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力學學報
![]() |
期刊名稱: | 應用力學學報 |
期刊級別: | 國家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61-1112/O3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0-4939 | |
期刊周期: | 雙月刊 | |
主管單位: | 國家教育部 | |
主辦單位: | 西安交通大學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應用力學學報》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應用力學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雙月刊)1984年創刊,是中央級學術刊物。主要反映現代力學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及時交流運用控力學理論、計算方法和實驗技術在解決工程實際問題中取得的新成果。涉及內容包括流體、振動、強度等方面的問題。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應用力學學報》主管單位:國家教育部,主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國內統一刊號:61-1112/O3,國際標準刊號:1000-4939
• 期刊欄目:學術論文、綜述、工程應用、研究簡報、動態。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網、化學文摘(網絡版)、文摘與引文數據庫劍橋科學文摘社ProQeust數據庫、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據庫收錄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341;總被引頻次:682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486;綜合影響因子:0.304
•《應用力學學報》2015 年第4期優秀論文范例:
簡諧線載荷作用下考慮預應力的流體飽和雙重孔隙介質層的動力響應……………………………………吳佳平 蘇軍 趙社戌
基于頻率合成的樁基礎獨柱橋墩橫向振動基頻的解析算法……………………………………安里鵬 李德建
內壓作用下彎管爆破壓力的三剪統一解……………………………………李艷 趙均海 曹雪葉 令昀
含缺陷的彈塑性材料中構型體積力的研究……………………………………胡義鋒 胡翔 師俊平
Ⅱ型平面應力裂紋線場彈塑性極坐標精確解……………………………………范海軍 肖盛燮
雙模量材料圓板熱彎曲及熱屈曲的研究……………………………………吳曉 趙均海 黃志剛
基于改進遺傳算法的智能柔性機械臂壓電片參數優化……………………………………張娟 舒亞鋒 劉自強 白斌
定常溫度熱彈性雙層梁的精化理論……………………………………劉婷婷 趙寶生
螺栓連接接觸非線性對鋼結構動力學特性的影響……………………………………張紅艷 白長青 林旭 馬華林
基于雙失效模式的隨機參數彈性連桿機構動力可靠性分析……………………………………拓耀飛 崔明濤
基于CFD/CSD與Kriging插值模型的大展弦比復合材料機翼靜氣……………………………………盧文書 王帥培 馬元春
飛機座艙個性送風下的氣態污染物傳播規律實例研究……………………………………黃衍 段然 李炳燁 李建民 沈雄 劉俊杰
大型薄壁貯箱焊接區等應力優化設計……………………………………章凌 黃誠 方岱寧 王斌 張希 艾士剛
SH波誘發的陣列納米孔洞周圍的彈性波散射和動應力集中……………………………………汝艷 曹小杉
復式斷面明渠彎道水流三維雷諾應力模型數值模擬……………………………………魏文禮 洪云飛 呂彬 白朝偉
基于靜動力分析的海洋井架鋼結構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黃志強 張坤 邱成松 馮俊森 紀蘇丹 劉航
復合噴管傳力路徑及熱結構分析……………………………………鄭曉亞 王衛祥 卲明玉
地鐵車站洞樁法開挖變形規律分析……………………………………韓健勇 趙文 關永平 張春文
范例參考:內壓作用下彎管爆破壓力的三剪統一解
1引言彎頭和彎管是承壓管道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服役過程中,其承載能力低于直管,是管線中最薄弱的部位。爆破壓力作為管道的最大承載力,被定義為管道塑性失效時的極限荷載或失效壓力。管道爆破壓力的準確預測是管線運輸系統設計與評估過程中的關鍵環節[1-2],關系到整個儲運系統的安全運行和使用壽命。因此,研究彎管爆破壓力問題對管道設計及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經濟性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受內壓彎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塑性極限載荷的控制這一方面[3]。除試驗研究和數值分析方法[4-5]外,現有的理論研究通常采用Tresca、Von-Mises或GM(Geometrical Midline)屈服準則,基于理想塑性材料(無應變硬化)假設和小變形假設進行塑性極限內壓的求解[6-8]。實際工程中,彎管常用的高強度鋼等材料具有明顯的拉壓強度不等特性(SD效應)[9-11],韌性金屬材料的拉壓強度比一般為0.77~1.0,低韌性金屬材料的拉壓強度比一般為0.33~0.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