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科技學院學報
![]() |
期刊名稱: |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 |
期刊級別: | 國家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3-1377/P | |
國際標準刊號: | 1673-8047 | |
期刊周期: | 季刊 | |
主管單位: | 中國地震局 | |
主辦單位: |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防災科技學院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防災科技學院學報》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季刊)曾用刊名: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創刊,科技類學術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防災科技學院學報》主管單位:中國地震局,主辦單位: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防災科技學院,國內統一刊號:13-1377/P,國際標準刊號:1673-8047
• 期刊欄目:防災減災專家論文、城市災害管理、災害應急救援、災害史研究、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防災減災科普、測震臺站論文、高校建設發展、院士專家論壇、防震減災一線、防震科技動態、數學臺網建設、高校建設發展、專業建設改革、課程建設改革、教育教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等。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366;總被引頻次:275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445;綜合影響因子:0.267
•2015年《防災科技學院學報》第 2期投稿論文:
包谷垴-小河斷裂——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M_S6.5地震發震構…………………………………………王騰文 李勇 李敬波 馬超 邵崇建 楊彥通 周游
基于致災因子指標體系的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方法……………………………………袁本坤 曹叢華 江崇波 郭可彩 商杰 黎舸 劉欽政
梅山-龍河口斷裂中西段遙感解譯及第四紀活動特征……………………………………于書媛 陳靚 方良好 趙朋 張潔
安徽及周邊地區斷層水準變化特征研究……………………………………王雪瑩 李杰 鄭海剛 李軍輝 何康 陶月潮
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系統模型與應用……………………………………王赟 王洪祥 李銳 王淑一
靜態應力降與動態應力降比值方法在東北地區震后趨勢判定中的應用……………………………………王強 李繼業 孫強 任劍輝
范例:梅山-龍河口斷裂中西段遙感解譯及第四紀活動特征
引言梅山-龍河口斷裂位于大別山東北部的霍山地區,著名的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東段。斷裂西起梅山,沿響洪甸、下符橋、復南山南側一線,東南延至龍河口止,全長約130km,走向280°~290°,傾向SW,在下符橋南側與NNE向的落兒嶺-土地嶺斷裂相交。據史料記載,1652年梅山-龍河口斷裂與落兒嶺-土地嶺斷裂交匯地帶發生過6級地震。前人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取樣分析,對該斷裂帶地震地質特征進行過調查研究[1-2],但由于該區地處安徽西南部大別山區,地質構造復雜,地理交通不便,地表調查研究比較薄弱。本文在系統分析斷裂構造的遙感影像機理、遙感影像判讀標志以及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運用GF-1、DEM數據源資料,并結合野外實地考察成果,對梅山-龍河口斷裂的空間展布、斷裂構造影像特征進行了探討與研究。1遙感方法與分析斷裂帶是一種線性構造,在遙感影像中突出顯示的地面現狀體與非現狀體的區別十分明顯[3]。斷裂構造的解譯還需要在光譜特征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空間特征進行綜合分析,以排除非構造因素形成的線性體異常,如山脊、道路和水系等。近年來,利用遙感技術對斷裂構造進行研究已成為遙感地質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