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山東省工業布局特征與發展對策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工業設計時間:瀏覽:

  [摘要]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的數據為了解掌握山東工業經濟現狀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為促進山東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的跨越,從普查數據入手,全面分析全省規上企業的工業增加值、營收、利潤等分布情況及重點行業在各地市的發展狀況,深入剖析各市產業結構和發展重點,總結歸納全省工業布局特征。研究認為經過多年的發展,山東16市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結構和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格局,但當前工業布局仍然存在問題和不足之處。今后工業布局調整優化的對策建議包括:一是提升產業結構,推動產業橫向區域轉移發展;二是強化經濟內循環,促進區域協同發展;三是引導區域創新,實現產業錯位發展新格局;四是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構建“雁陣型”集群發展模式。

  [關鍵詞]工業布局;經濟普查;高質量發展

工業期刊投稿

  一、 引言

  1. 研究背景

  近年來,山東省工業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牢牢把握制造強省定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開啟了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的新階段。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1規定,國務院于2018年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調查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布局和效益。按照全國統一部署,山東省也進行了第四次經濟普查,其數據為深入了解山東省工業經濟現狀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第四次經濟普查的數據和統計年鑒數據對山東省工業布局現狀及其特征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2. 研究方法

  (1)文獻綜述法。通過查閱和參考山東省統計部門、中國知網(CNKI)、專著、期刊、網絡資源等的山東工業經濟統計資料及產業發展相關文獻,收集并掌握大量資料,厘清與本文有關問題的理論淵源。

  (2)統計分析法。通過對第四次經濟普查的數據和統計年鑒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制作圖表直觀比對,務必使經分析得出的結果客觀和準確。

  3. 文獻綜述

  工業布局是一國或一個地區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各個部門和各生產要素的空間組合與安排。它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一種經濟活動,是生產力布局的主要環節。它取決于社會經濟制度,并受自然資源和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從縱向看,工業布局包括工業的總體布局、重大項目的地區分布、地點分布和廠址選擇。從橫向看,工業布局包括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工業企業的空間聯系以及工業區域、工業樞紐、工業中心之間的各種經濟技術上的空間聯系。與此相關的研究理論主要有:

  (1)古典區位論。系統的區位理論形成于20世紀初,其中兩個重要規律是距離衰減法則和空間相互作用原理,包括以韋伯(Alfred Weber)1909年提出的工業區位論[1]、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933年創立的中心地學說為代表的“靜態區位論”和二戰后研究者對影響工業布局的各種因素應用數理統計、線性規劃、投入-產出等方法建立區域模型的“動態區位論”[2]。

  (2)空間結構理論。這一理論的研究起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德國,是在古典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總體的、動態的區位理論,反映一定區域范圍內社會經濟各組成部分的空間相互作用、位置關系、集聚規模和集聚程度,主要包括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核心與邊緣理論、梯度推移理論。

  (3)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簡稱TPC)。TPC的研究起于前蘇聯,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介紹到美國、英國,是關于在一定地域范圍以一定的專業化部門組織整個地域經濟生產的理論,這里的專業化部門是指與全國其他區域的產業都存在緊密聯系的產業部門。TPC的理論體系包括生產結構理論、綜合體內相互聯系型論和動態理論[3]。

  (4)新經濟地理理論。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等經濟學家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了這一理論,在傳統工業布局理論中增加了對規模報酬、集聚效益、不完全競爭等因素的考慮[4]。丹尼·庫(Danny Quah)1999年提出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將影響工業布局理論的發展。當前,研究網絡經濟下的產業布局特別是新興產業布局已成為這一理論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國對工業布局理論的研究最早起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隨后在中西部經濟開發、國內城市化進程、國外先進理論、環境問題的影響下,理論研究重點先后轉向各省級區域的行業產業布局、城市的工業產業布局以及區域理論在工業布局中的實際應用、環境協調與工業布局等方面[5-8]。近幾年,區域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選擇和布局以及應用數理模型定量分析產業發展規劃成為理論研究的新熱點。因此,本文著眼于山東省工業布局的總體特征及各地市工業產業布局研究,從中分析出工業布局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布局調整優化的對策建議。

  二、 山東省工業布局的主要特征

  1. 頭羊效應突出,產業梯隊明顯

  根據山東省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2018年,全省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3萬戶,實現營業收入8.99萬億元1。形成了青島、煙臺兩市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均超過9500億元的第一梯隊,工業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占比均超過10%(表1)。兩市工業企業數量累計占全省15.66%、工業增加值占24.4%、營業收入占22.27%、利潤總額占25.25%、資產規模占23.87%、從業人員占20.63%,帶動全省工業經濟發展的“頭羊效應”突出。其中煙臺市占全省6%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卻貢獻了全省11.08%的工業增加值、10.76%的營業收入和13.49%的利潤總額,尤其是利潤總額占比超過青島1.76個百分點,高質高效發展表現突出。

  濰坊、濱州、濟寧、東營、淄博、臨沂、濟南3等七市作為第二梯隊,各項經濟指標全省占比均在5%~10%之間,七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占比超過全省一半。其中工業企業數量累計占全省47.34%、工業增加值占44.98%、營業收入占54.27%、利潤總額占46.24%、資產規模占50.34%、從業人員占47.66%,成為支撐全省工業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中臨沂市工業企業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占比達到12.01%,貢獻的利潤總額占比位居全省第三名,成為第二梯隊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發展,基礎牢、潛力大、動力足的地區之一。菏澤、威海、聊城、德州、日照、泰安、萊蕪、棗莊等八市是第三梯隊,各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占比均未超過5%。八市合計工業企業數量占全省37%、工業增加值占30.62%、營業收入占23.46%、利潤總額占28.5%、資產規模占25.81%、從業人員占31.72%,是全省工業經濟下一步發展潛力空間較大的地區。其中菏澤市在第三梯隊中,各項工業經濟指標位居首位,工業企業數量占比甚至能排在全省第五名,加上魯西南特有的區位優勢,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好,潛力大,是最有希望躋身全省工業第二梯隊的區域之一。

  推薦閱讀:中國工業經濟期刊發表論文什么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沂市| 丽水市| 武冈市| 宣恩县| 屏山县| 高陵县| 合水县| 渝北区| 昌吉市| 隆化县| 黄石市| 弥渡县| 合江县| 长宁县| 田东县| 横山县| 乌兰浩特市| 建阳市| 普安县| 柘城县| 濮阳市| 平谷区| 阿拉善右旗| 连江县| 英吉沙县| 麦盖提县| 晋城| 拉萨市| 桂东县| 航空| 澄江县| 纳雍县| 报价| 吴旗县| 天门市| 栾城县| 喀喇沁旗| 文安县| 新民市| 桓台县|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