控,只有建立企業完善的新時代供應鏈風險管控體系,才能夠真正地實現風險管控的目標。
1.1成立專門的供應鏈風險管控組織
現代供應鏈風險管控是一項專業性的工作,其內容復雜且具有持續性。因此,需要有一個專門的組織或者機構來負責相關業務的實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供應鏈與普通企業不同,其風險管控組織與常規意義上的企業內部風控部門也不同,其設立規則應該是特殊的。比如,該組織是否能夠平衡供應鏈內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是否可以實現內部風險信息流通以及實施共同風險防范機制?尤其是,如何平衡核心企業、非核心企業之間的風險防范得失?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供應鏈風險管控組織才得以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來。
1.2明確供應鏈風險管控組織的運行規則
建立起專門的供應鏈風險防控組織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還應該構建其規范且明確的管控規則。首先,為了避免核心企業在風險管控中處于過于強勢的地位,而非核心企業則出現搭便車現象,應該由行業協會或者政府部門牽頭成立相關的風險管控機構,該機構的日程運作具有獨立性、超然性與規范性。其次,根據企業的規?;蛘吖蛦T人數作為基本的分配系數,同時根據不同企業對于供應鏈風險防范的貢獻制定獎勵系數,從而激勵不同的成員企業為供應鏈長期和整體風險的防范做出貢獻。最后,為了確保供應鏈風險防控組織的穩定運行,需要參與企業簽約長期合作協議,甚至可以成立地方性或者全國性的供應鏈法律、法規,對供應鏈風險防范相關事項作出具有約束力的規定。比如,非核心企業雖然在業務上依賴于核心企業,然而其發言權不容忽視,否則就不利于供應鏈整體的風險防控。
2完善供應鏈內信息共享,克服道德風險
2.1通過信息技術強化內部信息共享
信息傳遞順暢與否,直接決定了一個企業、一條供應鏈風險水平的高低。然而,從供應鏈實際運作情況來看,信息壁壘長期存在。即使是在信息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由于不同企業、不同部門之間的組織壁壘難以被攻克,信息壁壘也就得以持續。比如,某些非核心企業為了維持自身的相對優勢,避免被競爭對手發現自身弱點,便會將不利信息隱藏起來。這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就使得核心企業難以獲得完整、及時的風險信息。對此,要進一步發展信息技術,尤其是搭建供應鏈內統一使用的信息軟件。通過該軟件,上下游企業的信息被刻意修改、隱匿的可能性會得到較好控制。
2.2防范供應鏈道德風險
建立一個有效的信息傳遞渠道時,需要著手解決如下問題:(1)哪些信息需要傳遞?畢竟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有效的。(2)通過何種方式搜集與傳遞信息?(3)數據庫的構建如何確保能夠順暢的與上下游企業對接?(4)信息傳遞的層次應該怎么劃分,這主要是考慮到信息保密性,避免被供應鏈外部竊取。解決上述問題,不僅有助于供應鏈內部信息共享效率,還可以對道德風險加以控制。這是因為,供應鏈內的參與者在信息共享時也會考慮自身的收益、損失。如果信息共享對自身不利,就會產生惰性或者抗拒。長此以往,供應鏈內信息共享的目的就難以實現,內部參與者道德風險就會擴大,不利于供應鏈的高效健康運作。
3結語
既然國家戰略層面確認了供應鏈風險防控的重要性,那么我國各產業供應鏈建設必然會持續完善。本研究主要從制度以及信息共享渠道等方面進行討論,其目的在于將供應鏈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從而推動我國新時代供應鏈的發展,確保國內經濟健康運作的同時,提升我國各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存在與話語權。然而,也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新時代供應鏈風險防范體系是在實踐中建立的,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因此,后續研究應繼續探索相關策略的實施效果以及改善路徑。
參考文獻:
[1]林衛斌,蘇劍.供給側改革的性質及其實現方式[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1):4.
[2]劉穎.供應鏈金融大數據分布特征的分析與洞見[J].計算機科學,2019,046(002):1-10.
[3]劉永勝,陳娟.食品供應鏈安全風險的形成機理——基于行為經濟學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編輯部,2021(2014-3):60-65.
[4]丁浩,馬有才.基于改進SCOR的外向型企業供應鏈風險評價及應用[J].企業經濟,2020,39(1):10.
[5]周建亨,冉蕓.基于策略性競爭博弈的供應鏈信息共享策略[J].中國管理科學,2019(6):15.
[6]陳友娟.供應商關系管理中的信息共享研究[J].商訊,2020,No.195(0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