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由于管理體制特別是傳統觀念等原因的影響,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大量國有資本一直分布在那些“純”國有企業中,企業經營也僅局限于產品經營這一層次,即使有些企業經營出現了困難,也難以通過資本運營方式使國有資本的效益向好的環節流動。
東北地區是我國近代工業起步較早的地區之一,經過建國以后特別是“一五”、“二五”時期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已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業為主體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工業基地。以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吉林和齊齊哈爾等重工業城市為代表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全國經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新中國經濟的發展曾做出過重大貢獻。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深入探索“東北現象”的成因及制約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的因素,提出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的對策,不僅對振興老工業基地經濟,而且對實現全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總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東北老工業基地當前面臨的困難
1、經濟增長乏力
改革開放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于國內先進地區,從國民經濟綜合指標(社會總產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上看,初期的特點表現為周期性振蕩,即當全國經濟形勢較好時,東北的增長速度也很快,而當全國經濟緊縮時,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振幅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以來,這種周期性振蕩已經轉為近乎持續下降,即表現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下降。如遼寧省的工業總產值過去多年居全國首位,享有“遼老大”的美譽,但近年來已降到全國第10位左右。據統計,1980年遼寧省的工業總產值為440億元,占全國的8.8%,同期廣東省的工業總產值僅為224億元,占全國的4.5%。到了1996年廣東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6097億元,占全國的9.0%,同年東北三省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897.5億元,幾乎與廣東一省持平。這就明顯看到東北老工基地經濟地位的相對下降。從微觀層面上看,東北三省大量國有企業長期虧損,扭虧乏力。
2、傳統工業的優勢地位逐漸喪失
首先,對資源的長期開發導致東北老工業基地采掘和原材料工業的優勢逐漸消失。如遼寧的有色金屬、煤炭資源、黑龍江的石油,木材資源等已無優勢可言。其次,制造業面對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優勢已,舉步維艱。如沈陽、哈爾濱的制造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利稅等指標明顯低于沿海新興工業地區,而資產負債水平卻高于這些地區。第三,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國內市場將進一步趨于連通,屆時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制造業將直接承受來自進口產品的強大壓力。
3、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
從產業結構上看,東北三省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重工業偏重,輕工業偏輕。這樣的產業結構是造成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周期性振蕩的主要因素。從產品結構上看,由于長期搞資源開發和產品的初加工,東北的工業經濟形成了復雜產品制造與初級產品加工并重,最終產品少,中間產品多的局面,如遼寧省最終產品不足三分之一,且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經濟效益低下。沈陽、哈爾濱、長春、大連等城市的工業都是傳統產品多,新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少,市場競爭力差。如沈陽的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產值的比重不到5%,工業產品更新周期平均長達9年,比發達國家與國際差距在拉大,國內比較優勢在削弱。
4、技術裝備老化
東北老工業基地工業企業的設備老化,技術陳舊,長期以來未得到系統改造。如“六五”以來,沈陽全市只有十分之一的大中型企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目前全市主要工業企業生產設備屬國際先進水平的僅13.4%,國內先進水平的僅19.2%,兩者之和不足三分之一。60年代以前的老設備70%還在運轉。哈爾濱市工業企業設備役齡在20年以上的約占23.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還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企業仍然沿用60年代陳舊落后的裝備。長春市工業設備的平均役齡在20年以上的約占60%,在2.4萬多臺機床中,80年代水平的約占17%,70年代水平的占47.2%,60年代水平的占19.7%,50年代水平的占15.4%,很難想象,用如此落后的技術裝備能生產出現代市場需要的產品。
5、資金短缺,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從“一五”奠定東北的工業基礎后,由于歷史的各種原因,東北工業始終維持著原有的規模和格局。國家對東北地區投入相對少,固定資產投資不足,較大規模的投資項目更少。60年代、70年代搞“備戰”,重點放在大、小三線建設,不但沒有繼續投資,還將東北的一部分力量調給山區和內地。在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經濟建設重心南移,在東北投資大項目更少。同時由于上繳過多,企業長期以來留利水平低,幾乎沒有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能力。
6、歷史負擔沉重
一是企業流動資產損失嚴重。一些企業由于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決策失誤,盲目生產,造成各種損失,而使企業,而使企業背上沉重債務。二是企業社會負擔過重,各種非生產性支出(如職工住房、醫療等)占壓流動資產現象十分普遍。三是職工生活保障負擔沉重。企業長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加之低工資、高就業的勞動就業觀念的影響,企業冗員較多。在市場競爭與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下,過去隱性失業的矛盾逐漸凸現,下崗、失業人數大量增加。沈陽市1.5萬戶企業的173萬多職工中,國有企業職工達97.3萬人,1997年分流下崗職工37.8萬人,其中國有企業分流下崗的26.5萬人,占同期國有企業職工總數的26%,高于全國17%的平均水平。東北地區老企業多,離退休職工人數多,也是企業的一大負擔。例如,沈陽市在全市480萬城區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達70多萬占總數的14.7%,參加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與離退休職工的比例為1 :0.46,撫養比為2.15,高于全國4.7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