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通信技術
![]() |
期刊名稱: | 廣東通信技術 |
期刊級別: | 省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44-1221/TN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6-6403 | |
期刊周期: | 月刊 | |
主管單位: | 廣東省電信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 | |
主辦單位: | 廣東省通信學會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廣東通信技術》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廣東通信技術》是廣東省唯一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通信技術刊物,多次榮獲原郵電部、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獎。《廣東通信技術》主要反映廣東通信建設的最新成就和國內外先進的通信技術。
《廣東通信技術》是廣東省唯一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通信技術刊物,多次榮獲原郵電部、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獎。《廣東通信技術》主要反映廣東通信建設的最新成就和國內外先進的通信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通信理論和實用研究方面的論文,國內外最新理論和技術進展的評價及其應用情況;通信設備及元部件的研制和科學管理企業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報告;挖潛、革新、改造等維護方面的經驗。《廣東通信技術》主管單位:廣東省電信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主辦單位:廣東省通信學會;廣東省電信情報中心站,國內統一刊號:44-1221/TN,國際標準刊號:1006-6403
• 期刊欄目:產經分析、運營與應用、通信熱點、移動通信、技術交流。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 辦刊宗旨:《廣東通信技術》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234;總被引頻次:270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308;綜合影響因子:0.145
• 2015 年第3期《廣東通信技術》雜志優秀論文投稿目錄:
專業、理性、應用性——信息通信時代的專業期刊 廣東通信技術…………………………………………
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化實踐探析…………………………………鄧煜熙 梁建君 王景福
歡迎訂閱《廣東通信技術》…………………………………
WAP網關系統智能分流技術的研究與實現…………………………………李晶
大數據時代數據庫技術研究…………………………………音春
基于Hadoop的校園網用戶閱讀偏好研究…………………………………許聞秋 王小平 劉勇
高并發的資源健康監控系統研究及建設…………………………………江韶志 李濤 鄭裕濠
LTE-A系統上行信道降低PAPR技術的算法研究…………………………………馮友波 李小文 鄧雪梅
基于ARM9的雙端視頻監控系統…………………………………劉輝 馬文 王志鋒
LTE-A系統信號檢測算法的仿真與DSP實現…………………………………李淑娜 李小文 李方桃 蘇建松
基于EDFA的長距離微波光子鏈路噪聲惡化研究…………………………………陳明莉 尹言平
C-RAN架構中基于移動終端位置的通信模式選擇機制…………………………………劉珊珊 張正華 李奇
論文范例參考: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化實踐探析
前言互聯網浪潮正在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征,全球互聯網用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普及率增速開始放緩,發展中國家由于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的激增仍保持爆炸式增長態勢,以中國為例,2014年6月,中國手機上網比例首次超越傳統PC上網比例。接入互聯網的終端和流量比例也在發生變化,來自M2M、智能手機、TV在接入互聯網的終端數量比例中的占比不斷提高,如圖1。通過移動終端如智能手機的流量占全球IP流量的占比持續提升,其它傳統終端如PC、TV的流量占比會大幅下降。這些都顯示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未來互聯網發展帶來不少新變數。圖1全球接入互聯網的終端設備比例(2013-2018)數據來源,CISCO,VNI,2014由于接入終端與形態的變化,用戶對互聯網的使用需求與使用習慣同步發生改變。首先是年輕一代成為互聯網主流群體——互聯網用戶占人口比例超過50%后增速持 平或下降,80乃至90、00后在用戶占比中持續攀升,這部分主流用戶對產品應用正在產生更多新的需求,如社交化需求、本地化需求、娛樂化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