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時間管理能力是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重要環節。本文試從大學的課堂教學環境、第二課堂的學生團隊環境、宿舍環境及社會企業環境這 “四個環境”的創建入手,探討對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形成,為實現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和能力素質的養成提供一種可能性。
關鍵詞:四個環境 ;大學生;時間管理
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教育部于 2006年16號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可以說對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已經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一項核心內容,而時間管理是大學生自我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能力素質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決定了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發揮水平。它是用技巧、技術和工具幫助人們完成工作,實現目標。時間管理能力是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 不同年級層次大學生對時間管理能力的需求
1、 大一新生——思考方式需求
大一新生初到大學,對大學的教育方法還不熟悉。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原有的高中時的緊張時間安排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大學相對自由和放松的生活狀態和學術空間。很多學生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找不到自己的生活節奏和生活重點是什么。此時將時間管理能力帶入到大一新生的視野,為新同學提供了一種思考方式,即將時間進行設計、規劃、管理以達到豐富個人生活的目的。
2、 高年級學生 ——實踐活動需求
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對于高年級學生的意義相當重大,此時的大學生經歷了大一一年的學習和生活,已經熟悉了大學的各種環境,開始將眼光放的更長遠,思考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并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和發展做準備。此時以項目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案例分析或實踐,將時間管理的原則和方法,比如“80/20”法則,“時間管理四象限原則”等方法運用到具體的操作中,使大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去調整大學生的個人生活狀態,學業發展和未來職業目標。
3、 準畢業生——職業素質需求
準畢業生是最急于掌握諸如時間管理能力等基本能力的群體。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完成從大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是需要一系列的具體訓練的。此時的時間管理能力培養,應當更注重與學生的具體實習、實踐相結合,可以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企事業單位對職場人的嚴謹工作作風和嚴格的時間控制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時間觀念和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發展的信心。
二、 培養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四個環境
前日本經聯會會長土光敏夫說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經營的時間要素是舉足輕重的,速度就是生命。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在校大學生作為準社會人,他們身上即有著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熱情,又具有著強大的可塑性,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多思考為大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從理論和實踐多層次、多方位、創新性的探討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提升途徑,為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步入社會打造平臺。
1、 創課堂教學環境,傳播時間管理基本知識
課堂教學是大學素質教育中最主要的教育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面對面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對知識和教材的把握也較為準確,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得到系統化的理論知識,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同時,也能有重點、分層次、因材施教的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困難。在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同樣需要借助課堂教學開展時間管理的相關知識性的傳授,具體的課堂教學方式無論如何開展,教師采用何種無論教學方法,目標都是使學生能夠獲得關于時間管理的基本知識,掌握時間管理原則和方法,并懂得運用時間管理的工具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
2、 創第二課堂學生團隊環境,帶動優秀學生實踐時間管理理念
第二課堂 是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又一重要場所。目前,各個高校都有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設,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選擇自己所參與的諸如學生會、社團聯合會、城市義校等學生組織。時間管理的理念傳播,需要借助這一得天獨厚的環境。學生組織能夠匯聚校內的優秀人才,吸引一大批熱愛學生工作的優秀學生。在第二課堂的學生團隊環境中,高校教師應當有所針對性的設計一套以項目式開展的時間管理能力培養的方案,設計具體的方案項目,并以任務式的在學生干部中間展開。如組織學生開展“生涯設計大賽”、“企業模擬設計大賽”等等豐富的訓練項目。這樣既可以通過學生團隊來進行時間管理的鍛煉,又可以使學生干部帶動一批批大學生參與到項目的工作中,在具體的實踐中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又學習和體會了時間管理的魅力和魔力。
3、 創大學宿舍環境,敦促時間管理能力形成
大學宿舍可以說是學生的“第三個課堂”,同宿舍的同學一起生活和學習,往往能形成大學里珍貴的友誼。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對于很多大學生都是停留在課堂的學習和練習,但是真正的時間管理能力的訓練應當是來源于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時間管理的學習,大學生已經能夠將時間管理的基本知識和具體方法應用到實踐中,但是是否能夠將時間管理的意識內化到自己的思維里,真正成為個人的一項能力素質還是需要看學生是否能夠長期的堅持,并且使習慣成為一種特質。
宿舍環境對于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同宿舍的室友在坐息時間上能保持大致相同,而個別的缺乏約束力和合作精神的同學,有可能也會影響他人在時間管理能力的養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指導制定一套適合該宿舍同學的時間管理日程,這樣大家可以在彼此監督、敦促的環境下加深課堂中對時間管理知識的學習和影響,并形成持續力量作用到宿舍里每一名同學的身上。
4、 帶領學生體驗社會企業環境,實踐和感受時間管理的具體應用
通過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學生活動及宿舍環境的共同合力,學生已經具備了時間管理的意識或能力。但最終這種意識或能力還是需要學生在職場中將其外化,形成自己的工作風格和工作態度。此時,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就需要借助社會企業的力量,教師帶領學生應當參與到具體的企業活動當中,如“大學生小學期 的學生社會實踐”、“企業參觀”、“職業人士訪談”等多種方式。去體驗和體會成功企業或失敗企業在時間管理方面的優勢或不足,給學生以生動的教育和實踐活動的機會,加深具體學習知識的內化和感受。
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需要長期堅持的素質教育任務,簡單的通過課堂的講授或幾個任務的完成,很難實現對學生時間管理的能力培養。大學教育在能力素質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課堂教學環境、第二課堂的學生團隊環境、宿舍環境及社會企業環境這 “四個環境”的創建,促使學生能利用大學不同環境提供的條件,完成從“知識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形成”四個過程,為實現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和能力素質的養成提供一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張廷輝 楊顯東.自我管理能力訓練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許湘岳 吳強.自我管理教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彼得•德魯克.成功自我管理的29個工具[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1
[4]楊玉柱.華為時間管理法[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5]Tim Ang 姜旭平.我的時間管理課堂[M].上海:上海交通在學出版社.2008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